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井变身独家内幕(图)

21世纪经济报道
觊觎古井良久,万基终于出手。
1月3日,古井集团一位中层干部告诉记者,有关深圳万基收购古井集团大部分国有股的协议已经签订。“一切都谈妥了,最近我们公司来了一个‘管理总监’,估计就是万基的人。”(相关报道见本报今年1月5日《万基系第三枚棋子?》)
为什么是万基?
在万基之前,古井也和国内很多大型知名公司谈过并购事宜,为什么最后偏偏锁定万基?
一向为人豪爽的古井集团董事长王效金对于这次收购事宜显得相当谨慎。古井集团的内部人士告诉记者,2003年11月8日,万基集团董事长陈伟东秘密“造访”了王效金。“但后来王董并没有在公司内部透露收购的具体内容,为的是不引起太多人的慌张。”
一直到2003年11月27日,王效金才开了一个小范围会议。在这次会议上,王效金着重讲了三个问题:为什么要改制;选择与万基合作的原因;让万基控股的理由。
首先,古井这次改制,假如找五粮液、茅台的话,它们肯定愿意。但五粮液们对古井参股或控股并不能解决古井的问题,因为它们也是国有企业,参股之后古井仍会有国企之弊。而万基是民营企业,它的加入,在给古井带来巨大资本的同时,更会进一步激活企业机制。
其次,“万基是个实业公司,不是资本型公司”。王效金认为,让万基参与改制,是对古井今后发展的一种高度负责,因为“它(万基)可以保证古井长期地发展”。而如果选择一家金融公司,如果其目的是为了炒作古井,那对古井发展极为不负责任。
再次,万基是靠药业发展起来的大型综合经济实体,古井是靠酒业发展起来的大型企业集团,产业上古井只比万基多出了个酒店业。而且两家在产业、经营理念上“有惊人的相似”,特别是在战略发展的价值取向上,双方是完全一致的。“所以,如果双方能战略合作,不仅能取得强大的协同效应,更可以产生强大的共振效应。”更何况,万基“是很有经济实力和管理水平的,它们是可以买得起古井的”。
初步方案王效金说,近几年来,古井在改革和创新方面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由于体制本身的缺陷,导致企业的经营机制还没有得到根本转变。“国企之病,体制之痛,机制之弊一直在困扰着我们,使我们在这些问题上一直不能有一个根本性的、本质性的突破。与许多民营企业、私营企业和外企相比,我们多数子公司的市场竞争力还处于明显的劣势。”
此前,古井曾考虑过用MBO的方式来实现改制。但王效金对此有所顾虑。他表示,如果全都是员工持股、管理层收购,在古井并不是不能操作。但是,这种操作在中国目前的情况下,不可避免地会有内部交易、内部控制的嫌疑。只有第三方的介入,才可能形成一个公平价格。“更何况,话说回来,我们古井人自身也没有那么多钱能买得起。”
所以,王效金认为,古井改制,必须有第三方介入。万基就是古井寻找了多年的“第三方”。
王效金透露,古井的这场改制,将以古井集团作为资产重组的主体,一方面通过引进外来战略投资者即万基,另一方面由古井集团管理团队、在职员工以合法组建的投资公司为载体,作为企业法人,采取协议方式共同认购国有股权。
“现在工作班子的人员正在抓紧研讨和设计方案。”王效金说,古井改制大体的框架是:通过对不良资产的剥离,将保留的优良资产经过评估作价,界定重组后的古井集团资产额,其中60%转让给万基集团,40%作为员工及管理人员持股。
对于后者即40%的股权,初步的设计方案:一是用于员工包括管理人员身份的置换,二是用于工资节余的股权量化,三是用于奖励核心管理团队,四是核心管理团队出资购买,五是预留一部分,用于新提升到管理团队的成员的股权购买和奖励。
王效金说,万基将为这60%的股权“掏出6亿-7亿元现金,成本投入很大,如果不让它们控股,我再留恋董事长职位的话,那将是逆潮流而动,对公司长远发展不利”。
万基“酒业帝国”悬念万基正在朝“酒业帝国”的梦想进发。在2003年6月初,万基来到山东曲阜市,拿出1亿多元收购了孔府家集团90%的国有股份。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万基又要拿出“6亿-7亿元现金”来摆平古井,这前前后后的巨额收购资金,万基从何而来?
根据万基系的主要产业链条可以看出,其主要的产业和利润来源分为三块:一是保健品、药业;二是房地产业,这一块主要是上市公司烟台发展即ST烟发(600766)在做;三是白酒业,这一块是万基最近正在收购和以后准备发展的项目。
由于ST烟发(600766)的房地产业务规模很小,白酒业务又在收购之中,因此,万基的主业实际上就是医药业(包括保健品)。但根据万基在保健品上的实际收入来看,似乎无法一下子拿出这么多的真金白银。万基该怎么办?
对于这个疑问,一向低调的万基采取了回避态度。万基集团董事长办公室一位人士说:“为了不影响收购进程,具体情况还不便于向外界透露。”
一位证券分析师的观点是,除了自有资金以外,万基必须求助于资本市场。因为万基目前已经掌控ST烟发和万基药业控股(代码0835)两大资本平台。
但这似乎有点一厢情愿。在万基入主ST烟发的当年,即2001年,ST烟发亏损达7679万元;在2002年,ST烟发亏损进一步扩大到15612万元;2003年中期,ST烟发又出现了2265万元的亏损,形势非常严峻。如果2003年不能顺利扭亏,将直面暂停上市风险。
尽管目前还无法得知ST烟发这个壳资源能否保住,但可以肯定的是,已经站在悬崖边缘上的ST烟发目前尚没有资格再从股市上募集资金。这意味着,要想求助于资本平台,万基只能从“万基药业控股”这只股票上打主意。
万基药业控股的前身是联交所上市的EHA,2002年,万基集团掌握了该公司的控股权,并于2003年7月31日将其更名为“万基药业控股”。但单单一只“万基药业控股”,能否支撑起万基“白酒帝国”的美梦?
按照万基方面的打算,其今后准备大举进军白酒业,决心在3-5年内,再收购两三家白酒企业,以打造一个“白酒帝国”。为了实现这个梦想,万基高薪挖来了原宝鸡市西凤酒总经理刘敏为其酒业掌门人。而且,万基还在与宝鸡市政府密谈收购西凤酒的大部分国有股。
上述证券分析师表示:“万基必须想方设法解决收购资金问题,否则一切都是空谈。”
王效金“第三次创业”
“古井第一次创业是创立了古井;第二次创业造就了一个古井集团。到今天,古井必须在做好实业的基础上,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第三次创业。”此前,王效金曾在内部会议上信誓旦旦地表示,在日益严峻的形势面前,古井必须进行“第三次创业”。
以去年卖掉古井集团在上海凯赛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持有的30%的股权为标志,王开始陆陆续续地砍掉亏损源。而且,对于一些经营不好的子公司,古井还采取OEM(贴牌生产)的方式把其生产线外包。比如,去年,古井雪地啤酒厂已与江苏“怪味楼”餐饮连锁店合作,专门为后者生产“怪味楼”牌啤酒。
不仅如此,王还打算“有选择地进入”一些产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他的进入“原则”是,“无论是再好的项目也不能超过25%,而且不控股,只参股”。
王为古井的“第三次创业”制定了“产(实业)融(金融业)结合”的战略规划:在上海设立一家“上海战略投资公司”;建设一家有50亿资产规模的商业银行;在亳州建立一家中等规模的企业担保公司;首期投入10亿元左右,在亳州建立一家建设投资公司;在安徽建立一家具有中档规模的典当公司。此外,在条件适当的时候,古井还准备成立一家中等规模的证券公司。
但壮志未酬,亳州市政府在国营资本退出经营性领域的大潮中做出了卖掉古井集团大部分国有股的决定。“市政府以前就想到过让王效金退位的问题,但一直没找到合适的机会。”一位知情人士告诉记者,“这次改制,连王董都感到突然。”
王效金在2003年11月27日的内部会议上也承认:“我和亳州市几个政府官员谈话时,当时的心情是既痛苦又复杂。”
知情人士透露,万基入主古井后,其酒业掌门人刘敏将空降到古井担任董事长一职。那么,立誓要“做市场经济的王侯”的王效金将何去何从?
对于此,王效金已变得很坦然。他说:“古井不改制是可以过几年好日子,我也可以坐着董事长的位子比较舒坦地一直干到退休,但是古井有没有更大的发展前途,决定于改制,我们不能再失去这个机会了!”
“我不会留恋董事长的位子,我必须推动和领导这次改革!”王效金说,“古井既然改制,就必须一步到位,不能留任何尾巴。”图:
本报资料
举报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