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美债不是好办法 中国外汇储备面临投资难题

扬子晚报
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到目前,中国外汇储备快速增长经历了两个主要阶段。一个是1994年到1997年,这个阶段属于中国经济上一轮宏观调控时期,期间的经济稳定增长基本上是依靠人民币汇率贬值和出口退税政策鼓励取得的。另一个是2001年以来新的一轮外汇储备增长期。此轮外汇增长期是在中国新的一轮经济周期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背景下启动的。外汇储备数量增长呈现大幅跳跃性的特征。外汇储备增长来源体现出复杂多元的内涵。其所带来的影响和争议也是前所未有的。如果加上已经用于注资国有商业银行的外汇储备资金,实际上在2005年底中国就已经成为全球外汇储备第一国家。
最好的金融资产
中国外汇储备惊人增长原因是多方面的,并非单一的因素形成的。观察周边国家和地区,虽然它们大多与中国贸易管理体制不同,但是外汇储备都在快速增长,因此可以看出世界经济总体形势是外汇储备增长的关键要素。
一两年内,中国外汇储备快速增长的势头不会减弱。对比中国金融领域其他行业的资产,如国有商业银行资产、国有证券公司资产、国有保险公司资产和国债投资固定资产项目,中国外汇储备资产质量是最好的,因此它必然无可避免地扮演着中国经济转型、金融改革、乃至未来社会保障最后出资者的角色。
热钱与负债相伴而生
从国家外管局公布的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表中净误差与遗漏项目可以看出,从2002年开始中国从资金流出国向资金流入国转换。通过将外汇储备和外商直接投资与进出口顺差之和差值扣减,也能发现同样的资金流入时间迹象。合计净误差与遗漏项目中的流入资金,近年数量大约为810亿美元,这些资金应该属于出处不明的"热钱"。另外,合计外汇储备和外商直接投资与进出口顺差之和差值扣减,其余额为1986.4亿美元,这些资金应该属于出处基本明朗的"热钱"。这两项"热钱"共计达到2700亿美元,与央行对冲外汇占款发行票据余额折算成的2518亿美元十分接近。据此可以大致推算出进入中国的"热钱"在2500亿美元到2700亿美元之间。至少在外汇储备中,有1800亿到2000亿之间是属于"热钱"暂时"借给"中国作为外汇储备而存在着的。由于这些"热钱"存在,中国外汇储备的一部分实际上是一个"负债"概念。从2003年下半年起中国人民银行开始发行票据,实际就是为这些"热钱"支付利息,并且这种对冲外汇占款人民币数量折算成美元后,占外汇储备增加额比例在2005年达到64.3%。由于人民币汇率机制在相当长时间内未能依此局势而变化,造成了目前人民币利率无法完全按照经济形势和市场资金供求变动的尴尬局面。
投资的争议
关于外汇储备使用和投资问题是近年来国内争论的焦点。由于种种原因,中国外汇储备使用和投资一直"能见度"不高。根据美国财政部记录显示,中国政府分别于1984年1月、1984年11月、1985年1月、1985年3月和1986年11月在美国市场上开始购买外国债券, 其中包括美国公司债券、美国政府部门债券、美国国债和美国公司股票。
近几年中国外汇储备迅速增长,中国购买美国国债数额也同时出现了快速增长。进入2005年美元走势比较微妙,中国及时地放慢了购买美国国债的投资增长速度。由此可见,中国外汇储备投资具有较高的灵活性。关于中国政府用外汇储备注资大型国有商业银行,可以视为特殊背景下的一次性行为。虽然操作程序上有值得商榷的地方,但是政府对这些银行注资毕竟责无旁贷。因为银行以往存在的资本金不足与不良资产较多问题,都与政府有着相当密切的关联。关于用外汇储备购买战略性原材料的问题,从投资组合角度来说是必然的,但是这应该看作是非主要的,并且不是可以进行大规模购买的行为,特别是在目前全球商品市场价格高涨情况下。从流动性、容量性和可变现性来讲,美国债券市场和股票市场仍然是中国外汇储备最优的以及最主要的投资场所。而最值得一提的是,如果能将每年中国外汇储备投资收入按一定比例注入中国社会保障基金里,所谓"藏汇于民"就有了真正的现实着力点。
举报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