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科技日报原总编辑刘亚东:对ChatGPT没必要过度恐慌 应该热情拥抱新技术

睿见Economy

关注

4月8-9日,第30届中外管理官产学恳谈会在北京举行。本次大会的主题为:2023·重聚·重启·重链。

在“主题对话:新技术·新市场·新泡沫?”环节,南开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原《科技日报》总编辑刘亚东,清华大学智能产业研究院首席科学家马维英,上海交通大学元知机器人研究院副院长、原华为云总裁郑叶来,泥藕资本创始合伙人、欧瑞博家居原总裁汪小康等,进行了发言。

“ChatGPT推出以后在全球范围内之所以引起了这么大的热度,也引起了那么多的担忧,其中一个大家都关心的话题,就是什么样的岗位会被机器人取代?我做这个工作还有没有前途?这是ChatGPT热形成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之所以大家会普遍关心这样的问题,那是因为大家自己心里都明白,可是也许没有人总结出来。”刘亚东说。

刘亚东表示,世界上不管中国也好,外国也好,甚至包括科学家这些高端的精英人士也好,日常所做的工作绝大多数,如果定量地说也许可以说90%,甚至95%以上的工作都是重复和组合,而不是发现和创造。

“包括科学家在内,科学家翻译成中文,我老觉得没有准确表达英文的意思,在英文里面就是一个科学工作者,但是中文一翻译出来叫科学家以后,我们觉得高大上不得了,让小孩从小当科学家。其实要做一个科学工作者的话,没有那么神秘,也没有那么崇高,有一些科学家天天抄论文,并没有做很多开拓创新的工作,这样的人的工作一定会被取代。”刘亚东说。

在刘亚东看来,由于ChatGPT现在能够生成高质量的对话,所以给一些人,特别是一些缺乏相关专业知识背景的人一种错觉,认为ChatGPT已经获得了意识,甚至实现了人格的觉醒,其实不是这样的,这完全是一种错觉。

“ChatGPT从本质上来讲还是一种大数据的分析,它本身并不生产知识,它只是知识的搬运工,只是做某些特定工作来讲比人类的效率高而已,这个大家也要清醒认识,并不是说ChatGPT已经能够取代人类了。”刘亚东说。

刘亚东表示,在功能属性方面,ChatGPT出了一些结构性的数据等等,显然比人类效率高得多。但是在人格属性方面,现在还没有实现像人类一样获得一种情感、想象力、创造力,比起这个来,现在所有的人工智能,包括最先进的人工智能还差得远。在他认为,人工智能这个词叫法不准确,包括英文的叫法,管它叫机器智能比较好。

“你说人工智能要模仿人的智能?现在所有的科学研究到目前的水平,对人的智能所知甚少,人的头脑里面大概有1000亿个神经元,这1000亿个神经元怎么样工作,怎么样形成网络,怎么样互动,形成一种智能机制,现在人类对它所知甚少,甚至连1%都没有。在这种情况下要模仿智能,甚至超越人的智能,怎么可能呢?现在我们做人工智能的工作应该管它叫机器智能比较好。”刘亚东说。

并且,刘亚东称,人工智能引起恐慌大可不必。

“一项新的技术出现之后,会以我们不知道的方式来改变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从这个角度来讲,对人工智能和ChatGPT这样的新技术没有必要那么恐慌,应该热情拥抱。”刘亚东说。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