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他设计了“老上海”风情

第一财经日报

关注

邬达克
沐恩堂
大光明电影院
铜仁路上的“绿房子”,原是上海滩巨商豪宅国际饭店、大光明电影院、百乐门舞厅、沐恩堂,这些从上世纪初就矗立在上海的建筑,和张爱玲小说一样,塑造了“融贯中西”的上海风,成为经典。不论是国际饭店当年的“亚洲高度”,还是光明戏院名噪一时的“巨大落地窗”,或是沐恩堂复兴的“哥特式塔尖”,都和一个叫邬达克的匈牙利建筑师相关。

邬达克逝世50年后,匈牙利把2008年称为“邬达克年”,并从1月22日起在上海举办一系列邬达克的纪念活动。这其中就包括在建筑师曾经设计的国际饭店里举办邬达克的建筑设计展。

流浪建筑师

上世纪初的上海,被称为冒险家的乐园。邬达克便是被其吸引的冒险家之一,然而,他的冒险却是“被迫”的因素。

邬达克·拉斯洛,出生在奥匈帝国时期匈牙利北部高地,1914年毕业于布达佩斯工业大学,1916年就当选为匈牙利皇家建筑学会会员。不过,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这位未来的建筑学家很快成为奥匈帝国俄罗斯前线的一名士兵。不久,他在战场上被俘,辗转被流放到俄罗斯的远东西伯利亚地区。由于十月革命爆发后俄国内部的混乱,他又很快从战俘营成功逃脱,乘坐一只日本载重船抵达上海。那年,他25岁,身无分文,流落异乡。

这时,他的建筑教育背景帮助了他。1918年起,他在美国人开的建筑公司克利洋行里做助手,其间学会了汉语。邬达克的幸运就在于,他在上海的几十年,恰好赶上了上海的建筑黄金时代。当时的上海是一座完完全全的国际大都市,来自各国的建筑师和大批的“海归派”带来了世界上最先进时髦的建筑理论、建筑模式和建筑材料,上海因此成为展示世界近代建筑风格的大舞台。

在克利洋行的7年中,他谨慎细微,设计了一批包括医院、俱乐部、学校、银行、教堂、电影院、剧院在内的建筑。这段时期的代表作便是沐恩堂,沐恩堂带有明显的复古主义的色彩,重细节的装饰、复兴的哥特式塔尖,有着浓厚的欧洲情节。

真正让他声名鹊起的是邬达克1925年在上海建立自己的建筑事务所开始,他从原先流浪者、配角身份,转变为塑造这个城市灵魂的人物。1925年到1938年间他设计了诸如国际饭店、大光明电影院、百乐门、首席公馆等诸多老上海建筑。邬达克逐渐成为上海最有名望最活跃的建筑师,几乎垄断了当时上海的经典建筑设计。

缔造“上海风”

邬达克在今天往往是作为一个现代建筑派或芝加哥学派的建筑大师被人们认识。他采用现代建筑风格中钢筋水泥的骨架加上实用主义的构造,不过侧重零星的古典点缀又让他与建筑的折中主义挂上了钩。不过,自从他主持自己的建筑事务所开始,他的建筑明显偏向当时的先锋设计。

“邬达克的建筑作品早期有西班牙和东欧的情节,后来受到美国Art Deco(装饰主义)建筑风格的影响,显示了先锋性。”同济大学博士、邬达克研究学者华霞虹说道。她把邬达克建筑分为三个阶段,从原先强调严谨、唯美的古典复兴风格到回旋于新旧形式之间,最终在上世纪30年代完全成为一个先锋派的建筑师。

他早期设计的亚细亚大楼、怡和洋行大楼采用了对称严谨的仿古典主义,汇中饭店模仿文艺复兴的样式,英国总会采用古典的巴洛克风格,这些都是古典主义的代表作。然而1933年,邬达克出人意料地以大光明电影院的设计在上海这个地域中表现出罕见的先锋倾向。这是我国西式建筑转向现代主义的标志。大光明影院设计简洁新潮,使用大片玻璃窗及玻璃灯柱,室内顶棚及墙面线脚自然流畅,一反复古样式的繁琐。

在这一年之后,邬达克先生再次“先锋”,他设计出了后来成为上海标志性建筑的国际饭店。雄浑的体量、美国摩天楼式的造型以及83.3米的高度。国际饭店更是采用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钢框架结构和钢筋混凝土楼板,造型高耸挺拔,是当时亚洲最高的建筑物,也是当时美国摩天大楼的翻版。在国际饭店建成后的半个多世纪,上海乃至全国居然没有建成过一座像它那样的摩天大楼。国际饭店也成为邬达克设计的最著名作品。如今,他曾经设计的大光明影院、国际饭店、沐恩堂和吴同文住宅已被列入上海市优秀近代保护建筑名单。

1947年,邬达克离沪赴瑞士小住,后又去美国定居。在加利福尼亚,他为自己建造了一幢没用一颗金属钉子的瑞士风格房子,1958年他因心肌梗死去世。他在上海留下的建筑据说有124幢之多,这占据他建筑作品的90%多。


曹俊杰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