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北航教授李平:培养数字金融人才要从培育新质生产力说起

睿见Economy

关注

2023年12月20-21日,由中关村金融科技产业发展联盟、中关村互联网金融研究院举办的“2023中关村论坛系列活动——第11届数字金融大会”在中关村展示中心举办。

大会以“强化数字技术赋能 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围绕数字金融发展趋势,聚焦数字技术在银行、保险等金融业中的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以深化数字产业化和金融数字化为主线,打造一流数字金融生态圈,积极促进政产研学跨界合作,助力金融业高质量发展。

中关村金融科技产业发展联盟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航金融大数据与金融工程研究中心主任、民建北京市委金融委主任李平12月21日出席并发表主题为《数字金融人才培养—从培育新质生产力说起》的演讲。

李平在演讲中指出,首先,需要明确数字金融、金融科技、科技金融的内涵和外延,并设置相关课程,培养学生的相关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目前国内高校主要在金融学院或金融系设置金融科技专业或方向,数字金融专业或方向较少。

其次,要从培育新质生产力角度加强数字金融或金融科技的人才培养。新质生产力的基本内涵之一就是打造新型劳动者队伍,而新质生产力的形成条件包括:数据等生产要素进入生产函数,以及较为顺畅的“科技-产业-金融”循环等。因此,推进数字金融领域新质生产力形成的思路之一就是加强高素质数字金融人才。

最后,她谈到,学校和企业应通过突出金融的核心本质、强化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加强与企业的深度合作来培养数字金融或金融科技人才。以北航为例,近两年推行卓越工程师计划,与企业联合培养卓越工程师,提供从本科到博士的金融科技或数字金融相关课程和项目。在课程设置上,兼顾金融学基础理论,数学、计算机和统计等基本技能,以及金融科技或数字金融交叉融合课程,包括区块链金融、大数据金融等。

以下为演讲实录:

李平:各位专家,各位嘉宾,上午好,我演讲的题目是数字金融人才培养—从培育新质生产力说起。感谢会议主办方刘勇院长的邀请,很荣幸今天有机会在这儿分享关于数字金融人才培养的一些观点。

首先,我简单介绍一下我的一些个人经历,这些经历可以帮我更清晰地阐述我的一些观点。我本人除了是北航经管学院金融系的教授,以及北航金融工程与金融大数据研究中心的主任以外,另外还包括民建北京市金融委主任、民建中央财金委委员,还有两个与量化金融、金融科技以及数字金融有关的学术专委会的副理事长的职务,另外,还是一个数据公司的独立董事,以及中关村金融科技产业发展联盟专家委员会副主任。我本人本硕博都是学数学的,所以对于金融科技、金融工程、数字金融等方向的科研和教学,有一些比较深的体会,所以今天借这个机会分享一下。

我今天将从三个方面进行汇报,第一个是关于数字金融、科技金融、金融科技、以及之前的互联网金融之间的关系。我用了一个词叫乱花迷人眼,代表学界和高校这几年在课程及专业设置方面的一些困惑。第二个,将从上周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里面提到的“新质生产力”的角度分析一下数字金融或者金融科技相关人才培养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第三个,最后落到学校和企业如何联合培养数字金融人才这个新质生产力。

首先,站在一线教学科研人员的角度,从2013年开始的互联网金融,到后面的金融科技,到后面的科技金融,然后数字金融,我认为学校在人才培养及专业设置上不能跟风走。所以,我们学界经常会讨论这几个词儿之间的一些内涵和外延问题。首先,中国人民银行推出的《全球视野下的中国普惠金融:实践、经验与挑战》报告中指出,数字金融被泛指传统金融机构和新的提供商在金融服务的交付中运用数字技术的业务模式,所以数字金融跟大数据关系比较大,会用到统计分析,当然肯定会有计算机。

关于金融科技,国际金融组织金融稳定理事会将其定义为由大数据、区块链、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兴前沿技术带动,对金融市场以及金融服务业务供给产生重大影响的新兴业务模式、新技术应用、新产品服务,所以这里头其实也会催生一些新的金融业务模式、服务模式,这里头也会反向有一些新的技术应用。

关于科技金融,其实这几年大家也在提,金融科技与科技金融的融合发展。 2018年10月份北京市发布的《北京市促进金融科技发展规划》中指出,引导和促进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金融机构及创新投资等各类资本创新的金融产品改进服务模式,搭建服务平台,实现科技创新链条与资本链条的有机结合,为初创期到成熟期各发展阶段的科技企业提供融资支持和金融服务的一系列政策和制度的系统安排。所以这里的侧重点是制度和政策,我们在做智库研究或者政策建议的时候,会比较多地关注这一块。

下面我简单介绍一下目前国内高校中相关的一些专业或者是方向设置。

目前国内相关的大部分还是金融科技专业,中央财大的李建军副校长于2017年首次在中央财大金融学院设立这个专业,随后对外经贸大学也在他们金融学院开设了这个专业,我们北航经管学院是在金融系开设了金融科技方向。但根据我的查询和了解,基本没有数字金融专业,但浙大经济学院有一个数字金融的双学位项目,这个实际有点类似于量化金融方向,因为是金融+数学。另外就是广东外语外贸有个数字金融方向。因为学校在专业和方向设置上灵活性没有那么大,但我们可以通过加一些应用场景、最新的技术、理论模型方面的课程来跟踪最新的实践和理论进展。

接下来说一下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以及他们的优化组合为基本内涵,培育新质生产力要把握好三点,我侧重点会在第一个,也就是打造新型的劳动者队伍,包括能够创造新质生产力的战略人才和能够熟练掌握新质生产资料的应用性人才,这个需要学界和业界的共同努力。

新质生产力的本质是创新驱动,内涵是充分发挥科技第一要素、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提到创新顺便提到,我们需要思考要怎么创新,一定是守正创新,不能有伪创新。在创新的同时,我们要加快一些金融相关的立法方面的研究,我们正在做这方面的一些布局。新质生产力的形成条件之一是,数据等生产要素进入生产函数:随着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数据已经成为国家基础性战略资源和关键生产要素,并由此衍生形成数据生产力。这是我们数字金融人才培养和应用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形成新质生产力的第二个条件是建立较为顺畅的“科技、产业、金融”循环,推进新质生产力形成的思路是强化高素质劳动者的培育,就是我们说的人才培养,而高校本科和研究生教育是人才培养的第一环。

第三块,我来介绍一下学校和企业应该如何培养数字金融这一新质生产力。首先,我认为学校的基础教育应该突出金融的核心本质,用通俗的语言说,就是不要被乱花迷了眼,我们不能变化太快,尤其是本科教育。我们要通过金融和经济学基础课的教学,加强学生经济和金融直觉的培养。我们在带学生的过程中,包括参加一些金融科技大赛的时候发现,做计算机或者统计或者数学的学生,往往会在机制解释这一块,或者说黑匣子这部分说不清楚,实际上就是经济和金融的intuition不够。所以我们要培养学生在纷繁复杂的数据和模型中发现问题的本质,这个对于人才培养是非常重要的问题。第二个,要强化与其他学科,包括数学、计算机、统计、以及法律的交叉融合。作为北京市人大代表,我今年多次参加了北京金融法院的活动,他们有一个大数据研究中心,就是想通过司法大数据做一些(比如说风险监控方面)研究。第三个,是要加强与企业的深度合作,包括学生实习、校企合作研究等。而且,还可以通过像咱们今天的番钛客金融科技创新大赛,发现和培育人才,构造人才库。

最后,以我们北航的金融科技或者数字金融相关人才培养为例阐述我的一些观点。

我们学校这两年一直在推卓越工程师计划,我们前校长、现在的教育部部长怀进鹏,在去年1月26号的《人民日报》中一篇文章里提到,要深入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提高学生的技术创新能力和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去年9月份,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召开一周年之际,教育部和国务院国资委联合举行了卓越工程师培养工作推进会,18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建设单位(这里面有10个高校,8个央企,我们北航是10个高校之一)联合发布《卓越工程师培养北京宣言》。我们学校从去年开始大力推进卓越工程师培养,主要是跟企业联合培养卓越工程师工程硕士和工程博士项目。

而我们北航经管学院则有本科的金融工程、金融科技方向,硕士有金融科技、金融工程方向,博士有金融工程专业,里面包括金融科技、数字金融研究方向,包括我的课题团队,有一些学生就是做金融科技、数字金融的。我们还有应用统计学的本硕博专业,MBA有金融科技方向,MEM(也就是工程硕士)有金融大数据、金融科技等方向,包括我自己带的在职学生,有几个是几大行金融科技子公司的员工。我们的金融科技专业本科生课程设置中,除了有金融的核心课,计算机、统计和数学的基础课程外,设置了金融科技方向的一些课程,包括区块链金融、大数据金融、金融数据分析等。

我最后总结一下我的观点,我认为我们数字金融也好,还是金融科技也好,在人才培养方面,第一个要加强学生经济和金融的intuition方面的培养,然后再和其他学科交叉融合,最后是与企业加强联合,包括应用场景的熟悉和应用落地等。

这就是我的一些主要观点。谢谢!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