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人民大学报告:各季度GDP同比增速将呈现"前低后高"

新浪财经综合

关注

4月20日消息,国家统计局于4月17日发布了我国一季度宏观经济数据。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20650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下降6.8%。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10186亿元,下降3.2%;第二产业增加值73638亿元,下降9.6%;第三产业增加值122680亿元,下降5.2%。

数据显示,尽管一季度我国宏观经济出现比较深幅度的下滑,但远好于此前的市场预期。目前全球大型经济体中只有中国基本完整经历了“医学意义”上的疫情防控周期,并且基本实现生产秩序正常化。同时,我国也是全球防疫物资供应的中心和全球经济应对疫情冲击的主要动力来源之一。因此,在欧美经济全面下滑条件下,中国第一季度宏观经济数据具有全球性的指标意义。

在4月18日举行的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宏观经济月度数据分析会(2020年4月)上,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助理范志勇发布了题为“技术性修复与“倒灌”冲击下的中国宏观经济”的报告。

报告称,预计近期出现的环比反弹持续时间将非常有限。二季度受全球疫情蔓延形势加剧和全球经济衰退的影响,我国经济将大概率出现环比和同比意义上的增速下滑。全年来看,各季度GDP同比增速将呈现“前低后高”。

上述报告给出了四项基本判断:

判断一:一季度宏观经济整体表现超预期。然而3月份以来的反弹主要是环比意义上的,具有技术性修复性质。

判断二:预期2季度开始,受国外经济衰退的“倒灌效应”叠加国内需求冲击,如果没有大规模刺激政策,经济将大概率再次出现环比和同比意义上的增速下滑。

判断三:外部需求下降和全球产业链瘫痪及其造成的不确定性因素和悲观预期可能对我国经济造成较长期影响,对此要有应对预案。

判断四:基于一季度宏观数据的整体表现,在整体刺激政策到位的情况,我国有条件实现比较理想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

上述报告认为,我国经济将面临的三个主要挑战:

挑战一:受国外疫情整体恶化的影响,多国同步采取“封城和封国”政策。随着国外防疫政策趋同,不仅导致全球总需求骤降。全球产业链由此前的“分段式瘫痪”转变为“整体性瘫痪”,从而大大增加了疫后经济复苏的困难。

挑战二:疫情冲击将对人们的收入预期和消费偏好等产生深刻冲击,对我国经济造成的影响将持续较长时间。结构改革更加迫切。

挑战三:疫情对全球经济秩序和治理结构造成重大冲击,全球经济可能加速进入“长期停滞”状态,全球化进程也因此遭遇挑战。疫情导致各国贸易保护主义、民粹主义以及可能发生的全球产业链的重构将使我国面临的稳外贸和稳外资局面可能更加严峻。

基于上述原因,报告认为,应该从短期和长期两个方面入手。

短期急救型政策不能因为国内疫情得到基本控制而放松,但是政策的重心要有所调整。政策重心应从疫情爆发初期的“保企业、保复产、保复工”,转移到“稳就业、保民生”。灵活创新财政、货币政策,防止由于国内外需求骤降造成大面积的复工即失业现象。

长期针对中国经济中的“灰犀牛”,加大各项改革力度,破除现有的制度性壁垒和阻碍,逐步解决深层次结构性矛盾,释放新一轮改革红利。

责任编辑:梁斌 SF055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