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深发展外资并购事件”幕后玩家揭秘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郑小伶

“两块牌子”

“我闻不得煤油味。”9月20日,在香港国际金融中心49层的“美国会”,单伟建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一口气把桌上一盏调节气氛的煤气灯给吹熄了。“我在这种灯下度过的日子太漫长了,大部份的知识是在那时候学到的。”

身为新桥投资集团(NEWBRIDGE CAPITAL)董事总经理的单伟建不是一个易伤感的人,这是在整个采访过程中他惟一提到个人经历的片言只语。在记者事先承诺“不谈个人、不谈深发展重组”的前提下,单方肯畅所欲言。

当然,事实上深发展股权转让的话题自然还是避免不了:就在9月11日,深圳发展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发布公告称:“为了贯彻深圳市政府在适应加入WTO的新形势下,加快推进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的战略部署,近来本行就与外资进行业务合作及引进国外战略投资者问题,和多家外资机构进行了接触和洽谈。有关部门已原则同意我行引入国外战略投资者,目前有关洽谈正在进行中,结果尚不能最后确定,且有关方案均须呈报国家有关主管机关批准。”

而更早时候,有媒体引述深发展内部人士的消息说,深发展的国有股权收购方已经确定,收购方为拥有世界银行、通用电气、美国加州退休基金和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等背景的新桥投资,出售的比例将高达15%。相关报道更是评论,如果通过有关部门的审批,这将是中国首例外资收购国内银行。

报道进一步披露,新桥投资收购价为每股5元人民币,超过深发展年报的2.03元及调整后的1.82元,收购金额将达15亿,远高于其他对手的开价。

虽然按相关规定,新桥投资方人员应出任董事长职位,但目前深发展还暂由中方人士坐镇,只是已有外资员工进驻,相关工作也在展开。

深发展随后就此发布澄清公告,但种种迹象表明,深发展外资并购动作,已经进入实质程序:尽管收购方没有正式公布,但原先锁定的三家潜在的外资战略投资者——摩根大通、汇丰控股、新桥投资,最后剩下的唯一买家可能是并没有金融经营牌照的新桥投资集团。对此,采访过程中记者以多种方式求证,单均表示不作任何评论。

新桥投资亮相国际金融界已有数年,但对中国投资界来说,这是一家“背景复杂、来历模糊”的公司。深圳创新投资公司一位负责人说,新桥投资与华平(Warburg Pincus)、软银(SoftBank)、IDG、深圳创新投、霸菱投资及信中利投资集团等组建“中华创业投资协会”(CACA),期间几方有过“务虚”的交流,但投资界对新桥仍了解不多。

单伟建是一个非常严密的“谈话者”,在对记者提出有关新桥投资实在的投资规模和投资项目等问题时,单均表示“新桥是有限责任公司合伙人制”,不便披露具体数字。

在单的陈述中,新桥投资的确切身份是从事战略金融投资(Strategic financial investor)的机构。在全球业务范围,新桥投资是德州太平洋集团(TEXAS PACIFIC GROUP)的一部份,应是有股东关联关系的“合作伙伴”。德州太平洋在美国是专事购买控股权(Buyout)的投资公司,其投资资金来源为美国州政府退休基金、银行、国际组织、保险公司、大公司等。对市场传言其出资方有GE投资财团、世界银行、大都会保险和新加坡投资基金等,单伟建没有否认。

在亚洲市场,德州太平洋集团则以“新桥投资”的牌子一显峥嵘。新桥投资的注册地在美国DELAWARE,主要业务集中在德州、旧金山、纽约、东京、汉城、新加坡、上海等金融城市,亚洲的总部设在香港。

超级玩家

单伟建不愿透露新桥投资在中国区的规模,他认为公司的人力规模不代表什么,“做项目时有几百人一组,而固定的专业人士并不需要很多。”

单透露,德州太平洋集团“现金投资规模超过了100亿美金,放在亚洲的有十几亿美金”,而每年的实际投资额“是一个变数”。

在收购项目中,以半导体、航空公司和金融企业为主。其中“买断”摩托罗拉的半导体事业部耗费几十亿美金,还有诸如收购著名的硬盘制造商希捷、美国最大的航空公司“美州航空”、大陆航空、西北航空、法国Gemplus公司和收购标的达到20.3亿美元的美国第二大快餐连锁公司“汉堡王”(BURGER KING)等。如果以“福布斯”的企业排名,“德州太平洋集团能排到35位左右。”

据单分析,2001年算得上是新桥投资的“收购年”。一是全球性经济衰退降低了收购成本,而第二个重要原因则是“亚洲市场需要融资的企业太多了”。

新桥投资在中国的投资规模约在5000万到10亿美金不等,“在亚洲很难有10亿以上的投资”,目前亚洲最大的项目应该是以5亿美金收购韩国第一银行。

至少从现在看,新桥在中国的投资项目则显得有些“布局不清晰”——早期曾参予投资“维维豆奶”,后退出;在上海投资过“大白兔奶糖”,曾是50%的大股东,后也无疾而终;在中国最大手笔的投资是以6000万美金投资软件公司“中泰数据”。

如果收购深发展计划能如期完成,尽管其出资额远远低于韩国第一银行,仍堪称新桥投资的“中国第一收购案”。

“不假设中国”

单伟建在新桥投资董事总经理的任期内,先后任韩国第一银行、中国银行(香港)、香港水泥集团和宝钢股份公司的非执行独立董事。在此之前,他在1993年至1998年期间曾任J.P摩根的董事总经理。对此职业背景,单不愿深谈。

单伟建颇为自负。“新桥投资犯错误很少,尤其是金融机构的收购,没出过任何错”,他特意强调“任何”两个字。据称这也是收购深发展时给深圳市政府亮出的一张王牌。

2000年1月1日,新桥投资正式收购韩国第一银行,此前谈判花了15个月,单伟建是主谈判,而且大部份时间是“他一个人在谈”。当时他与韩国的金融监管委员会主席后任副总理兼财政部长李宪宰直接谈。

单说韩国第一银行的收购进行得如此成功主要是韩国政府的决心之大。韩国第一银行在1999年亏损达到10亿美金,收购后的2000年税后利润达到3亿美金。单最为感慨的是,韩国新的“信贷文化”让第一银行起死回生。

单比较了韩、日、中三国的金融现状和改革命运,他痛斥日本金融市场“不仅病入膏肓”,而且有良药也治不好,“非得大出血”。

新桥投资花了几年的时间酝酿收购日本银行,现在也没有放弃。单分析日本银行体制的危机主要是政府所为——以“政策性”和“关系性”贷款扩张造成区域性的生产能力过剩,最后导致银行不良资产的急剧加重。这种政府债务杠杆模式更是亚洲金融危机的根源。

日本长期信贷银行和日本丸红银行相继倒闭后,新桥投资曾试图收购重组,但结果是不了了之。据称日本政府不信任何外方的改造能力。

单极力推崇的韩国“信贷文化”,被贷方的资信、赢利能力、现金流的现状与未来都是重要的判断因素。这种改革造成了奇迹——在1997、1998年金融风暴时,韩国银行不良资产比率是30%至31%,现中国现状差不多;而到了2002年,下降为3%至5%。此时日本银行不良资产率对外称17%,单说不信这个数字,“实际数字应为20%。”

韩国政府对银行的治理决心从新桥投资收购事件中可看一二。1998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给韩国580亿美金的紧急贷款,条件就是要卖掉韩国第一银行。韩国政府从汇丰银行、新桥投资等买家谈判过程中,一直难以选择,一旦确认买家之后,则条件极为宽松。新桥投资以5亿美金拿得51%的股权,韩国政府将投票权也一并授予新桥投资,实则新桥获得了100%的控股权,“这是韩国第一银行后来推进改革的重要一步。”

新桥在韩国第一银行的操作模式可以移植到深发展身上吗?对这个问题,单不作回应,他说,“不假设中国”,因为中国在加入WTO之后,金融体制尚在“半封闭”状态。

单说中国银行业重组要解散决两大难题:一是贷款是否能不受“政策”和“关系”影响;二是人才选拔不受行政干预。

据介绍,韩国第一银行重组后人选完全是国际化的路子,行长是法国籍的美国共和银行副董事长ROBERT COHEN;副行长是苏格兰人;主管零售业务和信贷业务的两位副行长则仍是韩国人。

新桥投资对韩国第一银行重组的一系列运作细节,是否会拷贝到深发展身上,这个问题的想像空间将是极为广阔的。

美国贸易代表格里尔:印度(贸易协议)很接近达成。

现货黄金跌破3280美元/盎司,日内跌0.27%。

美国贸易代表格里尔:关税部署可以与经济增长同步。

美国贸易代表格里尔:印度(贸易协议)很接近达成。

现货黄金跌破3280美元/盎司,日内跌0.27%。

热门评论

undefined

抢沙发
好的评论会让人崇拜
查看8条评论
请输入评论内容

举报成功

举报

请您选择举报的原因

说说你的看法

意见/建议 反馈入口
  • TOKEN
  • 标题/昵称
  • 反馈内容

已反馈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