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保险

保险机构应用区块链憧憬与困惑 理想与现实仍有差距

21世纪经济报道

关注

原标题:保险机构应用区块链的憧憬与困惑

面对区块链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保险公司这个领域的布局也不甘弱后。

银保监会财险部主任李有祥在11月4日举行的首届陆家嘴国际再保险会议期间表示,银保监会将通过完善监管制度、优化交易方式,推动再保险业发挥价值,其中包括鼓励再保险业利用先进的互联网区块链技术,试点新型的交易结算模式等。

此前,由中国银保信联手部分险企打造的首个保险领域行业级区块链——中国银保信行业信息联盟链已实现在电子保单托管平台等业务场景的应用落地。截至9月底,其累计托管的电子保单达到400多万份。

近日普华永道统计发现,当前全球正在探索的区块链应用场景里,逾20%与保险相关。原因是将信任视为核心价值主张的保险行业,与具备不可篡改特性的区块链技术能形成互补,由此令保险业态出现一系列颠覆性改变。

一位保险公司IT部门主管指出,目前,他所在的保险公司已将基于区块链的理赔流程优化,列入重点技术研发项目。

原因是区块链分布式记账、不可篡改、可溯源等特点,一方面可以联合医院、医疗机构、保险公司对用户医疗开支与理赔金额进行逐一确认,大幅降低以往理赔环节的人工操作成本;另一方面保险公司与用户也能时时了解确认保险理赔范畴与具体金额,避免因理赔额理解不同产生纠纷。

然而,基于区块链的保单理赔流程优化正遇到新的挑战。一是区块链技术在高并发性能方面明显不足,即它在同一时间只能处理6-8件理赔案例,一旦理赔案例在同一时间超过10件,整个系统就会招架不住;二是部分医院与医疗机构对接入区块链平台提供并确认医疗单据心存顾虑,导致整个系统运营效率不如预期。

前述保险公司IT部门主管介绍,比如众安保险已自主研发高性能、高扩展的通用性区块链协议Annchain。然而,如何让保险产业链各个参与方在区块链+保险生态构建过程达成共识,以此提供真实全面的数据信息,仍然是一大难题。

理想与现实仍有差距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多方了解到,欧美保险机构已积累大量区块链应用心得。比如2016年英国劳合社承保了由SafeShare公司运用区块链技术对优步(Uber)的实时保险服务,同年安联集团开始使用基于区块链的智能合约处理巨灾互换和巨灾债券交易,将业务结算时间从原先的数月缩短到数小时。

相比而言,国内保险公司对区块链的使用,主要聚焦在积分管理、电子保单托管等特定场景。

究其原因,是区块链底层技术研发主要集中在欧美国家,因此西方国家保险机构通过直接投资区块链底层技术研发企业,直接有针对性将区块链底层技术嫁接到各类保险业务身上;而国内保险公司注意到区块链技术部署成本偏高、高并发性能不够强等问题,先将区块链技术应用在某些特定服务场景。

“但这不等于中国保险公司对区块链的应用,就弱后于海外保险机构。”上述保险公司IT部门主管指出,目前他们与部分海外保险机构都在做同一件事,即尝试借助区块链技术优化保单理赔效率。

以往,被保险人要向保险公司申请医疗理赔款,需要手机大量诊疗单据与资料,再由保险公司理赔部门逐一审核再敲定最终的理赔款,其间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若诊疗单据资料不全,被保险人与保险公司理赔部门还得“重复工作”,导致理赔流程繁琐且效率低下。但在区块链技术应用下,被保险人、医疗机构、医院与保险公司只需在区块链平台逐一确认诊疗单据与资料的真实性、具体金额与医疗用药过程,保险公司理赔部门就能很快走完理赔流程,大幅节省各方时间与精力,且被保险人直接确认理赔金额,也不会因保险公司少赔钱而产生纠纷。

不过,理想很丰满,但现实却格外骨感。

在相关区块链+理赔流程模拟运行环节,他发现整个系统在同一时间只能处理6-8件理赔,无法实现规模化运营。更重要的是,保险公司内部也注意到,与众多医院签订了医疗数据共享合作协议,很多保单用户的诊疗资料数据开销很快传输到保险公司后台,作为保单先行赔付的重要依据,因此区块链技术反而显得“多此一举”。

一家海外保险公司业务创新部门人士透露,保险公司将用户所有保单(意外险、寿险、健康险、医疗险以及加保保单)都纳入一个区块链平台。若发生理赔事件,保险公司与用户能迅速确认哪些保单被使用,保单余额还剩多少,是否有必要根据病情等因素追加相应的慢病诊疗保险等,作为保险公司围绕用户全生命周期与生活状况变化提供增值服务的一项重要手段。“目前这类基于区块链的智能保单已在海外高净值人群得到推广,若区块链高并发等性能问题能得到更大程度解决,未来海外保险公司就会将这类服务延伸到大众阶层。”

新型保险品种研发 依然“路漫漫”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区块链在商品溯源、教育、医疗等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越来越多保险公司正悄然尝试研发相应的新型保险产品。

上述保险公司IT部门主管透露,此前他曾参与一个精准扶贫项目的新型保险产品流程设计。具体而言,当地政府联合金融科技机构通过区块链技术,对当地特色农产品各个生产环节进行溯源以确保农产品高品质,但他们目前遇到的一大问题,是物流环节流程偏长导致部分农产品品质下降,因此当地政府一方面着手改善提升物流效率降低农产品品质损耗,另一方面希望引入保险对农产品高品质提供“增信”,若消费者买到品质不佳的农产品,则可以由保险公司给予一定额度补偿。

目前,他们正在研究如何将保单动态风险定价机制嵌入到这个区块链平台,通过对当地农产品各个生产环节与产品销售路径进行溯源,给予合理的承保风险报价。

记者多方了解到,其实这类基于区块链应用的新型保险品种已在国内悄然兴起。此前中国人保借助区块链技术探索养牛保险的管理模式,构建基于区块链的养殖业溯源体系,开展“人保V盟”区块链项目。

然而,当前多数国内保险公司仍侧重通过区块链技术先对农产品种植与畜牧养殖各个环节进行溯源,相应的新型保险险种面世步伐似乎慢了一拍。

“主要原因还是进入区块链平台的数据源真实性问题还有待解决。”这位保险公司IT部门主管表示。通过多方考察,他们发现要确保数据源真实可靠,保险公司需要先将数据输入端的命令“写死”,从而确保农户不能“弄虚作假”,与此同时保险公司还需要不定期邀请农业种植工人、农业监管者、农场主、农户与第三方机构对数据真实性进行多方验证,确保数据源万无一失。但这导致整个保险品种运营成本居高不下,稍有不慎就会出现承保亏损。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