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理财

银行理财估值方法存变 5000多只理财产品或加快净值化转型

新浪财经综合

关注

来源:华商报

8月底,一则有关银行理财的消息炸裂市场:监管对六家国有大行及其理财公司的估值方法做出指导,一时间引发市场、投资者广泛关注。

截至目前,虽然没有进一步确切的消息传出,但由此引发的后续反应在持续发酵。业内人士表示,银行理财净值将充分反映市场风险,银行或彻底打破刚性兑付。

净值化转型背景下

出台政策不意外

据此前媒体报道,此次指导意见重点在两项安排:一是过渡期结束后(2021年末),不得再存续或新发以摊余成本计量的定期开放式理财产品;二是除严格按照现行监管规定使用摊余成本计量外,理财产品(除现金管理产品)自2021年9月1日之后新增的直接和间接投资的资产,均应优先使用市值法进行公允价值计量,暂不允许对除未上市企业股权外的资产采用成本法估值。已适用成本法估值的理财产品存量资产,应于今年10月底前完成整改。

2021年是资管新规过渡期延长后的最后一年,银行理财市场的净值化转型已进入冲刺阶段。相关人士表示,仍有很多理财产品是“伪净值”的,是穿着“净值化”外衣的“保本”产品。这种产品很容易被发行机构以“兜底”的方式保本保息兑付。有业内人士认为,放在净值化转型的大背景下,监管提出这一要求并不意外。

5000多只理财产品

加快净值化转型

从刚兑理财向净值型产品过渡,银行理财一直在资管转型的方向同步。普益标准数据显示,2021年上半年,全国共发行25684只理财产品,其中净值型产品16023只,占总发行量的62%,较去年同期增加32%。

数据显示,目前6大国有大行合计存续产品达6733只,以净值改造进度来看,净值型产品数量为1378只,占比为20.47%,比例并不高。可见在监管要求下,6大行剩余近5000多只理财产品向净值化转型有望加快。

具体来看,目前建行存续产品数量最多,达2326只,其净值型产品占比仅有5.37%。而净值型产品占比最高的为工行,共有1443只产品,净值型产品已达859只,占比超过50%。可见,6大行间差距极大。

监管人士表示,银行理财产品向净值化转型的目的之一,就是打破长久以来的“刚性兑付”,让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回归资产管理业务本源。

理财产品竞争力减弱

短期收益更低

华商报记者近日打开多家银行App发现,银行代销的众多理财子产品中,7天到3个月的短期限产品不在少数,收益在3%—3.6%不等,远超同类货币基金或公募债基

西安一家国有银行高级理财经理表示,目前短期理财基金货币基金主要是采用摊余成本法。而股票基金债券基金一般是采用市值法。而一旦理财产品与债券型基金混合型基金的收益表现特性趋同,这将大大削弱理财产品的竞争力。

一旦市值法估值的要求后续覆盖全部产品,上述中短期限产品很可能会缩量。多位理财人士表示了担忧,一方面,市值法将导致产品净值波动加剧;另一方面,短期产品的收益也可能下降,若相对于公募债基没有明显的优势,投资者的兴趣自然可能下降。银行理财未来有可能变成:既不保本,收益还会更低的投资品种。

业内人士表示,对于本次理财产品估值从摊余成本法向公允价值法切换,可能将进一步推动收益率曲线的长端陡峭化。内在逻辑是,随着切换为公允价值法估值后,债券收益率波动将更加真实地反映在产品净值上,长期限品种债券面临更高的利率风险,投资者需要忍受更大的估值波动,因此需要更多的定价补偿,从而要求更高的长端收益率水平。 华商报记者李滨

知道一下>>

新旧计量的区别

摊余成本计量:摊余成本是用实际利率作计算利息的基础,反映某个时点上未来现金流量的折现值。简单来说理财产品中将持有到期收益分摊到每一天进行返息。

市值法:这个比较好理解,投资资产比如上市公司股权、上市债券等以市场价值进行计量。

两者区别:理财产品买入投资标的(假设以买入债券来举例)后,若按照摊余成本计量进行估值,无论债券涨跌该理财产品净值不受影响,因为每日的收益率是将持有到期收益分摊到每一天进行返息,这个是可以预期的固定的值,所以反映到理财产品净值上,该净值波动小、基本没有回撤风险。

而以市值法计量,如果债券在市场价格上涨,投资该债券的理财产品净值也跟着涨,反之债券下跌,理财产品净值下跌。可见市值法可以准确反映理财产品当前的市场价值,价格随投资标的市场价值波动而波动,可能会让一些风险承受能力很低的投资者减少购买理财产品。

这也凸显了资管新规过渡期即将结束,资管新规明确要求资产管理业务不得承诺保本保息,鼓励以市值计量所投资产。这也意味着,凭借“刚性兑付”而迅速壮大起来的保本型银行理财产品将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