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万方幸星:创意"包身工"的亿级梦

21世纪经济报道

关注

见习记者 陈晓平

"国内大片的特效我们基本都能做,比方纪录片<圆明园>、周星驰的<功夫>,现在参与的项目有成龙、李连杰出演的<功夫之王>以及吴宇森的<赤壁>。"拿着一把5寸长的木梳理理前额不长的头发,王利锋侃侃而谈,"当然,我们也有做不出来的,像<蜘蛛侠3>中的沙人。"

不过,他马上话锋一转,"我相信没有一个亚洲公司能够做出来。"作为万方幸星数码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幸星)的创办人,王利锋十分自信团队的制作实力。

幸星成立于2004年8月,核心业务为三维及flash动画、游戏等数字娱乐产品的制作,现有员工200人左右——在中国数字动画行业,幸星已是"大规模、高质量"的公司之一。最近,幸星与一家国际知名的VC签定了意向书,融资额为百万美金,王利锋的目标是"3年之后可以上市",并"立志成为亚洲最为出色的动画公司"。

而2007年公司的营业收入约为几百万美金,他如何画出小基数向大愿景的美丽弧线?

国际化生存

2001年12月,王利锋从加拿大回国创业。在加拿大,他学习动画2年,获得硕士学位,并在动画行业浸润了10年。

和许多海归一样,王利锋回来是因为觉得国内广阔天地,大有可为,但他同样遭遇了海归水土不服的尴尬。创业伊始,团队来自于北京电影学院一个动画工作室,总共4个人,而在2004年以"万方幸星"名义重新注册之前,公司还是10人左右的队伍,虽然也曾参与热播剧<天龙八部>等特效制作,但项目源一直不稳定,依靠断断续续的小项目维持生计。

公司业务长达2年发展缓慢,王利锋的解释是"没有找到适合发展的道路"。那个时代,他将业务重心放在国内市场,但最终发现资源禀赋与战略定位不匹配:首先,国内市场不成熟,项目发包方不够专业,预算低,高质量的制作能力不能得到体现;其次,市场容量有限,国内营运良好的公司往往有政府、电视台等稳定的项目来源,而他认识的潜在客户集中在欧美市场,国内缺少人脉资源。

2003年,北京大学成立动画学院,王利锋作为专家顾问起草了建院方案,并参与了系主任的面试选拔,由此结识了事业发展的贵人——美国人Becky Bristow。Becky有在动画行业长达30年的从业经历,也曾担任美国加州艺术学院的动画系主任。据说,CG动画行业翘楚皮克斯(Pixar)中,他的学生超过100人。Becky与中国还颇有渊源,早在1988年就曾为一家深圳的动画制作公司担任艺术顾问。

由于相似的国际背景,两个人在事业发展上具有许多共识。2004年,Becky离任北大动画系主任,加盟王利锋的团队,两人自筹资金100万美金,将公司重新注册为北京万方幸星,公司业务重心转向国际市场。当年,公司承接了数个价值几万美金的小型国际项目。

其后,公司的业务规模迅速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尤其是2006年下半年,订单数量明显增加。"2005年增长3倍,2006年是2倍,2007年成长了将近10倍,2008年预计是4倍,达到千万美金的营业额。"

目前,幸星的客户名单中包括了迪斯尼(Disney)等等诸多国际知名的数字娱乐公司。王利锋坦言,"目前的客户资源支撑公司五年内年均100%的增长不是问题。"实际上,现在万方幸星的一年1000分钟的生产能力已经不足以应付订单,现在共有6个动画工作室代工幸星承接的订单,平均每个工作室30人左右,总的生产能力与幸星相当。

然而,在国际外包的市场中,一般中国动画公司分一杯羹却并不容易。在王利锋看来,最关键的是国际化能力:国际化团队,国际化思路,国际化视野。比方,一个动画外包合同,发包方至少会寻找5家以上的制作公司,就报价、技术能力、历史记录作出评估,然后再决定订单的归属;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制作方需要就项目进展与发包方进行大量的沟通,"魔鬼在细节,客户会考察你是否赶得上既定的日程表,他的疑问能否得到满意的回答,甚至会考察你的文件名是否正确"。因此,幸星核心人才都在北美和澳洲经过系统专业培训,并且精通英汉双语,6人的高管团队中本土和外籍平分秋色。

王利锋认为,"99%国内的公司不具备这种国际化能力。"

三步战略:亿级、十亿级、百亿级

以稳定的客户资源和优秀的制作能力做支撑,王利锋自信3年后完全可以达到上市标准。在他的预想中,上市时公司主营业务仍是动画制作,但是原创业务已经小有成就,并且已经发行股权合作的原创作品。目前,幸星已经涉足制作作品的股权合作,尽管股权比例比重小。王利锋透露,2008年,幸星会小规模地介入原创业务。

然而,无论既定业务的扩展,还是进军原创,幸星都需要跨越两道栏杆:一是钱,二是人。

动画产业是资金密集型、科技密集型、知识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的文化创意产业,具有高投资、高风险、高回报、投资周期长的产业属性。而以幸星目前的规模基数,外包业务的利润积累扩展制作能力可能尚捉襟见肘,涉足原创业务前期大量的资金投入更是问题,王利锋也承认,"公司找对了钱,可以发展得更好。"低于500万美金的融资做不了什么事,不过多了,股权稀释,也不是王利锋愿意看到的。

然而,VC或私募对于幸星的业务模式并不特别看好,"接触了很多家,多数对于中国动画行业的未来不确定,又觉得挣外包的钱太辛苦,他们想挣的是Google这样的快钱。"

投资方的谨慎,实质上折射的是中国动画产业的整体窘境。虽然政府积极扶植动画产业,比如:在全国推动建立了17个动画产业基地和6个动画教学研究基地;规定全国各级电视台所有频道在每天17时-20时之间禁播境外动画片;同时给予动画制作公司政策优惠,比如幸星就享受了高新技术企业的优惠。然而,在业者看来,政府没有对症施"猛药"。王利锋认为,动画公司发展的最大瓶颈在于发行渠道单一和盗版猖獗。

目前,动画公司原创作品的主要发行渠道是电视台,然而播出平台高度垄断,制作方完全没有话语权。据业内人士透露,目前国产电视动画片平均的投资成本大约为5000到10000元/分钟,但在电视台的首轮播映价最高区间也不过是600到1000元/分钟,但是电视台的抱怨是国产动画质量差,没有收视率。低价、低质量,进入死循环。

大量制作方寄希望于儿童服装、家居用品、食品、玩具、游戏、图书和DVD等衍生产品,但又遭遇盗版,"衍生产品尽管卖得好,但未必能收到版税,"王利锋甚至悲观地断言,"盗版不解决,中国文化产业没有希望。"

国内市场的不成熟决定了动画产业的孩子养不大。截至2007年,据国家工商总局对27个省区市的统计,全国动漫制作机构已有5473家,但王利锋估计4000多家的制作公司人数在10人以下,而规模较大的制作公司经营状况也不理想,"多数在烧投资者的钱,等环境好转的那天。"

而幸星发展实质是来源于国际业务的突围,虽然20%的业务仍来自国内,但主要是"闲时调剂余缺"。据王利锋透露,幸星已经与一家外国基金签订了意向书,资金在3月底到位,"融资主要用于扩大制作规模,介入原创以及引进人才。"

王利锋用外国人的坦率来评论人才的重要性,"什么是以人为本?事情做得好,就是人行,事情做不好,就是人不行",甚至不讳言,幸星首次接受媒体全面报道,目的就是吸引人才——因为公司80%的业务在海外市场,他不指望扩大知名度可以提升业绩。

由于业务规模增长,预计2008年底幸星人员将扩充到300人,2009年底则将达到600人。王利锋不排除并购现有代工企业的可能性,同时需增加原创的人才储备以及外籍的创作人员——包括Becky在内,公司现有外籍员工5人。"动画制作公司理想的规模是5000人以上,才能真正产生制作的规模效应。"2008年,幸星将实施股权激励计划,目前公司的主要股份还是他本人和Becky持有。

虽然业绩增长前景乐观,但是服务外包行业利润空间毕竟有限,有中国员工曾经这样描述公司的处境,"我们是目前国内比较大的公司之一,但基本是国外动画的一个加工厂,在给别人提供廉价劳动力。"

王利锋对此也有清醒的认识,他自己有一个明晰的三步战略:从事动画制作外包服务,公司可以达到亿级美金的规模;从事原创作品生产,可以达到十亿级美金的规模;从事动画衍生产品的发行,公司则可以成长到百亿级美金的体量——他说,这可能需要他奋斗30年。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