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保险

魔鬼OR天使?上市险企利润、净资产剧烈波动,新会计准则推动寿险公司强化资产负债管理

市场资讯

关注

来源:慧保天下

2023年1月1日起,上市险企开始在财务报表中全面应用新会计准则,与此同时,非上市险企也开始为将来的应用积极准备,甚至个别非上市险企已经提前运用新会计准则,目的是充分利用新会计准则的特点,让财务报表更好看一些。

迄今,上市险企应用新会计准则已经满5个季度,虽然时间尚短,数据积累不多,但业界对新会计准则仍有了更深入的认识。整体来看,不少上市险企在过去的5个季度中,其利润、净资产的波动显著增强,这是险企应用新会计准则后,资产负债匹配不足导致的结果。

整体来看,新会计准则正在重塑保险业经营理念,其让资产、负债对利率变动都变得更加敏感,这要求险企必须高度重视资产负债匹配管理,进而彻底转变经营理念。

保险业发展环境,相较过去已经发生巨大变化,过去相对宽松,而现在利率降低、会计制度限制增多、需求变得更加困难……对于险企而言,解决方案还是要从内部寻找出路,即应对利率环境下行、降低负债成本、增强产品弹性,不要让刚性成本过高。会计制度改变后,寿险业需要真正的资产负债管理。

5月18日,“慧保天下”在北京举办了“2024人身险一季度策略闭门研讨会”,来自寿险公司渠道、精算、财务、投资等条线的高管,以及来自保险资管、券商、基金等公司的专家、高管等齐聚一堂,围绕着当下的投资环境、人身险业发展现状等,进行了分享,以及深入的探讨,其中有关新会计准则的观点,我们初步汇总成以下几点,以飨读者:

01

新准则加剧净利润、净资产波动,根源在于资产负债匹配不足

新准则导致了财务波动性的增加。以往常用的可供出售项目不再适用,所有的波动都变得无法掩饰。粗略推测,权益配置不当会导致利润波动较大,债券配置不当则会导致净资产波动较大。

在新准则下,一些上市公司的净利润在过去五个季度内呈现出明显的波动,尤其是一些公司在几个季度都出现了负值,这在历史上很少见。因为过去险企的财务管理能力一般不会导致上市公司单季度亏损,但在新准则下却无法控制这种情况。

与此同时,净资产的波动也很大。一些公司的增长率达到了10%,而其他公司的下跌幅度也相当大。

可以感受到,从去年四季度开始,许多公司开始加强交流,探讨如何平稳利润或管理利润的问题。这主要是险企一开始没有充分考虑资产负债的匹配管理,尤其是权益配置导致的。去年一季度和二季度是波动良好的时期,大家享受着这种波动,但到了三季度和四季度,负面的波动开始显现,大家开始感到困扰。直到四季度有些公司才开始认真对待这个问题。

今年,一些保险公司开始购买高分红股票、高息股票,并视为其战略的一部分。一些非上市公司也开始未雨绸缪,为未来18个月后实施新准则做准备,着手积累高股息股票。

02

旧准则像给行业穿了一双平底鞋,而新准则像给行业穿了一双溜冰鞋

在新的会计准则下,对管理层而言,财务管理变得更加困难:旧的准则就像穿了一双平底鞋,让我们站得很稳,因为资产和负债都相对稳定。而新的准则则像穿了一双溜冰鞋,资产和负债都在波动,必须让它们同向同幅度移动,稍有差池就会感到非常不适。这正是新准则带来的约束,进一步引发了一系列对投资和资产配置的限制。

旧的准则,准备金计提依据的是750天移动平均国债收益率曲线,对市场波动高度平滑处理,当国债收益率波动时,只会有波动的1/750被反映到资产负债表上。然而,新的准则采用的是即期利率,负债端显现出很强烈的波动性和债性。

这导致险企会出现双重错配:

第一重:负债对利率敏感,也就是债性强。这就要求资产也必须表现出债性,不能负债是债而资产是股,这样会导致错配。严格来说,传统账户不应该配股票,只配债才能避免错配。但由于负债成本高,只配债无法达到合理收益,因此必须配股。这使得保险公司不得不进行大类资产错配。

第二重:在于会计科目的选择。负债端过去很稳定,但现在高度波动,新的准则提供了一个工具,可以将利率引起的负债波动绕开利润,直接进入OCI(其他综合收益)。如果负债端的收益进入OCI,资产端的收益也应进入OCI,双方在同一个科目里相遇并相互抵消。这就带来一个问题,会计科目该如何选择?无论选择资产端的债券还是股票,都应选择OCI科目。新的准则下,股票要么是交易类的,要么是FVOCI,债券分为摊余、OCI、TPL三类。传统险账户的资产选择科目应放在OCI里,因为波动的源头正来自此。

03

2023年至今上市险企财务高度波动主要在于新旧准则切换时OCI占比太低

新的会计准则对OCI的权益有新的要求:

1.只有分红能计入利润;

2.股票将来被卖掉,价差损益也不再转回利润表,与过去的可供出售科目完全不同。可供出售科目允许卖掉后将价差损益转回利润表,成为一个蓄水池,盈利和亏损都可以藏在其中。

3.新的会计准则还限制了OCI权益的随意交易,规定必须是“不以交易为目的”。这要求公司在卖出时需要向审计师解释清楚,否则可能会被认为会计科目划分有误。

这些限制使得高息股成为唯一适合放在OCI科目里的权益。2023年1月1日,上市险企在切换会计准则时,发现真正符合高息、打算长期持有、近期不打算卖出的股票其实不多,因此,将这些股票大部分都放入了FVOCI(公允价值变动计入其他综合收益)。顾名思义,这些股票的公允价值变动直接影响损益表:股票涨,利润就涨;股票跌,利润就跌,直接导致财务报表的波动显著加剧。

是否应将波动全部熨平?将所有股票配置为OCI的高息股,这样股票的价差波动就不会影响利润,只有分红会进入利润表。但有些公司对自己的投资能力有信心,可能仍会配置一些TPL(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进攻型股票,以增厚利润。这取决于各公司的投资风格和目标。目前行业上市公司在OCI账户中的配置可能还不够,这是第一重波动的来源,利润波动主要来自股票科目选择的错误。

第二个波动来源是净资产。现在负债端对利率敏感,利率下降时,负债会增加,FVOCI固收债券类也会涨。如果这两者涨幅相同,净资产不会动。如果不相同,净资产就会受到影响。现在基本上都是负向影响,准备金增长多,债增长少,简单来看就是债的久期还不够。超长期国债对我们仍有价值,至少可以拉长资产的久期,减少净资产的波动。

04

预计未来传统险账户的权益配置比例可能会降低,而分红险账户的权益配置比例会增加

分红险与传统险不同,其准则直接规定负债等于底层资产的公允价值,这实际上是资产管理业务中的资产管理规模(AUM)的概念,客户看到的是底层资产的净值,风险也传递给了客户。这对保险公司在投资方面提供了很大的灵活度,不用那么束手束脚,可以多配置一些股票,股票科目的选择也较为灵活,既可以选择OCI,也可以选择TPL,投资的灵活度较大。然而,这种灵活度不是无限的,因为负债端仍有刚性成本,现在是2.5%,之前有些公司甚至达到3%,因此需要确保资产端的波动不会影响到刚性成本。

预计未来传统险账户的权益配置比例可能会降低,而分红险账户的权益配置比例会增加。某头部外资险企,其分红险账户中的权益配置比例达到27%,非常高,而传统险账户中的权益配置比例只有7%,相对保守,这是因为传统险账户有刚性成本,因此保守,而分红险账户的成本是弹性的,因此可以稍微激进一些。

旧准则下会计科目的划分,权益大部分都划分到可供出售的科目。新准则实施后,绝大部分权益被划分到FVTPL(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科目,实际上这个比例是不平衡的。这种情况下,OCI科目的选择应该有所增加。然而,报告和年报显示,OCI的权益似乎还下降了一些,有些公司整体资产规模扩大了,但OCI的权益没有增加配置,甚至有所减少。

从上市公司的角度来看,至少高息股仍然需要增加配置,但现在高息股的价格也变得较高,买入后不能迅速卖出,这可能会带来时间上的问题,因此选股也变得更加重要。去年进行这项工作的时机比较合适,今年可能难度会更大。

固收资产在旧准则下主要是按照摊余成本核算。由于旧准则下负债端不变,资产端也尽量保持不动,因此选择了摊余成本。然而,在新准则下,负债端的波动加大,因此固收资产的绝大部分,接近三分之二,都被放在了OCI这个科目。传统险有些公司依然在配置FVTPL债券,但实际上这是不应该的。传统险的债券应该全部放在OCI科目,否则波动对应的科目会不一致。

05

行业对新准则的理解普遍陷入误区,过分聚焦波动,但其核心在于促进寿险公司改变自身认知

对于新准则,目前行业存在着广泛而深刻的误解。新准则确实对寿险的资产负债管理提出了极高的要求,或者说将其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但其中的良苦用心,常常被忽略。一旦陷入认知误区,越重视新准则行业越容易跑偏。

2023年,人们希望保险行业参与救市,认为新准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险企的投资,尤其是在股票的操作上,所以保险公司股票投资就出现了“不得不配置,又不能多配置”的两难局面。这显示了业界对于新会计准则的认知误区。

OCI(其他综合收益)选择权问题,是针对新准则的另一个认知误区。OCI选择权归根结底是个“选择权”,可以选择使用,也可以不选择使用。业界普遍认为应将所有收益都计入OCI,目的是“降低投资波动”。从数据来看,新准则确实加大了波动,但保险公司不是投资公司,不能只关注资产管理,也须进行负债管理,无论是净利润波动,还是净资产波动,都是资产与负债波动双向作用的结果。

大家过度关注投资波动的问题,就会认为应该将所有股票都应计入OCI,但财政部考核又是依据旧准则,这导致大家认为不能投资股票,但在当前市场利率下滑、非标资产萎缩、负债期限延长、利差损风险如影随形的情况下,保险公司又必须投资股票。

当前市场很割裂,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外资企业,各种股东的偏好和诉求完全不同,大型险企和小型险企也差异巨大,在这种割裂的情况下,企业经营的目标究竟是什么?是为了波动,还是为了利润?我们似乎过于关注波动了。

资产的波动是刚性的、显性的,但负债方为何非得压制波动,将其封闭于黑箱之中呢?这并不是新准则的初衷,新准则要求险企分组确认和计量,但并没有要求将其处理得死气沉沉。如果负债配的资产亏损了,采用手段将其封闭在黑箱中不波动,这能怪谁呢?

对于新准则的批判陷入了误区,甚至成为了一种挡箭牌,不建议总是给监管有关部门提要求、提意见,因为很多人的理解从一开始就出现了问题。行业对新准则的理解,仍然需要在有一定数据和经验积累的基础上,大家共同认真研究。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