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保险

人保财险原副总裁王和谈保险观:从"忌讳"到"自觉"

新浪财经综合

关注

作者|王和‘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原副总裁’

中国金融杂志

我国保险业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0年前,但在很长的一个时期里,保险,对于大多数老百姓而言,是一个与自己毫不相干,既陌生又遥远的概念。直到1949年10月20日中国人民保险公司的成立,才开启了“人民保险”的时代。

从此,保险逐步走进人们的生活,走进千家万户,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并逐步从一种“奢侈品”转变为“日用品”。

“忌讳”谈保险

客观上看,在中国发展保险并非易事。因为,保险存在的一个重要基础是风险,具体来讲,是人们对风险的认识,是对风险管理的需求,但恰恰在这两个问题上,在我国存在一些“基础性”的制约。

首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制约。中国人对于风险的总体态度是“讳疾忌医”,认为谈论风险是“不吉利”的,最忌讳谈“天灾人祸”,更不愿意面对“生老病死”,人们往往采取“视而不见”的态度,甚至是“鸵鸟政策”。不能面对、正视和接受风险,保险也就无从谈起。

其次,是对政府和社会的依赖。一直以来,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人们渐渐养成了一种依赖思想,“小事靠单位,大事靠政府”,导致“风险主体”意识淡薄。汶川地震后,在一次对当地居民的巨灾保险需求调查中,相当大比例的人认为“没有必要”,理由是无论是抢险救灾,还是灾后重建,政府都会管的。

最后,由于长期缺乏市场和合同意识,大多数人往往不容易理解保险作为一种“射幸合同”的特征。因此,没有出险时,很多人就会认为保险费是“白交了”,自己吃亏了,而一旦得到赔款,又会觉得自己是“赚了”。一个典型的案例,是1990年10月2日在广州白云机场发生了一起空难事件,一个失去了丈夫的妻子,看到别人领到了巨额的保险赔款,就带着孩子跪在保险公司的工作人员面前,提出能否“补办”保险。

保险观普及,始于改革开放

其实,我国保险真正地普及与发展始于改革开放。

随着社会的变革,特别是市场经济制度的出现,人们渐渐意识到“靠”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于是,“风险主体”意识开始回归,因为靠谁都不如靠自己。

从本质上看,这种回归有两个重要驱动因素。

一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个人财富不断增加,有了属于自己的财产。如2018年中国城市家庭户均总资产为161.7万元,城市家庭总资产中住房资产占比已经高达77.7%。因此,住房已成为居民的主要财产。此外,汽车成为了家庭的另一种财产形态。2018年我国私家车的保有量已突破了2亿辆。有了个人财产,就必然会关注财产可能面临的风险。

二是人们在物质财富满足的同时,开始更多地关注健康和养老问题,希望有一个不仅是富足,更是长期稳定的生活。因此,养老和医疗就成为了我国家庭的主要支出和财富管理的重点,如2018年我国60岁以上的人口为2.49亿,预计2025年这一数字将达到3亿,我国将进入超老龄社会。

近年来,尽管“医改”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医疗费用的个人负担比例明显降低,但考虑到健康意识和医疗费用不断上升的因素,个人和家庭仍然会面对较大的医疗费用压力,如2018年居民人均医疗服务支出就增长了20.5%,高于居民收入增长。

于是,人们渐渐意识到,随着财富的增加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更需要居安思危,未雨绸缪,保险开始成为“必需品”,并走进千家万户。保险观也开始由以前的“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和“自觉”。

财富观,迎来“保险时代”

在很长一个时期内,我国居民的财富管理处于“银行时代”,即通过“存银行”来管理财富并应对风险。

可以说,那时的财富观跟“银行”紧紧联系在一起。

在社会发展与进步的大背景下,人们开始接受并建立了全新的风险观和财富观。人们渐渐认识到:传统的财富管理理念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因为,这种财富管理理念是一种单向思维,其更多地关注“增量”,即如何增加财富,却忽视了财富可能面临的“减量”,即财富的各种损失风险,但“增量管理”是建立在“减量管理”的基础上,财富管理需要建立双向思维,而保险是减量管理的有效工具。

近年来,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我国居民的财富管理又迎来了“证券时代”,即通过“炒股票”来实现财富的增加。财富观也开始与“证券”不断交融。

不过,我国的资本市场并未给大多数居民带来更快的财富增加,相反却滋长了财富管理的短期心态,其中最典型的代表是“追涨杀跌”,在各种周期中跌宕起伏,结果是“输多胜少”。从某种意义上讲,财富管理的本质就是“跨周期”管理,“跨周期”需要长期思维,而保险恰恰是建立在长周期的基础上。于是,人们渐渐开始将保险作为财富管理的重要工具,以“生命周期”的视角去管理“经济周期”风险,通过这种长期管理的思维,就能够实现生命周期意义上的“收支平衡”。

从全球的发展实践看,一个国家财富管理的发展轨迹,基本上是沿着“银行时代”“证券时代”和“保险时代”展开的。因此,我国也已进入了财富管理的“保险时代”,财富观也随着“保险”开始下一步的升级。

就目前而言,我国保险,尤其是与个人财富相关的养老、医疗和汽车保险均呈现井喷式发展态势。我国保险市场的总体规模从1980年的4.6亿元增长到2018年的超过3.8万亿元,尤其是人身保险业务规模已达到了26260亿元。

近年来,我国健康保险的复合增长率达到了36%,远超过保险市场的总体发展速度。同时,我国汽车保险的保费已达到了8000亿元,占财产保险业务的近80%。

这些数据,从一个侧面表明了我国保险业在居民财富管理中呈现迅速崛起的态势,尽管与发达国家相比,保险在我国居民财富总量中的占比仍相对较低,但有两点值得特别关注。

第一,随着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居民财富的增加,将全面激发对保险的需求,而其中大多数属于“刚需”范畴。

第二,也是更重要的因素,是居民对于风险和保险的态度发生了转变,逐步地从“回避”和“忌讳”到“自觉”和“主动”,即开始自觉地运用保险手段开展更加科学和有效的财富管理,让自己的生活更从容,让社会更安定。

可以预见,我国的财富管理和财富观在经历了“银行时代”“证券时代”之后,将迎来“保险时代”。

“保险时代”并不意味着保险的“一枝独秀”,而是通过丰富、完善与合作,为社会提供更好的财富管理服务。“保险时代”并不局限于“形态”的丰富,而是“理念”的升华,即通过保险财富管理理念的教化、推广和普及,强化双向思维和长期思维,推动我国财富管理走向更理性与更成熟,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