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家嘴论坛聚焦“五篇大文章”,释放哪些重要信号?

2024-06-21 21:19:31 作者:林羽

6月19日至20日,2024陆家嘴论坛在上海开幕,此次论坛主题为“以金融高质量发展推动世界经济增长”。

此次论坛共设有八场全体大会,议题涵盖当前经济、金融等领域热点问题,其中有五场大会与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息息相关,主题分别为“科技创新与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绿色金融制度创新与市场激励”、“建设高质量普惠金融体系”、“银发经济与养老金融”、“数字金融创新与治理”。

那么,如何让资本市场对科技创新起到更重要的作用?我国绿色金融发展过程中面临哪些问题和挑战?如何控制普惠金融风险,有效提升其覆盖率和质量?银行业应如何支持银发经济发展?数字金融框架下应如何平衡金融、创新和监管的关系?会上,来自金融机构、金融市场的多位重磅嘉宾就相关热点话题进行一一回应。

  科技金融|如何让资本市场力挺科技创新?

  关注二者趋势性变化

“现在无科技不生产,无科技不发展。”工商银行行长刘珺认为,如果科技创新是下一步全要素生产率发展、经济社会进步的最大动力,那么,资本市场作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重要平台,便必须将科技创新作为发展主题,此为多元化资本市场发展的重要承载能力之一。

那么,如何让资本市场对科技创新起到更重要的作用?在刘珺看来,需要关注科技创新与资本市场的趋势性变化。

据刘珺观察,第一,科技创新速度、维度出现了不一样的变化,从目前结果看,摩尔定律并未衰减,某种程度上发展速度更快;第二,科技创新的马太效应出现强化版,头部效应、头部企业、科技巨无霸对生态系统及产业重塑的作用强大到超乎想象。

第三,科技创新中可能存在“0到1”、“1到100”的分工,有些人注重颠覆性创新、突破性创新,此为“0到1”;有些人在应用端多发挥作用,聚焦“1到100”,但此趋势也在发生根本性变化,一旦科技巨无霸拥有颠覆性科技创新,可能会从0覆盖到10000甚至更多。

他表示:“在应用层面花费过多力气,能得到一定的市场份额,但是,市场份额的成色以及可持续能力有多少,不得而知。”

第四,以前一直将科技创新作为“+”,而现在的“+”作用已经不够,数字底座及数据底座变成通用基础设施,在他看来,没有基础设施,什么都无法做,基础设施的作用愈发显著,相当于科技及数字经济对所有经济社会的作用,渗透在方方面面。

第五,人工智能逐渐变成与人类智能的平行叙事,此种平行叙事的出现要求人类智能和人工智两个主体平行存在,在做科技伦理设计时,应将两个主体放在一个框架下进行设计,不能站在人类主体角度设计人工智能伦理方面的约束条件和规则制度,未来将不太能适应。

最后,刘珺称,资本市场过去更多的是一种平台化叙事,但现在的资本市场功能被变成无数的微循环、无数的生态。

他表示:“作为传统金融人,未来微循环、微生态会越来越多,它会不断地将传统资本市场份额逐渐吸收。资本市场的重要性在于三点,即可信的环境、交易和清算制度安排、价值创造,如果上述微生态也能承载此三项作用,甚至科技巨无霸公司、头部企业能承担,那么,将来多层次的资本市场可能会变成比矩阵更复杂的系统,此系统对金融从业者的挑战十分巨大。”

  绿色金融|我国绿色金融面临何种挑战?

  存在五大不平衡问题

“尽管中国绿色金融取得很多发展成就,但依然需要关注绿色金融发展中遇到的很多挑战。”上海新金融研究院理事长、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执行理事屠光绍认为,绿色金融发展与绿色低碳转型均为长期任务,值得更加关注,同时,目前我国在绿色金融发展过程中存在五大方面的“不平衡”。

屠光绍称,第一个“不平衡”是绿色金融资源总量方面存在供给和需求的不平衡。在此过程中,如何形成绿色金融需求与供给之间更好的匹配与平衡,此为首要关注的问题。

第二个“不平衡”是绿色金融基础设施和实践活动之间的不平衡。屠光绍介绍,现在有一种“漂绿”的情况,此对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产生负面影响。现如今,全球均在绿色金融指标体系、绿色核算、绿色标准体系、披露评价方面加强建设,建议中国应与全球合作,推动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改善不平衡状态。

第三个“不平衡”是绿色金融体系的不平衡,他进一步举例说明:“比如,我们在新能源、绿色技术、环保技术等纯绿方面发展很快,金融资源在此方面占据很大比重,但从另一方面看,对高碳高排放行业进行低碳低排放转型的金融支持还需进一步加大。在纯绿色的金融和转型金融之间,如何更好实现金融体系的平衡,需要金融支援其配置。”

第四个“不平衡”是绿色金融结构的不平衡。现在中国在绿色金融结构,比如债权驱动、绿色贷款方面排名全球前列,绿色债券发展很快,但相对来看,中国绿色股权投融资的发展仍然不够。

第五个“不平衡”是绿色金融服务对象的不平衡,他表示:“我们比较关注大企业,因为大企业在绿色转型、争取金融资源服务方面存在优势,但中国绝大部分都是中小企业,面临绿色低碳转型问题。”

  普惠金融|如何控制普惠金融风险?

  需实现“三性”有机融合

新形势新要求下,应如何破解目前普惠金融体系面临的风险和困难?中国农业发展银行董事长钱文挥认为,市场不能自发解决,需要通过金融企业的社会责任以及运用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使“可获得性、安全性、财务可持续性”有机融合、三位一体。

在他看来,首先,普惠金融要惠及相关领域和重点人群,同时需要风险可控,其中并非没有风险,而是在普惠金融中适度提高风险容忍度,对民营、小微、三农领域有一定的风险容忍度,但风险必须可控,代价亦是可控。此外,财务可持续性方面,可以不赚钱,甚至少量赔钱,但不能成为企业的财务负担,此不符合金融业的发展方向。

他表示:“三位一体中,第一需要有机制,有重点的选择能做到的普惠金融模式并且做到最好。比如,如何将相对公益性、财务效益相对较弱的项目,与其他相对市场化程度高、回报率相对较好的项目有机融合起来,肥瘦搭配。”

此外,钱文挥认为,需要让风险管理和财务管理相对较有优势的分支机构,更多地去承担财务成本项目,使风险防控和财务可持续的有机融合能够做到更好。

他坦言,目前银行业风险中,很多并非是外部环境起到决定性作用,而是银行自身管理中存在很多缺陷和不足导致问题出现。

钱文挥认为,普惠金融、风险防控、财务可持续要有机融合在一起,表面看似乎有一定冲突,但若拥有好的体系管控,在目前条件下,可将三位一体的关系处理得较为平衡。同时,他也提醒,在实践当中,不同的区域、不同的人群、不同的产品之中存在各种矛盾,需将其中的问题系统组合,而非单打。

提及外资行服务生产土豆的企业时,钱文挥称,希望有更多能够服务土豆、西红柿、鸡蛋的金融机构服务“三农”。他表示,建设现代化强国,任务最繁重的在“三农”。

此外,谈及如何有效提升普惠金融的覆盖率和质量问题时,交通银行董事长任德奇称,用好数据或数字化技术是关键,无论是乡村振兴领域,亦是过去机构覆盖较少的薄弱地区,最终需要靠信息技术、数字技术、区块链包括隐私安全技术运用,解决信息不对称的精准触达。

与此同时,他还认为,在运用好数字技术的同时,快速提升金融机构风险定价能力才可以行稳致远。

  养老金融|银行业如何支持银发经济?

  强化与医疗等部门深度合作

我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人口老龄化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养老金融作为银发经济的一环,是我国金融强国战略的重点任务之一。

在中国农业银行董事长、执行董事谷澍看来,当前银行业在养老金融方面已经破题,与实际服务需求相比,在进一步丰富金融供给,提升服务效能方面,还面临不少难点和堵点。

他建议,银行业可从三大方面发力,一是融资服务供给方面,做好“三个融合”。首先,把产业链和创新链融合好,围绕银发经济产业链的关键节点和上下游链条企业培育优势主体,拉长做深金融服务链条;其次,把信贷、投资、金融租赁等综合化服务能力融合好,多维度、多层次满足市场主体的需求;最后,把养老机构建设过程中的财务表现评价和发展潜力的评估融合好,引导信贷资源更多向养老产业倾斜。

二是养老金融服务供给方面要进一步统筹好城乡联动,全力保证养老服务的延续性和获得感。

三是共建金融服务生态,做好政、银、企三方结合,增强养老服务方面全社会的联动合力。

谷澍称,服务银发经济和养老需求,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离不开跨领域、多层次的合作。商业银行要积极强化与各级人社、民政、工信、医疗、数据要素管理等部门的深度合作,广泛寻求与社会化、专业化养老服务企业的融合创新,凝聚各方合力,促进优势互补,共同满足广大群众老有所养、老有所乐的美好生活向往。

在支持多层次、多支柱养老金体系建设方面,谷澍表示,从第一支柱看,最主要的是将社保医保服务的社会责任履行好,让社保卡和医保卡的使用更方便;从第二支柱看,提高年金综合服务水平,提高企业年金的综合回报水平,企业年金的托管规模在不断提升,回报率在业内很是不错;从第三支柱个人养老金看,主要是提供更多养老产品的全面供给,存款、理财、基金、保险等。

同时他还建议,希望国家有关部门特别是税务部门在税务优惠方面制定政策,让企业更愿意建立企业年金。

另外,在全国政协常委周汉民看来,老龄不是负担,老龄是社会的财富,而社会对此也要负责。从2016年开始,我国先在15个城市(目前49个城市)试点一种长期保险制度——长期护理保险,此在世界已不是特例。在此49座城市中,全国投保者大约1.7亿,目前实际享受者120万人。他认为,长期护理保险是应对老龄社会、金融界可以积极参与的手段之一。

  数字金融|如何平衡金融、创新和监管?

  数字技术或颠覆金融服务模式

当前,我国形成了相对完善的数字金融业态,移动支付、数字信贷等领域发展较快,但同时也面临数字基建不足、安全保障机制不健全等挑战和难点。

“数字金融是金融发展的基础底座和重要基石。”在上海浦东发展银行董事长张为忠看来,技术应用如何在金融更广泛的领域全面展开,已成为金融业不可回避的话题之一。

从时间纵轴看,从移动互联网到移动支付再到数字信贷,数字金融广泛深入生活领域当中;从时间横轴看,特别是银行等金融机构,做业务、做产品、做服务的背后,完全是数字的支撑和支持。

张为忠表示:“数据金融在内部机理上改变我们的服务方式和业务流程,将来更会高效地改变金融的运营方式。数字金融,就是用数字技术,让金融模式、金融业态、金融生态发生根本性改变,进而使我们的服务在高效、低成本、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实现可持续。”

在数字金融框架下,应如何平衡金融、创新和监管的关系?张为忠认为,数字金融就是要用数字技术来做金融服务和产品,它们正在改写金融服务产品甚至颠覆金融服务模式。

他表示:“创新是驱动力,在数字金融的支撑框架下不断推动,以便给客户对接展业,是供给方必须解决的问题;监管是管控力,让创新在正确的轨道上运行,以保证创新的成本更低,特别是保证可持续发展;金融是血脉,血脉需能流到毛细血管,若不然,机体定会僵化生病,同时,金融是糖,溶到水中看不到,是甜的,但多了也会带来苦处。”

在张为忠看来,上述问题就像硬币的两面,既要达到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同时还要解决客户的需求问题,要求金融机构和监管部门相向而行、并肩作战,二者的共同目标均是面向市场、面对消费者来解决问题。

此外,张为忠还强调,在金融创新过程中需处理好“三对关系”:第一,创新必须符合监管要求,把握好守正与创新的关系;第二,处理好金融机构和消费者的关系;第三,处理好效率、成本、质量的关系。

张为忠认为,监管一定要对整体创新持有支持、包容的态度,鼓励创新,同时确定创新相关准则标准,此为一个动态过程。

联系我们

           money@staff.sina.com.cn

说说你的看法...
A-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