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闻 > 详情

“理性文明,拒绝酒驾”,《白皮书》揭示酒驾大数据

2021-12-17 11:45:59 作者:田嵬

12月10日,由公安部交通管理局指导,中国酒业协会主办的全国理性饮酒宣传活动周圆满结束。本届宣传周主题为“理性文明 拒绝酒驾”,活动期间,中酒协发布了《2021中国酒驾预防白皮书》,对国内酒驾现象进行了数据呈现和分析。并通过放映公益微电影《选择》、在全国4000多家餐厅、酒类终端店滚动播放拒绝酒驾宣传等活动,加深民众对酒驾危害的认知。

究竟是谁在酒驾?

根据《2021中国酒驾预防白皮书》,自2020年“酒驾入刑”以来,十年间年酒驾导致伤亡事故较上个十年减少了2万余起,2020年醉驾案件较“入刑”前约减少了70%。相对十年前,现在大城市酒驾已成为小概率事件。

但放眼全国,由于十年间机动车增加了1.81亿辆,驾驶员增加了2.59亿人,以及近年来对酒驾检查力度大幅延伸到乡镇农村,酒驾事故减少了,但案件数量依然较多。2019年,危险驾驶案件已超过盗窃案件,成为全国一审案件里占比最高的案件种类。其共计31.9万件(排名第二的盗窃案为20.8万件),占全国一审案件24.6%。这一数据说明,“拒绝酒驾”的宣传对于当下社会依然非常必要。

究竟谁在酒驾?

根据一份对2017年至2019年石家庄市(含郊县)4333件酒驾案件的调查分析,89.32%的酒驾者为男性。而《白皮书》显示,目前国内饮酒且持有驾驶证的男性为1.22亿人,女性为0.07亿人,男性是酒驾主要人群。

而这4333起醉酒驾驶案件中,2886名醉驾者年龄为30~45岁,774人年龄为45~60岁,所以主要醉驾人群为中年男性。从学历上看,其中文盲27人,小学学历743人,初中学历人数最多,为2197人,高中学历807人,大专及以上学历559人。酒驾者中初中及以下学历占68.5%。从职业上,大多数为无业、个体人员,平时较少接触醉驾后果教育宣传,如醉驾被查后不能入党、不能报考国家公务员、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等后果,醉驾者大多不清楚。

再参看对哈尔滨市2015年至2019年一份酒驾调查,随机抽取的150件案例中,初中以下学历人群占72.5%,且大多为无业、个体人员。

由此可见,我国酒驾主体人群画像为30~45岁初中及以下学历男性。职业上大多数是无业或个体经营。而且因近年酒驾查处力度渐渐深入农村,许多农民因对相关法规不了解或习惯性,酒驾被查情况也较多。

以上数据表明,未来对“拒绝酒驾”的宣传必然会持续下去,作为刑罚补充。并且宣传会越来越有针对性,最终起到警示于前,节约司法资源的效果。

酒驾与酒文化有关联吗?

根据《白皮书》,2012年至2020年,中国人均年酒精摄取量从6升下降到4升,减少了三分之一。而且这一数字近年还在持续下降。伴随着白酒品质升级,中国人饮酒正在向着“少喝点,喝好酒”的方向发展。结合近年全社会对酒桌“文化”(劝酒“文化”、服从性测试)的讨论,中国酒饮文化已经在潜移默化地发生改变。很多文化糟粕都在渐渐被认清、摈弃。

了解十几二十年前社会生活的人,会记得当年中午喝点酒,然后开车办事,这属于顺理成章的事。著名导演黄建在1996年拍过一部电影《红灯停绿灯行》,故事里驾校教练、学员练车间隙吃午饭时,都还要喝点酒。时过境迁,这样光天化日喝酒开车的情况在城镇已经非常少了。而这背后,正是相关刑法、行业宣讲在共同推动酒与社会生活关系的改变。

在此次全国理性饮酒宣传周上,中国酒业协会理事长宋书玉就表示:“践行社会责任、彰显企业担当,已成为酒业高质量发展的题中要义,也是产业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这说明中国酒行业已形成共识,认为产业升级和理性饮酒文化的推广,二者方向是一致的。所以在未来,中国酒产业升级不仅是品牌、品质升级,也是推动国人理性饮酒文化的升级。

推荐阅读
RELATED RECOMMENDATION
正在加载...
加载失败,点击重新加载
没有更多了
暂无内容
说说你的看法...
A-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