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理财

银行股估值修复银行理财净值回稳 部分产品走出阵痛

新浪财经综合

关注

原标题:银行股估值修复银行理财净值回稳 部分产品走出阵痛

来源:中国工商时报

随着下半年经济向好,银行股再次迎来估值修复期,与此同时,银行理财净值也走出了“破净”的阵痛,出现回暖。

对于银行理财产品来说,刚刚过去的几个月,算经历了一次不小的风波,从招商银行代销的招银理财子公司发行的“代销季季开1号”,近一月年化收益率为-4.42%的消息登上热搜,到平安银行收到300多条理财产品收益暴跌的投诉信息,包括多家股份制甚至大行都被卷入其中。据媒体统计高峰时期(6月上旬)曾有多达近130只净值型产品出现浮亏。

业内人士表示,这是银行资管业务净值化转型的必经阶段。而无论今后理财产品净值是否回归,投资者都需要明白净值波动是理财产品正常的运行机理,具备去刚兑的意识,是推动理财产品健康发展的有益支撑。

部分产品走出阵痛

据公开统计数据显示,按同发行主体口径计,净值破1的理财产品已由高峰时期的约130只,大幅下降至最新净值披露日(绝大多数都为7月1~7月3日)的83只。

之所以要梳理统计这组数据,表明理财产品净值正在大面积修复回归。需要指出的是,此前,银行理财产品跌破净值背后有两方面原因。一是市场性因素,这类固收类理财产品对应的债券市场近期出现波动,影响到投资这一市场的银行理财产品收益。另一个因素则是资管新规之下,产品估值方式有所变动。换句话说,估值方式变动,亏钱就看得见。但浮亏,并不表示实际亏损。业内专家指出,理财产品在未到期之前的净值回撤,实际上并未形成真正的收益损失。之前很多理财产品显示的年化收益是负数,是因为其把当下一个月跌幅放大12倍到全年的预亏。

此外,净值回撤,即账面浮亏非实际亏损的银行理财占比也非常小。梳理中国理财网数据可知:国有行、股份行和其理财子公司共在中国理财网登记4073只净值型理财产品,其中“破净”产品占比仅2.04%。按发行主体分:理财子公司发行的有49只;国有大行资管部发行的有9只(均为2020年之前发行的老产品);股份行发行的有25只。

记者发现,从净值破1的这130只理财产品中,有90%以上属于刚刚成立的基金,它们亏损的重要原因是成立期限太短,配置的大头即短久期债券的利率上行太快,导致债券估值快速下跌,相关产品还没有积累足够的安全垫。

“我们看到很多产品因为成立时间短,所累积的票息收入不足以抵补所配置债券资产的下跌幅度,因此出现净值低于面值的情况。但其实很多产品并没有到向客户实际兑付的时期,所以我们预计未来随着债券市场回暖,净值会持续回升”,一名大行理财子公司内部人士称。预期收益不会出现大幅偏差

据记者了解,对比招银理财的那款产品,亏损也算不上很大。近一个月年化-4.36%的亏损,换算成月其亏损比例只有0.36%。业内专家表示,相较于整个投资市场来说,银行理财仍然是扮演着稳健、安全的角色。

普益标准发布的报告显示,2019年二季度至2020年一季度,各类型银行理财产品的净值化转型已呈现稳步提升态势。其中,净值型产品存续余额规模占全部非保本理财产品规模的比例,已从2019年年中的36.7%上升至今年一季度的52.45%。

随着债市逐步企稳,5年期国债收益率从最高点的2.508%降至周五的2.4%,部分理财产品净值已经回到了“1”以上,例如某大行理财子公司一只市值计价法的定开类理财产品净值,从周初的0.994元附近回升到周五的1.002元。交银理财总裁金旗表示:“净值化转型是银行理财的大趋势,未来的波动也可能会加大,但这是正常现象,投资者需要理性对待。”不过,接受记者采访的多数投资经理认为,今年债市虽然上有顶,但下也有底,就全年而言,无需过度担心理财产品大幅亏损的情况,尤其是封闭式产品,鉴于有资产票息和非标资产的收益打底,一般收益不会较预期收益出现太大偏差。

投资者更趋理性尽管有些投资人被“固收”惯了,不能忍受一点亏损,但大多数投资者更趋于理性。某大行投资经理对记者称,每次和客户沟通购买理财产品时,客户还是可以理解暂时波动不等于永远亏损的道理,并且能够承担一定的风险压力。记者采访多家机构都表示,尽管现在银行理财“去刚兑”还面临着来自部分投资人教育市场的论阻力,但大部分投资人较之前风险自担意识更强了。其中很明显的一个变化就是,客户在购买产品之前,有意识自主去阅读产品说明书,向客户经理咨询产品风险方面的问题也在增加。专家称,银行理财净值化提速,促进着理财子公司对投资者的宣传教育和消费者保护提升,现在银行进社区进行金融知识的宣传力度也在加强,也有更多的投资人开始慢慢接受了银行理财产品净值波动的常态,净值化转型有望提速。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