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铼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潘向东:把握“双碳”工作长期属性,短期要兼顾经济增长
9月3日,2022中国碳中和发展论坛在北京首钢园举行,本次论坛为2022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的组成活动之一,主题为“双碳目标下的机遇与挑战”。启铼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潘向东出席并发表演讲。
潘向东在演讲中表示,实现“碳中和”也要考虑到短期经济的压力,要实施兼顾增长。宏观政策要在长期目标及短期制约中寻找平衡,要强调能源安全的底线任务,把握“双碳”工作长期属性,短期要兼顾经济增长。
潘向东指出,通过能源结构的调整和技术进步来实施“双碳”目标,“双碳”和经济发展之间才可以达到融合。第一个是能源替代,第二个是节能节材,第三个是循环经济。能源替代方面还是要大力发展新能源,作为一个替代,过多地依赖化石能源,能源安全就很难得到保证,无法实现“碳中和”。
以下为发言实录:
各位下午好,我是研究经济学的,谈“双碳”这个主题我更多是从经济的角度跟大家分享我的看法。
首先,我们来看看“双碳”的长期性和经济增长。探讨实现“双碳”目标,不仅仅中国在谈这个问题,全球都在讨论这个问题,我们来看这张图,可以看出不同国家和地区碳达峰,都有一个时间表。既然经济活动是全球性的,肯定要遵循全球的游戏规则。要实现达峰,我们说的时间是2030年,在2060年实现“碳中和”,这就是“双碳”提出的背景。
“双碳”的提出跟我们的经济增长之间还是有矛盾的,特别是在短期的时候。第一,我们看到“双碳”和经济增长,假如我们的能源结构没有变化,技术没有进步,两者之间其实是对立的。减少排放就要减少消费,消费减了供给就会减,碳排放自然就会减。提升经济增长恰好要求增加消费,增加供给,所以只有能源结构得到调整,技术得到进步,能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同时,快速发展绿色能源,才能够增加能源供给,进而促进经济的增长,也就实现碳排放减少的同时促进经济增长。
第二,目前我们国家是“多煤、贫油、少气”的资源禀赋,而长期又依靠于化石能源,煤炭比石油的热效率更低,石油又比天然气的热效率更低。我们确保能源安全,能源安全了,经济才有安全。为了确保能源安全就必须减少对外能源的依存度。假若我国既要发展经济,又要确保能源安全,唯有的路径就是加大能源结构转型和提升技术进步。
我们是一个制造业大国,制造业是我国的立国之本。但降低碳排放,对制造业影响最大。我们来看这个碳排放的图表,可以看出,加工业、采矿业、电力,蒸汽和热水生产供应业、交通运输是碳排放量较多的行业,绝大部分都与制造业相关。根据与碳减排相关度(碳排放来源构成:51%电热能源、28%工业制造业、10%交通业),划分三大“碳中和”产业路径:(1)高度相关产业:电力脱碳(火电、水电、光伏、风电等)、输配升级(储能、特高压等),供输两端直接推进深度脱碳;(2)中度相关产业:高碳工业供改(钢铁、水泥、化工等)、建筑节能减排(装配式建筑等)、新能源车(动力电池等),“碳中和”驱动传统工业制造业升级转型;(3)衍生相关产业:高耗电产业(电解铝等),潜在的高耗高排领域;环保产业(固废等),节能减排下的碳回收者。
所以我们不要低估实现“双碳”目标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
短期我们发展稳增长的压力比较大,我们看看欧洲的通货膨胀这张图标,波罗的海三国的通货膨胀达到20%多。全球性通胀必然会造成多国央行采用紧缩性的货币政策,紧缩性的货币政策最终会抑制需求,对我们国家的外需将来会产生影响。
不管是地方财政、消费,还是青年就业数据,都显示出稳增长有压力,在压力比较大的情况下又要实施碳达峰、“碳中和”,怎么样的路径去实施?我的建议是,首先,“双碳”的目标肯定需要坚持走下去,但是也需要兼顾短期的稳增长,我们看到5月份以来中央政府已经强调有序地推动碳达峰和“碳中和”,特别是5月12号国家发改委再次强调不搞“碳冲锋”,不搞运动式的减碳,也坚决不搞“一刀切”,努力实现“碳中和”的时候也要考虑短期经济的压力,要兼顾短期经济增长。
假如我们不在能源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上下功夫的话,实现“双碳”的目标和我们稳定经济增长是矛盾的。唯有实施能源结构的调整和加快技术进步来实施“双碳”目标,这两者之间才可以达到融合。第一个是能源替代,第二个是节能节材,第三个是循环经济。能源替代方面我们知道还是要大力发展新能源,作为一个替代,过多地依赖化石能源,我们的能源安全就很难得到保证,无法实现“碳中和”。同时我们全力推进节能节材和循环经济的发展,这有利于我们在保证经济平稳发展的同时实施双碳的目标。
今天要给大家分享的主要就是这样一个情况,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