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理财

深圳 不抢人了?

财经自媒体

关注

原标题:深圳,不抢人了?

来源:瞭望智库

6月11日,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公示了《深圳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0-2035年)》(草案)(简称“总体规划”),并面向社会公众公开征询意见。其中,颇受关注的一点是,到2035年,深圳的常住人口或将控制在1900万。

早在一个月前,深圳市发改委公布《户籍迁入若干规定(征求意见稿)》,规定中对学历型人才的底线要求调整为全日制本科,技术型人才的底线要求调整为“中级职称+全日制大专”,技能型人才的底线要求调整为技师。这意味着,专科学历不再能直接落户。

2021年4月24日,在深圳举行一场中高级人才招聘会上,应聘者在查看企业名录。图|新华社

紧接着,深圳人社局发布的《关于高层次人才业务、新引进人才租房和生活补贴业务相关安排的公告》提出,2021年9月1日及之后,新引进人才将不再受理发放租房和生活补贴,并将对新引进入户并在深圳全职工作的35岁以下的博士另行制定生活补贴政策。

控制常住人口数量,同时收紧人口落户和人才补贴政策,深圳不“抢”人了?

文丨崔赫翾 瞭望智库观察员

本文为瞭望智库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在文前注明来源瞭望智库(zhczyj)及作者信息,否则将严格追究法律责任。

1

来了就是深圳人

1979年12月20日,基建工程兵36支队352团的两个连队在湖南郴州市东江水电站现场加班加点打夜战时,突然接到团部的电话命令,团部要求连队务必在22日下午3点30分前赶赴深圳。

20世纪80年代,建设中的深圳特区国际贸易中心大厦。图|新华社

一算时间只有两天半,部队连夜开拔,光是施工机械装备就装满了30多辆解放牌卡车。他们日夜兼程,终于在规定时间内踏上了深圳这块热土。

与此同时,另一支辽宁鞍山部队也在漫天飞雪中踏上了南下的旅程,他们坐了五天四夜的“闷罐车”,抵达深圳时,战士们尚未脱去身上的棉衣棉裤。

不只是他们,从那时开始,两万基建工程兵分别从天津、上海、唐山、鞍山、沈阳、本溪、锦州、西安、汉中、安顺、遵义、荆门、郑州等地陆续调入深圳,投身特区建设中。

当时的深圳还只是一个边陲的农业县,本地人多是农民,他们靠种田、捕鱼、养殖生蚝过生活。市区也破败不堪,街道很短,点上一支烟还没有抽完,就从这头走到了那头。

1983年,在建设深圳特区的过程中,基建工程兵搬运地下排水管道。图|新华社

靠着这些来自五湖四海的基建工程兵,深圳建成了第一座高楼,也创造了“三天一层楼”的深圳速度,整个80年代,深圳1/4的高楼都是由基建工程兵承建,“有难题,找基建兵”成为当时的流行语。

1983年9月,根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命令,两万基建工程兵集体转业,改编为深圳市属建筑施工企业的职工,这些来自五湖四海的两万人在深圳扎下根来。

这其中,有一位来自贵州的年轻人,他曾常年在西南地区参与国防工程建设,后随部队来到深圳,转业后靠着自己的技术专长创业,他叫任正非。

深圳的硬件有了,产业也不能落后。

上个世纪90年代,深圳大力发展“三来一补”产业,内地大量农民工离开家乡奔向深圳从事轻工业、制造业。1991年,电视剧《外来妹》热播,这个以蛇口三洋公司厂房为原型的影视作品,让“外来妹”“打工仔”这样的词广为流传,成为深圳经济特区飞速发展的注脚。

到1994年,深圳“三来一补”企业近8000家,从业人员100万。这段时间,深圳的常住人口年均增长速度一度达到21.8%,是深圳历史人口增速最高的时期。

“三来一补”产业贡献了深圳经济特区一半以上的工业产值,但繁荣背后,代价也十分惊人。

时任深圳市委书记厉有为后来回忆,当时,光蛇口一带就有三十多家小印染厂,“我们当时的葵涌镇在海边上,有一个外资的印染厂,已经把我们的白海滩,全给染黑了,非常可惜。所以就逼着我们必须进行产业结构调整。”

产业结构的调整也带来了人才需求的调整。

1996年,深圳公布了《深圳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10)》,要将深圳变为一个“以高新技术为先导的区域制造业生产基地”。此后,越来越多的技术型人才来到这座城市。

2020年8月26日,在深圳市南山区人才公园举办的无人机灯光秀。图|新华社

“闯深圳”曾经是上世纪80、90年代很多中国人的心愿,农民的“打工潮”、大学生的“南下潮”和政府干部、科教人员的“下海潮”在这里汇聚,使深圳凝聚了振翅腾飞所需的知识积累和人才储备。

在广州,本地人跟你讲粤语,但深圳的公共语言是普通话。这就是它的文化

2

从不落后

一直以来,在招贤纳士这件事上,深圳从来没有落后过。

很少有人能比深圳的海归更切实感受到“书中自有黄金屋”的含义。

2019年4月14日,在深圳举办的一场招聘会上,求职者与用人单位工作人员交流。图|新华社

2010年,深圳市启动“孔雀计划”,大规模、大手笔、成体系地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纳入“孔雀计划”的海外高层次人才,可享受160万至300万元的奖励补贴,并享受居留和出入境、落户、子女入学、配偶就业、医疗保险等方面的待遇政策。当年,深圳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为50456元。

2015年出台的《深圳市人才安居办法》,大幅提升对本科、硕士、博士的补贴标准。当年,深圳常住人口增量从前一年的15万大幅增长至60万,推动深圳常住人口突破1100万大关。

2016年上半年,深圳出台《关于促进人才优先发展的若干措施》,措施中包含了每年44亿元人才工作预算,这个数目相当于2015年预算的两倍多,再加上各区配套资金,将近百亿元。

除此之外,还有81条人才新政,178个政策点。起草人之一曾说:“如果你认为自己是人才,你就对号入座,基本上能在178个政策点中找到对应的支持点。”

2016年8月,深圳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人口服务管理的若干意见》《户籍迁入若干规定》等文件,提出将纯学历型人才落户门槛放宽至大专及以上,对人才入户量不设指标数量上限。

相比之下,北京依然保持对户籍严控的状态。从2014年起,落户北京的“进京指标”呈逐步趋紧态势,2015年,北京对高校应届毕业生的引进指标不超过9000人,2016年只减不增。

深圳远不止如此。为了留住基础性人才,或称为“夹心层”的人才,2019年深圳发布了住房制度改革,起草《深圳市公共租赁住房建设和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深圳市安居型商品房建设和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和《深圳市人才住房建设和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向全社会征求意见,提出要让各类人才在深圳买房,可以享受市场商品房50%的价格优惠。

更石破天惊的是一个月后,深圳市副市长王立新在出席公开活动时,宣布了一项吸引人才的新政:对在深圳工作的境外(含港澳台)高端和紧缺人才缴纳的工资薪金个人所得税,超过应纳税所得额15%的部分,将由深圳市政府以财政补贴的形式返还。

若以100万年薪为例,本来要缴45万的税,现在只要缴15万,真金白银,不能不让人心动。

政策有了,落实成为关键。

“秒批”让人才们感受到了切实的便捷。自2018年6月起,深圳市推行普通高校毕业生落户新政策,在落户方面取消纸质审批文件和现场报到环节,实现系统自动核查“秒批”办理。

在此基础上,2019年2月起,深圳市政府印发《在职人才引进和落户“秒批”工作方案》,将无人干预自动审批的落户“秒批”新政策从大学毕业生拓展到在职人才引进、留学回国人员引进、博士后入户及其配偶子女随迁,全面实现4种人才“秒批”引进。

从过去“三天一层楼”,到如今“平均一天46件发明专利”,人才为“深圳速度”注入了新内涵,也成为深圳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支撑。

但快速增长下,一些隐忧也渐渐浮出水面。

3

膨胀的苦恼

人太多了。

深圳对人口规模的控制一直比较暧昧。

2019年1月29日,旅客在深圳北站候车厅排队候车。图|新华社

1986版深圳城市规划拟定,2000年深圳人口为110万人,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深圳常住人口700.84万。

1996版城市规划中确定2010年深圳人口规模为510万,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深圳常住人口1035.84万。

2007版城市规划:到2020年,深圳常住人口规模控制在1100万人以内,结果再次“突围”,第七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深圳市常住人口(含深汕特别合作区)为1756.01万人。

其实,早在2008年,深圳的人口密度就已经很高。深圳市总面积为1952.84平方公里,其中可建设用地931平方公里,不到上海、苏州等地辖区总面积的1/4,不到北京辖区总面积的1/8。

按照常住人口计算,2008年深圳市每平方公里的人口数已经达到4412人,远远高于北京、上海和广州,可以说,深圳的人口承载力已经达到极限。

根据“七普”常住人口数据,目前,深圳常住人口密度已达8791人/平方公里,高居全国大中城市首位,超过东京(6426)、伦敦(5644)。

一方面,常住人口持续增长、人口密度过高导致资源环境承压,深圳人口与公共服务供需矛盾突出。以医疗为例。2019年,深圳每千人医生数为3.0人,每千人病床数为3.8床,同样远低于北京、上海与广州水平。若按照2019年医生与病床增速推算,2020年两个数值将分别下降为2.5人和3.2床。

另一方面,人口虽然增多,但“人才不足”的问题依然严峻,这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制约产业升级的重要因素。

深圳此前人才引进迁户政策门槛较低,迁户人口总体学历结构不够理想,硕士以上学历的人员占比偏低,大专及以下学历人员占比偏高。

就高端人才来说,2020年,深圳全职院士总量46名,累计认定高层次人才近1.6万人,较北京、上海等城市仍然存在较大差距,人工智能、材料基因组工程等科技前沿领域的高端复合型人才严重缺乏,这导致了提供产业应用核心技术和解决方案的研发团队不足。

虽然近年来,深圳市政府积极制定实施了各类人才政策,但是文化创意产业整体上仍有强烈的人才短缺感。2017年人才引进整体数量为23.37万人(不包括留学生、博士后和公职人员引进),其中文化人才仅占约5%。而且目前,从业人员大多集中在附加值较低的产业链中低端,而文化创意产业是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产生的以创造力为核心的新兴产业,也是一个国家人才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指标。

今年6月11日,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公示了《深圳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0-2035年)》(草案),其中提出,到2035年,基于资源环境紧约束的现实状况,综合考虑城市宜居水平,按照1900万常住人口规模配置较高品质住房以及基础教育设施;按照2300万实际服务管理人口规模配置行政管理、医疗等公共服务和交通、市政等基础设施。

按照深圳目前的常住人口1756万人,距离1900万的极限值,只有144万人,这意味着未来15年,深圳常住人口增长的余额仅剩144万人。

深圳要怎么办?

4

挤挤水

深圳的“严控”不是没有过,2005年,面临暴增的人口数据,深圳就曾进行一系列政策调整。

根据当时的政策,深圳提出“严控”政策性入户,如夫妻分居、老人或未成年人随迁等;同时,为“控制非户籍中小学生总规模过快增长”,为暂住人口子女入学增加了父母加入深圳社保体系的规定。

2013年2月12日,在罗湖口岸等待通关的旅客挤满过关通道。图|新华社

这一系列限制措施效果明显。到2011年、2012年、2013年三年间,深圳常住人口增速达历史最低,不到1%。但后来,在一系列人口利好政策的加持下,深圳人口又急剧增长。

面对人口天花板,下决心只是迟早的问题。

今年早些时候,深圳发改委在答复市人大代表建议时,就释放了收紧的信号。答复称,深圳入户政策几乎最为宽松,若实施敞口式政策,户籍人口增长或将面临失控局面,最终造成人口剧增,公共服务供需矛盾更加尖锐,同时进一步加剧环境污染、交通拥堵等问题,导致与实现民生幸福城市背道而驰的后果,因此不宜再放宽。

5月份《深圳市户籍迁入若干规定(征求意见稿)》的出台,则让我们看到了深圳政府优化人口结构、严控人口数量的决心。

一是优化人才引进入户条件。将核准类学历型人才的底线要求由专科学历调整为全日制本科,技术型人才底线要求调整为“中级职称+全日制大专”,技能型人才的底线要求调整为技师。

二是调整迁户渠道。将2016年深圳市人民政府59号文中人才引进迁户、政策性迁户、投资纳税迁户、积分入户四个入户渠道整合为核准类入户、积分入户、政策性随迁入户三类。

三是政策性入户条件也进行了相应调整。夫妻投靠基本要求由结婚时间及被投靠人入深户时间满2年调整为满5年,并增加高层次人才、高级职称、高级技师和硕士以上学历人员原则上只享受一次不受时间限制优先解决配偶随迁问题的条件。

几乎同一时间,深圳人社局发布公告,对现有人才政策作出调整,自2021年9月1日起,新引进人才不再受理发放租房和生活补贴,对新引进入户并在深圳市全职工作的35岁以下的博士另行制定生活补贴政策。

在全国“抢人大战”如火如荼的当下,深圳逆势而为的背后到底有什么深刻的内涵?

特区40余年,深圳最大的变化在于产业更替。

深圳最早依托于临近香港的地缘优势,拥有贸易行业、出口业、制造业,但是随着时代的迭进,这一类产业的附加值在降低,而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是深圳迫在眉睫的任务。

人才作为产业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结构的优化是产业结构调整的基础。人才结构的层次性决定了产业结构的层次性,只有不断提升人才结构层次,才能推动产业结构优化,促进处于产业链高端的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创新型产业发展。

2月25日,科技部官网发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科技创新行动方案》中明确,到2035年,深圳高质量发展成为全国典范,全球高端创新人才、创新要素和高科技企业高度集聚,形成若干具有创新竞争优势的全球性产业集群,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创业创意之都。

深圳通过打出人才政策“组合拳”,从过去依靠政策吸引人才向依靠优良的环境和文化集聚人才转变。为人才发展构建“施展拳脚”的舞台,实际上就是要以事业发展潜力来引才聚才。在创新驱动的引领下,深圳将会更注重打造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及教育链之间的融合,此次人才政策调整,更符合深圳市场化的特点,也更适应新时期的发展需求。

四十年前,深圳从偏僻的南海边小渔村,变成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探路者和破冰者。在创造了炫目的经济奇迹之后,它的使命从“先行先试”提升为“先行示范”。

2021年深圳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不仅构建更加开放包容的城市聚才新格局,同时也应引发其他城市的思考:城市发展需要人才,但“抢人”不是目的,如何针对各地的特点以及区位优势,以及未来发展方向,让人才为城市发展发挥作用,应该是城市抢人才的初心。

参考资料:

1.深圳抢人,走到哪一步了?丨南风窗,2020-01-17

2.“来了,就是深圳人”丨中国经济网,2020-08-26

3.基建工程兵:建设深圳经济特区的“拓荒牛”丨解放军报,2018-03-10

4.两万基建工程兵集体转业深圳纪实丨深圳政协网,2013-04-23

5.常住人口暴涨,深圳“七普”数据意味着什么?丨深圳特区报,2021-05-21

6.深圳提高户籍迁入准入门槛,释放什么信号?丨光明日报,2020-05-27

7.读特专访|深圳这波新动作,透露了哪些人才政策新风向?丨人民资讯,2021-06-01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