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保险

段继周谈保险业基础设施的构建

中国金融杂志

关注

  《中国金融》|保险业基础设施的构建[节选]

作者:段继周  中国保险信息技术管理有限责任公司

导读:保险业基础设施的建设中心为数据基础设施,目前看其无论从质还是量上均有很大发展空间

我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保险市场,行业发展进入了新时代。目前保险业一个主要趋势是数字化转型,海量保险数据的加速积累、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崛起以及计算能力的持续提升,这三大要素的共同作用将构筑起保险业最根本性的变革。这种变革对于金融基础设施提出了更高要求。金融基础设施是金融竞争力的有力支撑,对于一个国家的金融稳定、经济发展、社会安定具有重要意义,也是落实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有力保障,更是维护国家金融安全的重要手段。

保险业金融基础设施的涵义和重点

金融基础设施(Financial Infrastructure)是指为社会金融体系稳定运转,保证金融活动持续正常进行而设立的基本安排,包含制度基础设施和信息基础设施。其中,制度基础设施指法律体系、会计制度、监管制度、金融交易准则、交易场所规定等。信息基础设施包含两部分,一是指硬件储存、链路通道、网络交互等,属于通信基础设施范畴,金融行业亦遵循技术发展规律;二是指金融数据的归集、处理、加工和利用,具有很强的行业属性。在新时代的要求下,信息基础设施逐步成为制度基础设施实施的有效保证和前提条件,两者正向反馈,并互相加强。金融基础设施越完善,社会信息的成本就越低。

保险业基础设施与银行、证券既有相似之处,也有自身鲜明的特点。银行、证券业更强调市场主体间的大交易量的清算基础设施,债券业更强调独立信用体系的基础设施支撑,而保险业更为着眼于风险的识别、管理和预测,从而对于数据基础设施有更深刻的依赖,保险业基础设施的建设中心为数据基础设施,目前看其无论从质还是量上均有很大发展空间,通过加强对于保险业信息基础设施的投入,以期构建现代保险业有效的金融基础设施。

保险数据可以大体上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保险参与方的身份识别数据,成为现代保险业数字化时代的交易基础。包括自然人交易主体数据,如投保人、被保人、受益人的身份类型、身份信息,广义上讲包括其生物识别数据,如虹膜、步态、声纹、面部识别、指纹、眼纹等数据;机构方交易主体数据,如保险承保方、公估方、被保险方的机构名称、社会信用代码、纳税识别码等数据。

第二类是保险业务核心记录,是信息最丰富、体量最大的一类数据。包括交易记录,如保单号、实收保费、保险金额、现金价值等;保险标的描述,如种植险的农作物地理位置、大小、状态;交易行为,购买的频率、销售渠道等;保险事故的记录,如残疾等级、洪涝受灾的面积范围等。

第三类是外围的描述性数据或跨行业的外部相关数据,如消费者的网络行为数据,健康数据、气象数据、汽车驾驶数据等。

这三类数据对于保险业金融基础设施的构建分别具有不同的意义。第一类身份识别数据是保险交易不可或缺的底层数据,是基础设施建设的根本,应发挥体制优势,动态构建,成为行业交易的枢纽核心。第二类数据是保险行业的主要业务数据,应及时掌握,力求准确,持续深入研究和挖掘,构成权威的数据库,在预测、管理等方面发挥重大基础作用。第三类数据应充分发挥基础设施的平台属性,扩大网络效应,桥连多方,形成行业数据总线,积极争取与外部机构、政府部门进行跨行业的数据对接、交换、识别和分发,助力行业的健康转型发展。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