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康的十年三部曲
电视剧小说《奋斗》为石康迎来第二春,新版十数卷本《石康文集》领衔作品《口吐莲花》也已面市。石康喜欢三部曲写作,此前曾出版过“青春三部曲”和“爱情三部曲”,而此时来检点石康自《晃晃悠悠》开始的十年创作履历,也是一部有意思的三部曲。
顺便要说的是,为什么是“三”部曲这种形式长盛不衰?而不是四部曲、五部曲?联想到各种中外名人开列给世人的思想境界,也大多以“三”为数,比如见山是山,见水是水的说法;再比如“望尽天涯路”到“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说法;等等,大概是因为哲学思考都有“正—反—合”的习惯模式吧。石康最喜欢哲学了,可巧他的三部曲也是一样的“正—反—合”。
一正
1999年,《晃晃悠悠》的最初版本由作家出版社出版。销售半年,并未引发热潮。初版正文前有好几篇石康朋友写的序言,由于来自熟人,所以这几篇序言句句话直抒胸臆,直指要害,最能彻底诠释石康当时的文学理想与写作追求。再版时,这些序言被悉数删除——出版商是聪明人,大众的文学阅读趣味,没面纱还要想办法往上糊呢,越朦胧越神秘才越受欢迎,上来就揭老底儿,是自取灭亡。
事实上,改版后的《晃晃悠悠》果然一炮走红。石康自己可能从中也有所悟,开始用一种反潮流的方式顺应潮流,也就是说,开始往自己脸上蒙面纱。他放出豪言:不接受任何媒体采访,不配合任何出版社组织的宣传活动。
世纪末的出版业,正炒作成风,石康偏在此时亮出不合作态度,一来有反社会、独树新风的靓形象;二来与他笔下自传式主人公身上表现出来的独具一格、不流世俗性格相吻合;三来凭着勤奋,趁热打铁,以惊人的速度连续出版了新作《支离破碎》、《一塌糊涂》,石康成了名实相符的畅销书作家。
还是那本初版的《晃晃悠悠》封底,有如下几行广告词:“一代青年的困惑记录,无路可走的晃晃悠悠,青春时代的挽歌,反物质主义的骂骂咧咧,貌似脏乱差的生活,实为一片纯净海滩。”这是此时没戴面纱的、真实的石康。但是很不幸,真实红不了,戴上面纱,变成“貌似一片纯净海滩,实为脏乱差的生活”——事实上绝大多数读者都在赞叹小说中人物的颓唐——就红了。
二反
2001年,石康终于结束了“青春三部曲”的写作。说“终于”,是因为到了第三部《一塌糊涂》,内容与形式均有明显重复之感。好在他又有新作《在一起》面世,封面赫然印有广告“爱情三部曲之一”。
《在一起》有个“后记”,其实不必单独标明,完全可以作为小说的一部分,因为整个小说始终就是这种“前言后记”文体,套句老话,就叫夹叙夹议。石康自己在小说正文中声明,采用这种文体,是为了“绊倒那些不愿对其讲话的人”。对 “绊倒”二字的强调泄露了一丝天机——出于对自己作品市场的自信,石康此时假想的读者已经多如牛毛。石康从此告别“青春三部曲”时期的“正”向写作,也就是说,写作已不仅是写作本身,对作品销量的追逐,使他开始把迎合读者作为重要因素,掺和到写作之中。
石康把所设置的那些障碍称为思想,其实叫“生活断想”更准确。它们在小说中常常横空出世,出现频率之高,所占篇幅之大,尤其是对它的强调,可见石康对这部分文字过分迷恋。没有节制的迷恋,后果必然是过犹不及。
当时曾有明眼人撰文指出:石康如果将新三部曲中“议”的部分去掉,当更可爱。不过我看到这说法时就想,如果去掉“议”只留“叙”,与“青春三部曲”相比,又有重复之嫌,那他这次新的演出,只是一次回顾展了。
“爱情三部曲”时期的石康始终在市场与文学之间苦苦挣扎,苦苦矛盾。如果说写“青春三部曲”时,他戴的面纱是单层的“不理会”、“不合作”;至此这具面纱变成双层了,外层貌似延续以前的倔强,打了“绊倒”的旗号,但已经完全遮不住迎合读者的底层。
三合
世事就是如此奇怪,我行我素的时候,市场偏偏来巴结;当你迎合市场的时候,它又绝情地掉头离去。“爱情三部曲”的销量呈现下坡路趋势,作家自己步入迷惘期。
石康一向喜欢哲学,喜欢思考,有了先前的大红大紫,此番跌落谷底,“正”、“反”两下折腾,不可能不引发他头脑内的风暴。这场风暴的结果,是迎来了“合”。
去年底,《奋斗》电视剧红到发紫,收视率在绝大多数电视台高居榜首。按理说,一部电视剧火暴,观众最关注的人肯定是导演,尤其这部戏的导演还是赵宝刚,向来是媒体记者追逐的对象。不过《奋斗》的情形有点例外,观众们更买编剧石康的账。观众们普遍认为,石康写出了“80后”群体的真实人生,绝大多数“80后”甚至从此将石康认作自己这代人的代言人。石康趁势推出同名小说,煌煌两大卷,再度引发市场热潮。
石康不再躲避媒体,相反,开始与媒体紧密接触,频频在公众面前亮相,宣传《奋斗》。用他自己的话说,他要把“奋斗”打造成一个品牌,再也不能只靠写作挣那份辛苦钱,社会对作家是不公平的,他要牺牲自己,为作家真正在经济大潮中“成功”树立榜样。
这是石康思考的结果,颇显“合”相。这个“合”,是摘掉面纱,与经济市场彻底融合,与商品社会彻底融合。文学、小说这些东西在石康心中,已不再高高在上,至少不是唯一的迈向成功的路径,对他来说,至少现阶段,“奋斗”品牌的竖立与成功,才是真正的成功。为此他进行了一系列的努力,成立自己的公司、钻研经济学著作、还到某品牌公司实际工作换取实战经验、研究中外资本市场、制订目标:《奋斗2》至少要挣一千万……
作为小说的《奋斗》在我看来,实在没什么价值。不过,既然文学,乃至出版小说,都已经是石康品牌战略中的一个环节,我在此也不必再对小说本身多做评价。我倒是想提醒读者,也是提醒自己,从石康这十年来“正—反—合”的创作履历不难看出,这是个人精。我不太担心石康就此流为大俗汉,因为他善于思考,一向对新鲜事物勇于实践,最重要的是,他比绝大多数人都勤奋刻苦,这样的人,有资格,也有能力去做多方位尝试。也许再过十年,石康已经又经历完新一轮的“正—反—合”三部曲,又专心致志、别无旁骛地一笔一画地完成他的小说梦。
杨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