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理财

李瑞:70年财富观的那些记忆

新浪财经综合

关注

作者|李瑞‘河北大学经济学院’

中国金融杂志

70年,弹指一挥间。

对不同年代的人来说,70年的记忆各不相同,70年的财富观更是千差万别,有“贫穷”更有“富裕”,有“单色”更有“彩色”。

下面,通过几个案例,让大家细细去品味,并“读懂”70年财富观的那些记忆,感受70年我们这个时代的变迁!

50后、60后的财富观

——只有“贫穷观”没有“财富观”的日子

改革开放前,新中国先后经历了社会主义改造、“大跃进”、三年自然灾害、“文化大革命”,人们的生活水平原地踏步,改善甚微。

大部分家庭没有财富,也就没有所谓的“财富观”。生活在那个年代的人对贫穷的记忆刻骨铭心,“贫穷观”伴随着他们今后的人生,就算以后生活富裕了,他们也不会乱花钱,在这一辈人眼里,省钱就是财富。

从我父辈们的例子就能看出他们这一辈人勤俭朴实的财富观。

我的父亲就是一个很节俭的人。他1955年出生在河北农村,上面有一个姐姐、一个哥哥,下面还有一个弟弟、四个妹妹,像这样子女众多的家庭在那个年代并不少见。

父亲小时候经常吃不饱饭,能吃到的也主要是高粱饼子、地瓜、野菜,一年吃不上几回馒头,猪肉只有过年生产队宰猪的时候才能勉强吃上那么一点点。不像现在的孩子受到家长的万般宠爱,父亲那个年代家里的孩子太多了,不可能照顾到每个小孩。

父亲不止一次向我说起这样一件事情。有一次,不知道爷爷从哪里弄来一点臭豆腐,当家里大人孩子围在一起吃饭的时候,奶奶心疼孩子们,就让小孩子们自己用筷子搛臭豆腐吃。第一口还行,只要哪个孩子去搛第二次,爷爷就会一边拿筷子凿他的手一边说:“你怎么这么馋?”结果,除了爷爷自己,孩子们谁也不敢多吃了。由于小时候营养跟不上,父亲年轻的时候身高也就1.6米左右,是家里个头最矮的。

衣服就更不用说了,父亲小时候没穿过几件新衣服,都是大伯穿过的,正所谓“新老大,旧老二,缝缝补补给老三”,衣服上的补丁一块接一块,因为大家都很穷,这样的穿着也就见怪不怪了。

除了吃饭穿衣,住房也是个大问题。那个时候家里人口多,没有地方住,父亲和另外几个家里兄弟姐妹多的同学挤在生产队上的“牛棚”里住了几年。所谓的“牛棚”,其实就是喂牛的饲养员住的地方,屋子里混合着牛屎和劣质旱烟的味道,住宿环境可想而知。除了“牛棚”,父亲还在村里的同学家住了好几年,因为自己家里实在住不下。

父亲的童年经历让他形成了处处省钱、精打细算的习惯,并延续至今。就算是现在日子好了,跟着我从农村来到城市帮我带孩子,他也会把省钱进行到底,这早已成为他的习惯。

如果说父亲是农民,长期的贫困经历才形成省钱的习惯和观念,我身边的一些城市老人也非常节俭,甚至有些让人费解。

邻居王阿姨70多岁,她出生在这座二线城市,在这里长大、求学、工作,从政府部门退休,她和老伴每月的退休金足够他们的各项开支。儿子在另外一个小区住,一般周末过来看他们。由于就住在我家隔壁,他们家年轻人又经常不在家,家里遇到一些小问题,我就会主动过去帮忙,因此两家关系比较熟。

以他们老两口的养老金再加上一套闲置住宅的租金以及子女的赡养费,足以让他俩过上相对富足的生活,可她还是十分节俭。

她家卫生间放着一个水桶,平时洗菜的水都会从厨房端到卫生间倒到这个桶里用来冲厕所。一个菜可以吃三顿,吃不完的菜绝对不会扔掉,哪怕只剩下一点点也会放到冰箱留着下顿吃。

这还不算什么,有一次王阿姨真是把我惊到了。那次,我去她家,刚好赶上她和老伴在吃中午饭,吃过饭后她从抽屉里拿出一根牙签,一看就不是新的,剔完牙又放到了抽屉里。那时我在想,王阿姨这辈子是不是就打算只用这根牙签了呀!

无论是我的父亲还是王阿姨他们,都经历过饥饿和困苦的生活,他们对物质的要求很低,他们都希望下一代过得比上一代更好。他们中的一些人在改革开放后成为最先富起来的那批人,但节俭过日子的观念一直伴随着他们,也许“省到就是赚到”是对他们财富理念的最好概括。

70后、80后的财富观

——“开源”胜“节流”,成为金钱的主人

1978年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社会财富随之迅速积累。70后、80后正是伴随着改革开放成长起来的一代人,与上代人相比,他们对财富的认识有明显的差异。不像50后、60后,70后和80后很少有对饥饿的认识和经历,尽管小时候家里生活不富裕,但吃饱饭是没问题的。因此,省钱的意识不像上一代人那样深入骨髓。

70后、80后这一代人是中国经济腾飞的主要参与者和受益者,其财富积累的速度远超上代人。社会上有更多创造财富的机会,实现财富增值的渠道也更加宽广,他们意识到开源比节流更有利于财富积累。因此,这代人“能省钱,也敢花钱”,不做金钱的奴仆,要做金钱的主人。

举几个我身边的例子。

王志刚是我的一位同事,身为70后的他一直觉得只要有利于开源,并实现更大的价值增值,必要的投入是值得的,不能碍手碍脚。

10多年前,他有一次从天津出差去石家庄,按照规定,大学讲师只能报销火车硬座车票,但他自费补了几十元钱的差价进入了软席车厢。同行的人不太理解,硬座也可以啊,同样的时间到达,何必多花这些钱?不过,我这位同事有他自己的想法,那个时候软席车厢有很多空位,完全可以放一个小桌子,他随身带着讲义资料,利用这段时间可以把资料整理一下,保证第二天的会议发言能够顺利进行,下车后晚上也可以稍微早睡一会儿,多花这点儿钱是值得的。

另一位80后“海归”同事小张也倡导适度的积极消费。他觉得把钱放在银行,或者一味地追求保值至多只会产生精神上的满足,通过消费提升物质生活,既得到了精神上的满足,也能促进经济的发展,何乐而不为。他说,他刚到美国时,觉得应该买辆二手汽车,毕竟在美国汽车使用频率高,二手车也相对便宜。很多留学生买的都是三四千美元的旧车,而他买了一辆8000美元的车。同学们以为他很有钱,其实不然,他有他自己的想法。有了这辆好车,学习之余他带上女朋友游遍了美国,开阔了视野。回国前按预先协议转让给了其他同学,卖了7200美元。如果当时他贪便宜买三四千美元的车,不仅长途驾驶没那么舒服,回国前还不一定能卖得出去,反而不划算。

2005年7月,高中同学孙国臣大学毕业后成了一位北漂,在一家新成立的科技企业担任通信工程师。面对高强度的工作,他从来都是积极面对,主动申请加班和出差。经过几年的努力,2009年他在北京昌平买了一套30多平方米的房子。房子虽小,但足够撑起一个家,婚后没几年,他的女儿就出生了,成为父亲的他更加感受到家庭责任的重大。

他对财富有自己的见解:“人生不同阶段就要做不同的事情,刚开始上班的时候挣钱少,除去租房和恋爱的花销,一个月攒不下几个钱,后来因为结婚需要婚房所以买了这个小房子,还好那时北京的房价还远没有现在这么高。现在收入比以前高多了,房贷也提前还完了,老二下半年就要出生了,目前考虑换个大点的房子了,为了老婆孩子好,就得舍得花钱。”“钱不是攒出来的,是挣出来的,以前也买过股票和基金,前两年还投了点莱特币,多少有点收获,但靠它们换房子肯定是不行的,还得靠这几年工资的积累。”

可以说,70后、80后这一代人生逢国家由“大包大揽”到自由选择的“变革时代”,生逢物质富足的“消费时代”和资本创造财富的“疯狂时代”。

与父辈们相比,他们面临更大的社会压力,消费欲望更强并进一步激发了赚钱的冲动,他们财富增值的速度也比上代人快很多。他们充满危机感,不满足于现状,他们已成为社会中坚,勇于承担家庭重担。如今,他们正处于人生最成熟的年纪,他们过往的经历形成了他们特有的财富观:舍得花钱,更会挣钱。

总体来说,他们注重消费也看重家庭投资,懂得自己的价值所在,对世界充满了爱和关怀,他们努力向上,拒绝平庸。这是比上代人更灵活、比下一代更沉稳的一代,他们对未来充满希望但也不盲目乐观,他们的财富观念相对稳定,对金钱的认识也更加健康,他们忠于理想、脚踏实地,是整个社会的中流砥柱。

90后的财富观

——互联网让“钱生钱”更容易

90后从小衣食无忧,大部分都是家里的独生子女,受到万般宠爱。父辈们通过艰苦奋斗逐渐积攒了一些财富,再加上中国人向来重视对子女的教育,90后的财商意识觉醒得更早。作为互联网原住民的90后比上代人更懂得利用互联网让“钱生钱”,实现财富的最大效用。

有时候觉得90后既“有钱”也“缺钱”。“有钱”是指作为家里的独生子女,是家庭财富的唯一继承者,是家庭房产以及其他金融资产的未来主人。不过,他们确实也“缺钱”,因为他们刚刚步入工作岗位,收入水平一般还较低,但消费起来却敢花钱,收入低、消费高确实让他们显得很“缺钱”。

90后出生的时候就已经身处互联网的环境中,他们是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而成长起来的一代。他们的学习、购物、社交、娱乐都与互联网紧密联系在一起,是“互联网原住民”,互联网环境下形成了他们特有的财富观。

下面,看一看小朱的例子。

大学刚毕业没多久的小朱,尽管收入不高,但父母全款给他买了房,目前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

“上大学那几年,父母就给了我一些钱让我打理,那个时候余额宝还不像现在这么普及,但收益率比现在高多了。我把30%的钱放到了余额宝,剩下的70%投到了招财宝定期理财,平均收益将近6%,一年纯收入都有两三千元,这比爸妈把钱放到银行存个定期强多了。”小朱自豪地介绍着自己的“财富经”。

“随着互联网理财的普及,我成了互联网金融的忠实客户。2015年家里有一款银行理财产品到期了,我劝说爸妈把这些钱转到网贷平台,刚开始父母还是有很大的担心,但他们经不住我的软磨硬泡,最后爸妈还是给了我这部分钱。”

小朱拿到父母给的钱后,并没有急于向平台投资,而是在各大论坛上进行了充分研究。最开始,他用500元钱做了一个新手任务,很快就得到了180元的奖励。经过几次尝试,他逐渐成了网贷老手。随着网贷经历的增多,小朱有了自己的一套识别理论,只要借款人是真实的,小额投资风险并不高,他先后将十几万元投到各大网贷平台,刚开始投入的本金到期都正常兑付了。随后的2016年,P2P行业陆续有平台爆雷,互联网金融在局部遭遇“倒春寒”,好在小朱投资的那几家平台运行还算正常,不过因为担心平台爆雷的连锁反应,他提前赎回了放在网贷里的钱。虽然这次网贷经历充满了惊险,但小朱这一代人的财富观念已经被互联网彻底改变了。

其实,在股市、楼市、理财产品市场经常能见到像小朱这样的90后,他们已经登上了社会舞台,他们的价值观和财富观将主导中国未来十年甚至更长时间的经济走向。中国新经济研究院联合支付宝发布的《90后攒钱报告》显示,92%的90后每个月收入大于支出,80%的人会将结余用于理财;90后每月在余额宝里的钱是花呗的4.5倍,他们攒的比花的多。令人意想不到的是,90%的90后表示使用花呗的原因是想“占便宜”和“省钱”,有90后表示“利用花呗的免息期先消费,把自己的钱存到余额宝,这样可以多赚一个月收益”。

其实,90后比我们想象的更会精打细算,他们知道如何利用互联网“钱生钱”。

总体上,90后群体了解互联网时代的变化趋势,能够准确、迅速地搜集信息,辨别新事物,互联网金融等财富投资模式与90后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有很高的契合度。随着政府对互联网金融监管的不断加强和完善,互联网金融行业拥有良好的未来前景,更符合年轻一代投资者的财富理念,90后的财富观还将在互联网金融的不断演化中被不断重塑。

不同时代,不同财富观

从1949年到2019年,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在华夏文明的土地上上演着奋斗的故事。

50后、60后是伴随着新中国成长起来的一代,他们继承了中华民族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是改革开放的推动者和践行者;70后、80后是幸运的一代,他们的成长历程正是中国逐渐摆脱落后走向富强的过程,他们是中国奇迹的见证者;90后以及00后是互联网时代的宠儿,更是中国的未来。50后、60后把“省钱”作为主要的财富理念;70后、80后懂得开源胜节流的道理,“能挣钱,会花钱”;90后则顺应互联网金融发展趋势,充分利用互联网科技实现“钱生钱”。

不同时代人群的财富观的形成遵循着共同的逻辑——财富观念的形成受人的过去环境、现时状况和未来预期的影响。

50后、60后幼年普遍的贫苦经历培养了这代人节俭的习惯,而且正是他们的节俭品格给下一代人提供了良好的财富基础。70后、80后这代人是当前社会的中坚力量,他们正处于人生创造财富的黄金年龄,他们也赶上了中国人民创造财富奇迹的黄金年代。90后刚步入社会,尽管财富积累不多,但父辈们已经为他们积攒了足够多的财富,他们比上一代人更有底气。“家中有粮,心里不慌”的财富底气,使得他们对未来普遍拥有良好的预期,他们可以从容地借助互联网实现财富的管理和增值。

可见,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经济环境决定了一个人的财富观,而70年来中国人财富生活的极大提高推动了中国人财富观念的改变。70年,中国从“一穷二白”逐渐走向了繁荣富强,中国人民从温饱不足到全面小康,中国人的财富观也从“如何省钱”走到了“如何挣钱”。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