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理财

理财市场发生巨变:挤爆银行存钱的场面不见了

上海证券报

关注

每到春节,全国就会迎来一次最大规模的人口迁徙。其实,还有一场更为壮观、却看不见的大迁徙也在悄然进行。

那就是资金的跨节流动­;——年前,企业从银行支取大量现金,以年终奖的形式发放给我们,最终我们又把现金存回银行。这一现金再分配的过程,是银行争夺资金的绝佳机会,理财产品便是他们的吸金利器。

今年春节,上证报小编们在亲人团聚、走亲访友的同时,也不忘去各自老家的银行走一走、看一看。怎料到昔日春节挤爆银行存钱的场面,竟然不见了!在长沙、大连、余姚、成都、九江等地的十多家银行大厅内,有时候一两个小时内都见不到一个储户的身影。

那么,“人”去哪儿了?“钱”又去哪儿了呢?

“消失”的储户

年初四下午1点30分,小编来到全国“百强县”浙江余姚老城区南滨江路一带,这里聚集了一大批金融机构。春节期间,这里的农业银行、招商银行、宁波银行和恒丰银行等都挂上灯笼,打出宣传幅,开门迎客。

但小编走了一圈后发现,除了四五个人在农业银行办理水电煤代收代缴等相关业务外,其余银行大厅内均空无一人(除了小编)。

  

这样“门庭冷落”的场景,同样出现在长沙、成都、九江等城市。在长沙,不仅银行大厅里客源寥寥,连部分银行的理财经理都在休假,只剩下一些柜面值班人员。

有些地区甚至还出现了线下网点逐步撤出的迹象。家住成都闹市区的潘女士告诉小编:“过去一条街上有好几家银行网点,现在建设银行撤点了、农业银行也只剩下ATM自助服务了。”

昔日春节挤爆银行的热闹场面为何不再?是门庭冷落还是另有隐情?

“最近办理业务的人少,有两个原因。一方面,相比往年,现在春节理财的高峰提前到了节前一周。”宁波银行余姚江南支行的理财经理告诉小编,另一方面,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线上理财,银行也鼓励中青年人在APP上购买理财产品。

话音刚落,她递过来一张名片,“上面有我微信,如果有理财需求,可以随时联系。”

原来,“消失”的储户,都从门店迁徙到了线上。小编在走访中了解到,在春节吸金大战中,各个银行力推线上渠道,手机APP、微信等逐步成为银行理财产品的重要销售途径。在长沙,工商银行、建设银行、长沙银行的值班人员均建议小编,可以下载他们的APP来购买理财产品。即便是春节期间有理财经理在岗的交通银行和中信银行,他们也推荐小编下载银行APP,或是借助APP向小编进行讲解。

  

在北京昌平区回龙观一家北京农商银行营业网点里,小编获得的一份理财产品发行计划显示,该行新年推出的11款理财产品中,仅有3款产品在柜面销售,其余8款都是“柜面+线上”或纯线上销售的模式。

  

在成都的一个工商银行网点,小编还见到了该行专门辟出的智能服务区,引导用户通过手机APP等移动终端来购买理财产品。

  

对于更能接受新鲜事物的年轻人,理财经理还会推荐智能投顾产品。广发银行大连某支行的理财经理就通过电脑,为小编讲解如何通过该行智能投顾系统进行理财。

  

“春节专属”售罄!

储户的迁徙,并没有影响春节理财市场的繁荣,甚至更胜往年。小编从北京、上海、长沙、大连、余姚等地了解到,不少银行的春节爆款理财产品早在节前就已被抢售一空。

在大连银行港湾广场支行,小编看到了一款明珠理财月月赢“春节专属”产品,期限为360天,预期年化收益率5.68%,远高于市面上同类产品的预期收益率。但该行理财经理告诉小编,这款理财产品早在募集期头两天就已售罄。

  

位于上海郊区的农业银行某支行的值班理财经理好心提醒小编:“通常一款理财产品的线上额度很快就会被抢购一空,倒是线下网点的柜机上还能剩余点额度,你可以碰碰运气去捡个漏。”

这些“春节专属”、“情人节专属”的银行理财产品,在发行初期就被“秒杀”的背后原因,其实无非就是比以往同类理财产品高出0.1至0.5个百分点的预期收益率。

你可别以为能趁机比平时多赚一笔,精明的银行可早就在募集期和计息日上打好了小算盘。小编发现,各银行春节期间发行的理财产品,一般不会在春节期间计息,基本上都是在假期结束后才会开始计息。

以今年为例,不少银行春节专属理财产品的募集期从2月13日就开始了,但是却从2月22日才开始计息。如果你从发行第一天就购买了,那你的钱就要独自寂寞地过年啦,在这9天里你只能拿0.3%左右的活期利息。

因此,不少银行的理财经理建议客户,可在计息日前一天购买理财产品,以减轻损失。但小编兵分两路,试图在大年初五后到长沙兴业银行购买“2018年第7期A款”理财产品,到北京农商银行购买“2018稳健富荣理财产品”时,均被告知产品早已被抢购一空。

小编们不禁感叹:身处卖方市场,咱们永远是买的没有卖的精啊!

小编在走访银行时还发现,春节期间各银行在销售理财产品时还有以下两大特点:一是倾向于先销售自营的理财产品,相较之下,对代销的保险和基金产品的销售热情则并不高涨;二是倾向于提高短期理财产品的预期收益率。

多位银行理财经理向小编道出了原委:因为银行首先要解决短期资金流动性问题。年前是银行资金缺口较大的时间段,从12月末开始,各家银行相继推出预期收益率较高的理财产品,因此形成了春节期间理财收益率的“小高峰”。

大爷大妈成新主力

在这场春节吸金大战中,线上是银行争夺年轻人的主战场。而到了线下,老年人则晋升为购买理财产品的新主力。

家住北京市海淀区红山口的郑奶奶今年74岁,每年春节,她都会将儿女孝敬她的“养老钱”放到银行定存。今年春节,郑奶奶习惯性地拿着这笔“养老钱”来到了家附近的工商银行。在银行大厅等候时,郑奶奶听到了隔壁一对老夫妻的一段对话,却让她犹豫了。

“定存一年收益才1.75%,还不如菜价涨得快呢!”

“是啊,那我们就买稳健型的理财产品吧。”

  

听闻此对话,郑奶奶也在这家银行理财经理的推荐下,花了5万元购买了该行一份为期191天的BB18012保本理财产品。该产品预期年化收益率为4%至4.05%,属于保本浮动收益产品。郑奶奶跟小编说,她到9月3日就能拿到1046元的利息,而如果存一年期定存的话,收益才875元。

与郑奶奶同住一个大院的周奶奶,在儿女的劝说下,今年春节也将满期的银行定存取了出来,买了稳健型的理财产品。

在浦发银行大连某支行,小编遇到了一位“老行家”。家住大连中山区的董大爷已经有了好几年的理财经验,他说起理财产品来头头是道。“近期银行理财产品三个月的预期年化收益率最高,时间长的反而利率低,银行希望咱们的钱多投短期理财产品。”

董大爷告诉小编,趁节后起息之前,他还要货比三家、看看哪家银行的理财产品性价比更高。说罢,只见他转身溜达到了隔壁的华夏银行。

  

小编在上海郊区位于小区内的一家农业银行分行大厅看到,排队等号的大多是来办理理财、存款业务的中老年人。

P2P等不见踪影

去年,金融业“强监管”之风吹遍大江南北,小编在基层一线对此也是感受颇深。

在长沙、大连、余姚、成都等地的银行理财柜台,不仅P2P等违规产品早已无迹可寻,在售的代销保险产品也大多数为保障型险种,连理财产品的预期年化收益率也基本不会超过6%,达到5.5%以上的都极少。

在问及有无更高收益的理财产品时,银行理财经理纷纷表示“理财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并提醒前来问询的小编和储户:一些收益率偏高的产品,很可能是非法违规的,大家轻易不要相信。

小编走进一些银行网点后发现,印有“远离非法集资、防范金融诈骗”字样的易拉宝随处可见,理财经理在推荐产品时的话术及销售流程也严格遵循相关规定。

  

在上海郊区一家中国银行某支行的大厅里,小编向理财经理咨询有哪些主推的理财产品。她表示,需要根据个人投资的风险承受能力来选择,而不是听凭银行的销售策略。而且,无论在线上还是线下理财,首次购买理财产品都必须到线下网点做风险评估后才能签订协议。“通常社区中老年人比较多,会更多推荐中低风险的理财产品。对于一些风险忍受度更高的年轻人,可以尝试推荐混合型基金等产品。”

不仅仅是在推荐时主动告知风险等级、发行机构、收益类型,小编走访时发现,大部分银行网点的“双录(录音、录像)”工作也有所改进。根据监管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在销售自有及代销其他金融机构理财产品时,应设置销售专区并在销售专区进行“双录”,留档备份,以便监管回溯,打击违规行为。

在银行销售日趋合规化的同时,居民理财也日趋理性化。前面的董大爷告诉小编,根据自己摸索出的风险识别经验,“银行一般有基准利率,收益率通常会依照这个进行一定程度的上浮。收益率太高的产品,我都要在心里打个问号,预期年化收益率在6%、7%以上的产品,我是绝对不会买的。”

小编走访时还发现,今年春节银行在售的净值型理财产品比往年更多了。过去习惯了银行保本保息产品的居民,也开始接受符合新规的非保本理财产品。

去年末,资管新规征求意见稿落地,提出理财产品要打破刚兑、净值化转型等新监管要求。在这一风向下,银行加大了净值型非保本理财的发行力度。

根据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发布的2017年全国银行理财综合能力评价报告显示,2017年银行理财产品正加速向净值化转型,城商行尤甚。部分城商行在2017年末净值化产品占比较上半年提升了近20个百分点。

在位于上海浦东新区上海农商行某支行网点大厅内,小编看到宣传板上9只春节期间在售的理财产品,仅有一只是保证收益的,其余均为非保本浮动收益产品。

责任编辑:杜琰 SF007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