郑州空港:中原崛起的“发动机”
□经济视点报记者 张前进
通讯员 郑文鹏 郑丹
“我们要把河南一亿人民都能坐得上飞机,都能坐得起飞机作为河南民航事业的发展目标不懈努力。”9月9日河南省郑州新郑国际机场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新郑机场)总经理岳文海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近年来,作为中原改革发展排头兵的新郑机场,为中原崛起铺设了一条“黄金跑道”,装上一台强大的“发动机”。
2006、2007两年,郑州机场旅客吞吐量的“跳跃”幅度明显高了,增速明显快了,增长速度达到30.6%;2007年突破了500万人次。2008年上半年又顺利实现271.7万人次。近三年来郑州机场的旅客、货邮吞吐量年均增速分别达到27.6%和19.3%,是同期河南经济增长速度的1.98倍和1.38倍。
“磁铁”“蓄水”
在世界上,航空枢纽建设与当地经济建设有两种发展模式,一种是当地经济发达,从而带动了机场业的发展,机场通过当地强大的经济辐射作用成为航空枢纽,比如上海、北京等机场航空枢纽。
另一种是机场业发达,当地经济通过机场航空枢纽强大的辐射作用从而带动了一个地区的发展繁荣,比如:新加坡、芝加哥等机场。
郑州机场的枢纽建设之路不同于以上两种方式,郑州机场的发展与中原经济的发展一直以来是相互辐射、相互促进的发展之路,在以后的航空枢纽建设中,还可以借鉴这种发展方式。
郑州机场一旦建成中西部客、货运门户枢纽航空港后,他就像一个巨大的“磁铁”,通过飞机把国内国际、四面八方高层次的有用人才、资源统统吸引过来;又像一个巨大的“蓄水池”,把吸引过来的有用人才、资源 “蓄”在郑州枢纽航空港这个大“水池”中,然后通过郑州枢纽航空港向中原地区释放这个巨大的经济推动能量。
“吃亏”的“短腿”
就经济发展对交通运输方式的要求而言,20世纪的铁路大发展拉出了一座郑州城,在知识经济为主导的21世纪,大力发展空港经济就是中原崛起引领发展潮流的新“航向”。
“沿海发展靠海港,内陆发展靠空港,要实现内陆地区的又好又快发展,必须充分发挥民航运输业在全省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中的龙头作用,把郑州机场建设成为国家门户枢纽机场。”河南省代省长郭庚茂在视察郑州机场时说。
河南不沿边、不靠海,发展外向型经济受到很大的局限性。加快郑州空港的发展,还可以促进以现代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航空运输产品的特点是体积小、轻型化、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正好迎合了中部地区由传统产业向以高、精、尖为特点的高新技术产业转化发展的需要,通过加快郑州空港的发展,从而带动区域产业结构的升级和再造,推动经济结构的优化。
机场的修建带来的交通便利,使城市或地区具备了综合发展的整体实力和后劲,使经济有可能沿着跑道的延伸而迅速起跑腾飞。加快郑州空港的发展,可以拉近城市间、城乡间的时空距离,增强相互辐射和互补,推动服务业发展,加快城市化进程,使“短腿”变“长腿”。
今年5月,郑州机场在决定率先启用全国第一家廉价航空航站楼的时候,业内普遍不看好,大家都认为郑州机场又“疯”了,偌大一个航站楼每天就一个航班,还不赔死。
“当时公司内部也有不同意见,但是吃亏能孕育发展的话,就不要老盯眼前,需要用大解放、大发展的眼光来看问题。”总经理岳文海坚定地说。
结果,只经过短短的三个月,过去行业内都认为是“吃亏”的事大家都开始跟进,进驻廉价航空航站楼的春秋航空公司已经对郑州机场建立了充分的信任,在其他机场跟进的时间,郑州机场与春秋航空公司已经开始商讨下一步的合作了。
郑州机场另一个大手笔就是引进鲲鹏支线航空总部。7月29日,鲲鹏航空公司总部入驻郑州。
鲲鹏航空是一个专注于支线航空,力图打造国际知名品牌的航空公司,它的入驻,使郑州机场打造支线航空与廉价航空枢纽基地的战略计划得以大大向前推进,让河南将近一亿人民都能坐得上飞机,坐得起飞机的梦想正在逐步变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