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理财

“体外循环”的人民币

钱生钱

关注

  “体外循环”的人民币

  钱生钱

  人民币国际化这个话题,我们谈论了很多年。近期召开的“一带一路”会议,让我们对人民币国际化有了更多“感觉”。本文就从理论角度出发,分析人民币国际化的实现基础,也是从另一个侧面论证人民币国际化的可行性。

  从路径角度而言,大多数经济学家认为货币国际化是货币职能逐步发展的过程,会遵循一个基本路径:跨境贸易和投资的本币结算(货币计价和结算功能跨境化)→境外持有和交易本币(货币投资功能跨境化)→境外持有者参与本币金融市场(货币资本项目深度开放)→境外持有和储备本币资产(货币储备功能国际化)。纵观人类历史长河,任何主权国家政权的建立、昌盛、衰弱乃至垮台往往伴随着其法定货币的发行流通、购买力逐步走强、逐步弱化乃至废除并淡出历史舞台。因此,人民币国际化的本质同时也反映了中国主权信用在全球的政治经济地位,中国经济总量已经跃居世界第二,而人民币并没有成为世界第二大流通货币,人民币目前的国际地位与中国经济并不匹配,存在国家化的现实基础。

  而从理论角度出发,世界主要有三大货币理论:货币替代理论、最优货币理论、三元悖论理论。

  我们先从货币替代理论分析。货币替代,通常是指在开放经济和货币可自由兑换条件下,多种货币的持有者根据自己对交易动机、预防动机、投机动机以及资产最大化组合等的综合需求,在不同币种之间进行置换,选择使自己效用最大化的货币资产组合,从而产生宏观上各种货币资产结构与总量发生变化的经济现象。根据货币替代理论,影响人民币国际化的主要因素包括宏观经济、规模和制度。宏观经济因素是指宏观环境引起持有外币的成本收益发生变化引发的货币替换,如本外币真实收益率差异、汇率因素、通货膨胀率、政治经济风险等;规模因素是指在交易动机和预防动机驱动下,贸易方的外币总量会随着国际贸易额的增长而增加,如国民收入水平、财富水平、国际贸易规模等;制度因素是指各国因经济制度和汇率制度等存在差异而产生的交易成本的差异,如货币的可兑换程度、外汇市场交易成本、市场因素等。“一带一路”建设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就是一个从宏观经济、规模和制度等几个层面全面系统推进的过程。

  最优货币理论中的最优货币区,通常是指一种“最优”的地理区域,在这个区域内一般的支付手段是一种单一共同货币,或者几种货币之间具有无限的可兑换性,其汇率在经常性交换交易和资本交易时互相盯住,保持不变;区域内的国家和区域外的国家之间的汇率保持浮动。根据最优货币区理论,在一些国家或地区形成最优货币区需要具备若干条件,包括生产要素流动性、经济开放度、金融市场一体化、产品多样化、经济周期同步性、通货膨胀率的相似性、工资/价格的灵活性、贸易结构的相似性以及政策一体化。目前,人民币在周边国家已经成为了硬通货,在边境贸易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与中国贸易往来密切的国家实现最优货币区是人民币国际化的一个努力方向。

  三元悖论理论认为,实施资本管制和有限汇率浮动的发展中国家,其宏观经济政策更加稳定;实施浮动汇率政策和金融市场自由化的发展中国家,政策的稳定性最差。汇率政策的选择是影响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关键因素。就中国而言,随着资本市场的逐步开放和货币政策独立性的加强,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无疑是目前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最佳选择。根据三元悖论原则,与规模庞大的国际热钱相比,一国外汇储备再多也是十分短缺的,一旦全球热钱对该国货币形成强有力的贬值预期,则难以维持汇率的稳定性,近两年的“人民币保卫战”可见一斑,中国已经拥有世界最多的外汇储备,可还是会被精准“狙击”。

  人民币国际化,现在已经拥有了理论和现实的双重保障,接下来只要“抗住”各种打击,熬过最艰难的冲刺阶段,成功为期不远矣。(文/博闻 图/网络供图)

责任编辑:杜琰 SF007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