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白酒投资札记(三):谁在喝白酒?

市场资讯

关注

原创 夏至1987

上篇文章讨论了白酒的酿造过程,解释了浓香、酱香、清香型白酒的本质区别。

本篇重点介绍白酒解决了人的哪些需求,白酒行业的渠道特征,并由此引申出两个重要问题:白酒企业的成长性来自哪里,如何研究酒企的销售情况。

八、谁在喝白酒? 

白酒解决了人的哪些需求?或者说,谁在喝白酒?

1、自饮  

自饮是白酒的基础性需求。很多人都有在家小酌的习惯。

对部分人来说,炒俩小菜,配二两常喝的口粮酒,可以愉悦心情。喝完酒后,多巴胺分泌的阀门就打开了,人会产生“爽感”,容易处在一种神经亢奋的状态,暂时缓解压力,疏解不快情绪。

但口粮酒嘛,顾名思义,价格不能太高,大致在几十元到上百元,再贵普通老百姓也喝不起嘛。这个价格带现在属于低端酒市场,不怎么赚钱,白酒企业就不太重视,一般是派公司的二线低端品牌出马征伐,包装也比较朴素,就一个玻璃光瓶。如最近很热的玻汾,五六十块钱性价比很高,再如双沟大曲(隶属洋河)、尖庄(五粮液旗下低端品牌)、泸州老窖普通头曲、牛栏山二锅头、长脖绿瓶西凤酒等。

白酒有一定的成瘾性,和香烟类似,长期饮酒后要想达到同样的爽感,需要喝得更多。而且一旦对酒形成依赖,必须经常喝一点,停止饮用后有“戒断效应”,类似软性DU。

有一派投资人以白酒具有成瘾性,作为长期投资逻辑。

还有一派投资人认为,以后喝白酒的年轻人越来越少,白酒不具有长期投资价值。

谁是对的?我认为他们的观点都有问题。

先看一组数据,统计2015年以来全国白酒行业的总产量(下图蓝线,单位万千升)、总营收和利润(下图柱状图,单位亿):

可以看出,2016年是白酒产量的巅峰,当年达到1358万千升,随后逐年萎缩,到2022年的时候白酒总产量已经只剩671万千升了,白酒的产量下降了50%。如果白酒的成瘾性真的那么强,那么白酒的需求,也就是总销量至少应该很稳定。以上数据间接证明,近年来喝酒的人的数量,或者说人均饮酒量确实是减少的,但是否能据此认为白酒行业属于夕阳行业,不具有投资价值呢?    

显然不能。

我们看营收和净利润数据:白酒行业的总营收只在2016年到2017年有短暂下降,随后开始稳步增长,从2017年的4752亿增长到6627亿的量级。而净利润呢,更是连续数年持续增长,从2015年的730亿,增长到2022年的2202亿,增长了3倍。2023年马上结束,不出意外又是营收利润双丰收。

很明显,近年来驱动白酒市场销售额增长的,不是量,而是价。而且价增的速度远快于量缩的速度。

这个时候已经可以下一个初步的结论了,白酒的实际需求量是减少的,但总市场却是在扩容的。扩容的原因也很简单,经济发展了,人均可支配收入提高了,人民群众对白酒的品质和品牌要求更高,市场份额在加速向头部高端、中高端品牌,如茅台、五粮液、泸州老窖、汾酒、古井贡酒、剑南春等集中,而大部分中小酒企日子过得并不好。

后文我们还将了解到,白酒属于可选消费品,与经济周期的关联度较高,与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关联度较高。在同一个年份,那些经济表现较好,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较快省份的白酒销售额增速(如2023年的安徽),远高于经济表现差的省份。

显然,市场扩容根本不可能由自饮这个需求驱动,因为自饮的价格带很低,提价空间也不大,自己在家或小范围聚餐无所谓面不面子,讲究一个性价比。定价68元的光瓶酒,提价到78元就可能卖不出去了。

这个时候就要引申出白酒第二类至关重要的需求,社交。    

2、社交  

白酒的社交需求包括以下几个场景:聚餐、政商务宴请、宴席、送礼。

这几个场景也是非常好理解的,我们日常生活中很容易接触,只要你还在持续的和社会上方方面面的人打交道,喝酒就是饭桌上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比如聚餐宴请,所谓“无酒不成席”,席上少了酒,那这顿饭也不是说不能吃,但多少就有点儿“没劲”。尤其是人多的场合,白酒作为润滑剂可以拉近人与人的距离,缓解尴尬气氛,也就是我们俗称的“酒文化”。吃好喝好中的喝好,显然不是水喝饱饮料喝饱,而是把酒喝好,感情到位了才好办事。

很多年轻人抱怨酒难喝,讨厌酒文化,说喝酒伤身,这个我们都能理解,酒嘛,哪有好喝的?大多烫嗓子又烧胃。但人到中年就会明白,人世间的苦难何其之多,来自家庭、事业、父母、子女的压力接踵而来,与这些相比,喝酒那点儿困难算个屁。经历越多,对苦难的忍耐度自然提高,所谓“钱难赚,屎难吃”。

这里的酒,就包含很多“面子”的成分了。

朋友聚餐,酒的价格和品牌,代表了主客之间的关系,以及主人对客人的重视程度。一瓶300多的剑南春(俗称水晶剑)、天之蓝、青花20年,四五百或更贵的泸州老窖特曲、洋河M6、古井贡20年代表的含义,显然比一百左右的口粮酒有面子的多,也更拿得出手。    

如果宴请的档次上升到政商务宴请,那么首选肯定是茅台,次选普五、1573,没钱的只能向下兼容,但最低也不能低于300吧?这里地区的差异开始显现出来,比如生活水平很高的江浙沪,和中部地区的湖北安徽,以及更西部的甘肃青海等省份,显然是不能相提并论的。江苏地区的土豪觉得,商务宴请至少要拿出500以上档次的酒才行,起步洋河M6,再低了显得寒碜,而欠发达的甘肃同胞们可能觉得300元的酒已经很不错了。所处地域的不同,每个人的切身感受也不一样,我给一个规律性的统计: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广东五地对高端白酒的需求是最旺盛的,接下来是近些年发展相对好的山东、湖北、重庆、安徽等省份,这几个地区的消费习惯在全面向江浙靠拢,但白酒消费的价位落后发达地区五六年是有的,这几个地区也提供了白酒消费升级最重要的增量。

送礼咱就不细说了,再简单的人都知道根据送礼对象的身份地位,选择品牌和价格。

值得注意的是婚丧嫁娶的宴席需求,这个部分是近年来白酒企业争夺的主战场之一,2023年全面解封,正处在一个宴席市场爆发式增长的阶段。有些白酒企业主攻宴席市场,如苏酒的代表今世缘,直接把品牌调性就定位在婚宴、喜宴的场景上,大量采用红色包装,在江浙部分地区的消费者心智里算是占据了一定的不可替代的地位。    

以上聚餐、商务宴请、宴席、送礼等场景,都和白酒的品牌、价格等因素强相关,显著区别于自饮需求。显然,人均可支配收入越高,对品牌奢侈性的要求越高,对价格的容忍度也越高,越能接受中高端、超高端产品。

这就是当前白酒投资的核心逻辑,国人收入提高了,总财富量增长,导致聚餐、宴请、宴席、送礼等社交场景中的白酒消费持续升级,推动白酒市场扩容。

这一块儿也是我们需要重点关注的部分,各名优酒企的成长性也来自于这里。简单的说,酒卖的多不算本事,而把酒卖给富人,卖到高价才算本事,这也是市场为什么近年来如此偏爱茅台、五粮液和泸州老窖的原因,因为现阶段,他们三家在高端方面都有无可比拟的影响力,都有重磅的拳头产品。

3、收藏、投资  

这一类需求我本身不太能理解,因为从科学的角度,所有成品酒,不管是浓香、酱香还是清香,只要出了窖池,发酵的过程就基本结束了。酒越陈越香,这个概念仅限于还处在酒池、酒缸里,正在发酵阶段的酒。一旦装了瓶,酒质就基本稳定了,开始持续的挥发过程,酒里的酒精和各种风味物质越来越少,口感也越来越淡。很多人说存了十几年的瓶装酒更绵柔更好入口了,那不废话吗。挥发了十几二十年,酒的度数都低不少了,52度的可能变成48度,42度的变成38度,当然好入口了。    

但市场真的信这个东西。

2006年出厂的飞天茅台,就是比2023年出厂的茅台市场价高很多。咱也没必要深究,抓住主要矛盾即可:用于收藏、投资的酒毕竟是少数,而且最终还是要被喝掉的。用于投资、收藏的品牌,也局限在头部这么一两个,甚至就只在茅台身上。存了20年的五粮液显然不能和存了20年的茅台相提并论,溢价率完全没法比。也就是说,白酒的收藏投资属性,其实是寄生在它的品牌、社交价值上的,没有强品牌的酒本身也不具备收藏投资价值。

这部分需求我们暂且可以忽略不计。

八、成也经销商,败也经销商  

白酒行业的上下游产业链非常简单,这也是很多人喜欢投资白酒的原因。

白酒的上游包括各种原材料,如粮食(主要是高粱,兼有小麦、大米、玉米等其他谷物),包装物(盛酒用的玻璃瓶子,包装纸箱),都是大宗产品,供应稳定,供应商分散。    

前面的内容我们知道,白酒的毛利率非常高,茅台能做到90%以上,泸州老窖88%。洋河、汾酒、古井贡、今世缘、舍得、水井坊、口子窖等知名酒企的毛利率都在75%以上。可以想到,白酒的利润对粮食和各种包装物价格的变化是不敏感的,而且随着近些年产品整体的提价,行业的毛利率还在持续走高,中证白酒指数2014年的毛利率平均74%,到2023年上半年达到80%以上。毛利率越来越高,上游这些原材料价格的影响自然也越来越弱。

白酒酿造出来后,通过各种渠道,销往下游终端消费者的手里。这个销售的渠道,以及终端价格,是投资人需要重点关注的两个要素。

1、经销商渠道  

各家酒企的销售渠道大致分为经销商渠道和自营直销渠道两个部分。

简单的说,前者就是白酒企业把产品批发给区域大型经销商,再由经销商分销至各种小散烟酒店、商超、餐饮等渠道。经销商的利润来自其中的差价,以及厂商的补贴。有的经销商只经营一个牌子的白酒,是独占的,而有的经销商则可以同时经营好几种品牌,这里的界限并不是那么清晰。

传统的白酒销售过程是非常依赖经销商渠道的,通过经销商卖酒可以轻松达到总销量的95%以上。假设你是一家名不见经传的酒企,想要在某省某市拓展销售一款白酒,那么你首先想到的肯定就是寻找一家靠谱的经销商。由于你的产品品牌效应不强,在当地立足不稳,那么你必须给经销商预留充足的利润空间,经销商才愿意帮你卖酒。这个过程有时甚至是赔本赚吆喝,帮经销商打工,等渠道和品牌培育成熟了再慢慢赚取利润。但如果你本身就是全国知名品牌,只是在当地暂时没有销路,这个时候和经销商谈判,底气就可以足一些,因为你的酒有知名度,产品本来就容易卖出去。    

这个过程其实也是各家酒企和众多经销商互相博弈的过程。

很明显,经销商的利润越高,他们就越有动力帮你卖酒,越有动力在卖酒的同时帮你说好话。比如,你家的一瓶酒卖400元,隔壁厂家同香型同定位同酒质的酒只卖300元,那么客户为什么要买这瓶更贵的而不选别家呢?这个时候一个是看品牌,如果你的产品和品牌过硬,那么客户自然愿意支付更高的价格,但经销商在其中所起的作用也至关重要:经销商对客户的销售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典型的品牌“宣讲教育”过程。这个牌子给的钱多,那我说他家的酒质更好,喝了不上头,牌子更硬,或者只是随口一句“最近流行喝这个酒”,“某某领导就爱喝这个酒”,不过分吧,是不是自然就影响到客户和消费者的最终购买决策?

近些年来不是流行一个词叫“KOL”(Key Opinion Leader)吗?关键意见领袖,许多网红就是做的这个生意。意思是一个领域内,一批最重要的人,他们的意见至关重要,可以引领这个行业销售的风向,拿下了他们,就几乎拿下了整个行业整个市场。在白酒行业里,这个KOL,可以是某某省会的头部经销商,某某大型商业连锁超市,这是大KOL。各个小的酒店饭馆,本身就是白酒消费的重要场所,很多消费者不喜欢自带酒水,习惯在吃饭的地方直接开一瓶酒,这些酒店饭馆都是小KOL。很多酒企就懒得在公开渠道打广告了,效果不一定好,而是把营销费用和注意力更多的放在这些KOL身上,通过他们带动这个市场的消费风向,把市场盘活。白酒行业里有个著名的销售模式叫“盘中盘”,意思就是白酒市场本身是一个大盘,但其中又细分了很多小盘,直接做大盘的难度太高,我把少数的小盘就好了,带动大盘销售,就相当于做好了大盘,就是这个道理。经销商们,显然是KOL中极其重要的一环。    

我们接着说经销商渠道。

白酒厂家和与之绑定的经销商,其实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关系。每一家著名酒企起家的过程中,都必然有几个作为利益共同体的经销商与之并肩战斗。超级品牌不是与生俱来的,强如茅台、五粮液,三十年前,在全国范围内也还是籍籍无名之辈。

这些年茅台品牌大获成功,经销商们功不可没,跟着茅台的各路经销商也必然赚得盆满钵满。

反过来,有的经销商对品牌失去信心后,甚至会放弃原来的品牌,转而经营其他品牌。我举一个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真实案例帮助大家理解:2012到2016年是白酒行业比较困难的几年,当时五粮液的品牌形象已经略逊于主打国酒形象的茅台,茅台经销商的利润也持续的高于五粮液。由于品牌力较弱,五粮液又坚持看齐茅台的出厂定价,但在实际的市场上又卖不上好价格,经销商利润一直比较薄。这个时候厂家的骚操作来了,五粮液不顾市场现状,执意在2013年将普五的出厂价从659元提高到729元,出厂价批价出现倒挂,在销路本身就不畅的情况下导致经销商库存高企,最后厂家迫于压力,不得不在2014年又把出厂价降低到609元。这一升一降的行为在经销商看来犹如儿戏,显然是酒企缺乏市场敏感,不尊重市场规律的表现。这个过程中,大批经销商利益受损,对五粮液的信任和忠诚度被极大破坏,放弃五粮液,转而跑去卖茅台了。你说在这些经销商嘴里,能有一句五粮液的好话吗?下次它再卖酒的时候,他会怎么评价这两个品牌?用脚趾头都能想到吧。    

真是成也经销商,败也经销商。

良性的合作关系是,厂家做好产品和品牌,经销商努力卖出更多的酒,双方一起赚钱,皆大欢喜。但这个过程中肯定会出现各种矛盾,比如利益分配不均,比如厂家本身的产品、品牌、定价管理出现问题,比如经销商自己的营销能力弱化后被厂家主动放弃。酒厂做大做强后会出现大企业病,经销商也会从小经销商发展为大经销商,各种问题也是纷至沓来。如何化解这些问题,考验的是酒企的经营管理能力、品牌运作能力、产品创设能力、渠道管理能力等。

以上是关于经销商渠道的内容。

了解大部分酒企的销售情况,看当季经销商渠道的现状就够了,这也是各路调研机构关注的重点。    

这里涉及的专有名词叫“动销”。比如说中秋国庆两节期间,这是白酒销售的传统旺季,对全年甚至明年的销售有积极的指引作用。今天两节,古井贡酒动销良好。而动销良好的证据是什么呢?观察今年两节期间的整体发货量同比增长15%,回款顺畅,渠道的库存表现良好,基本都在两个月左右,处在健康状态,而古8、古16、古20等主力产品的价格也基本持平于去年同期。

注意:库存除以每月销量,用来表征库存的状态,表明当下产品的供需情况,一般白酒的正常库存都在一到两个月,少于1个月代表供不应求,如现在的茅台,大于3个月则表明库存积压过多,需要长时间消化。

再看山西汾酒,今年到两节附近总的回款和发货量已经接近去年全年的水平,预计销量增长20%左右,主力产品青花20平均库存周期1.5个月,酒价360元较去年还略有提升,可以看出汾酒的动销要略优于古井贡。

五粮液的普五去年批价960,今年降到920左右,降价降幅较大,经销商库存1.5个月,好在销量同时增长了5%-10%,整体中庸,但比古井贡酒和山西汾酒显然就要差一些了。

目前渠道调研动销的情况,基本可以用来预测到企业年度财务报表的数据。

2、自营直销渠道  

除了经销商渠道,近年来又兴起了直销自营渠道。顾名思义,就是厂家不依赖经销商渠道,开始自己卖酒了,省去中间商赚差价。

卖到哪里呢?除了自己的专卖店,还可以卖给大型商超,以及各路电商平台,比如京东、天猫,还有茅台自建的APP i茅台等。    

下图这个就是i茅台APP特供的100ML小瓶飞天:

这种模式下,厂家不需要协调和经销商之间的关系,对渠道有绝对的主导作用,利润要高得多,控价控库存的能力更强,还可以更精准的把握市场销售情况。

很明显,直销渠道可不是随便一个品牌可以玩儿的转的,你得有很强的品牌力才行,否则少了中间商的卖力吆喝,消费者为什么自愿来买你的产品呢?目前也只有茅台和五粮液两个强品牌,自营渠道做到了一定的规模,茅台2023年半年报披露,自营渠道占比达到了45%以上,比2022年的39%又有提高(2021年为22%)。而五粮液2023半年报的直销占比也达到了42%以上(2022为40%,2021为19%)。

相对来说,国窖1573的牌子也算硬吧?但老窖披露的新型渠道(可以理解为非经销商渠道,也就是自营渠道)占比仅有5%左右,那其他更低线的品牌,怕是不用说了吧,自营渠道占比可以忽略不计了。

显然,对于普通的白酒企业,我们关注经销商渠道就够了。而对于头部的两家酒企,则需要考虑自营渠道的发展。

努力提高自营直销渠道销量占比,也是未来酒企发展的大趋势。

那这里我们要提出一个问题,对于这种特定的头部酒企,最终的目标是否可以全部转向自营呢?毕竟自营的利润率远高于经销商渠道。    

显然不行,因为经销商渠道是基本盘。前面我们说了,经销商帮你卖酒的过程,虽然赚走了渠道利差,但同时也在帮你做品牌宣传,在持续的对消费者和客户做宣讲教育,他们是重要的KOL。假设有一家酒企把自营做到了100%,而完全放弃了经销商渠道,占比归0,以当前市场的发展阶段来说,经销商渠道还是起主导地位的,他从你这儿赚不到钱了,他会如何评价你的品牌?到时候茅台、五粮液的各种负面消息新闻,怕是砸再多的公关费都很难搞定吧?后果是可想而知的,也是大部分酒企不能承受的。这就是为什么很多研究报告指出,对于厂商来说,自营渠道的占比不宜超过50%。

本篇就此打住,重点内容归纳如下:

~白酒行业目前处在量减价增的周期,营收和利润仍在持续增长

~成长主要来自中高端产品的聚餐、宴请、宴席和送礼需求。

~经销商在销售渠道中占主导地位,重点关注渠道库存、价格和动销情况

关于白酒行业的竞争格局,白酒企业在各个价位段的状况,在各个省份的白酒销售有什么特点,这些内容我会放到下一篇详细介绍。

其实到这里我们已经知道,对于研究白酒行业来说,什么历史传承、香型、酒质、地理区位、产能(永远过剩)等都无关紧要,酒是否能卖得越来越贵,营收是否能持续稳定增长,才是关键。而决定营收和价格的,正是企业的运营管理能力,企业的营销能力,对渠道的掌控能力,产品创设和产品结构管理能力,品牌定位及运作能力,这些其实也是涉及到商业本质的东西。    

~未完待续

责任编辑:于健 SF069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