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港股

港股上半年“破旧”: 7家私有化、13家被除牌退市

智通财经网

关注

港股市场正呈现出明显的“两重天”现象。

一面是打新火热的赴港上市潮,另一面是私有化退市、被除牌的离港潮,这背后的机制正反映出港股“除旧”动作正在显著加快。

据智通财经统计,2024年至今(6月14日)港股共计上市26只新股上市。新股涨跌方面,暗盘大概约有17家上涨,1家平盘,8家下跌;首日则有有18家上涨,1家平盘,7家下跌,其中经纬天地、鸿基集团均暴涨超100%,宜搜科技大涨超90%,EDA集团控股则涨超84%,趣致集团上涨40%,这些个股在暗盘时分亦表现不俗。

(数据来源:同花顺)

与之相对的是,据港交所公告披露,今年以来,已有21家上市公司“挥别”港股,市场优胜劣汰机制不断显效。其中,13家公司被强制摘牌,7家选择私有化退市,另有1家选择主动撤回上市资格。具体来看,今年以来,泰坦智华科技、无缝绿色、东正金融、百田石油、宝申控股、丝路物流控股、湾区黄金、华厦置业等13家港股公司被取消上市地位。

(><span class=
(

值得注意,在港股市场这波“除旧迎新”动作中亦不乏一些寻宝的机会。

举例来讲,在上市热潮中,首日大涨的股票由于在打新过程中采取了一些“特殊玩法”,均实现了首日大涨目的。比如丐版发行、套路回拨等打新方法。比如此前迈富时的丐版发行、EDA的套路回拨以及宜搜科技的套路回拨均促使公司股票首日大涨。

而实际上,在退市的路上,由于退市的方法不同,比如主动私有化退市,或者是被除牌退市,所呈现的发展潜力有所不同。比如被除牌退市的共性特征为市值小、业绩差、年报“难产”、长期停牌等。而主动私有化退市则或是由于企业股价被严重低估、大股东或公司内部进行重组以便来日回归上市等原因,这其中则蕴藏着一些“挖宝”机会。

私有化退市,来日还是“好汉”?

据智通财经统计,2024年至今,私有化退市成功的大概有7家企业,分别为锦州银行、海通国际、魏桥纺织、中智全球、松龄护老集团、永盛新材料、中国擎天软件。另外,还有A8新媒体(00800)、维达国际03331)、中国中药(00570)、赛生药业(06600)、欧舒丹等多家正处于推进私有化进程的相关股票。

一般来说,港股公司提出私有化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具体如下:

一方面是股价低迷,甚至低于净资产值,而成交量长期偏低使得公司丧失再融资功能;另一方面是股价未能反映公司实际价值,公司的大股东认为公司当前的股价被严重低估;最后则是则是大股东或公司内部进行重组,以便来日回归上市。

在这之中,港股私有化退市的路径则通常包括全面要约收购和吸收合并等方式。譬如,魏桥纺织被山东魏桥纺织科技吸收合并,当日收盘后正式退市;锦州银行被辽宁金融控股集团全面要约收购后退市;而正在推进私有化是维达国际此前亦发布公告称,亚太资源集团已经收到维达国际约90.98%已发行股份的有效要约接纳。

(><span class=
(

而私有化退市之后,智通财经观察发现,则主要有“两条路”可走。

一是部分选择选择私有化的企业一部分不再上市;二是部分选择私有化的企业则会选择重新上市,并且主要是回到A股市场。譬如,此前在港股私有化退市后的罗欣药业,后来该股借壳东音股份回归了A股。另外,华熙生物、华润微也是在港股私有化退市后回归A股,登陆了科创板。

目前来看,今年私有化退市成功的企业还未宣布后续动作,但带来的效益还是比较明显的。

比如中集车辆,由于在港股市场上该公司的估值偏低,而其自愿退市无疑将为其在A股市场的新征程扫除一些障碍,A股估值不再受"A+H"联动影响。据此前公告披露,公司计划以每股H股7.5港元要约回购中集车辆全部已发行H股以及从香港联交所自愿退市,合计将斥资约11亿港元,公司A股上市地位不变。

值得一提的是,无论以何种理由私有化退市,公布私有化方案后,相关个股普遍呈现大幅上涨、估值提升的表现。而这就是一个“挖宝”的绝佳机会。

就拿近期公布私有化退市方案的A8新媒体(00800)来说,公布方案隔日,也就是6月13日,该股盘中一度拉升至144.53%至0.335元最高点,见2022年12月底以来新高。截止收盘,股价则大涨140.88%%,报于0.33港元。而之所以隔日大涨,则主要是源于其高达163%的溢价私有化动作。

从上述表现来看,,上市公司私有化无疑是一件好事。但这有一个前提——只有绩优股私有化才会带来良性效应,这跟那些被迫退市的公司要完全区分开来。

具体而言,如果大股东愿意出钱把散户的手里的股份都收回来,则说明他认为公司业绩优良,当前的股价被严重低估,这种方式本身就是对公司的一种认可。此外,大股东这样做则意味着将拥有公司相对完整的控制权,其他股东将不能分享公司后续收益,同时私有化后公司也无需定期披露公司的相关消息,达到了“闷声发大财”的效果。

当然,并不是所有公司提出私有化就会成功。

据不完全统计,最近10年,私有化失败的股票大概有10家。而那些私有化失败的公司,股价则面临被打回“原形”的表现。比如金嗓子(06896)2021年8月份的私有化方案就失败了,股价从1.5涨到2.5元,又跌回了1.5。

不过,从上述私有化成功公司的表现来看,还是具备不少挖宝机会。比如,提前埋伏业绩优良,股息率高,市净率低,股东背景强大等股票,一旦押对了,便能赚不少溢价空间。因此大家大家不妨多予以关注自愿退市以及私有化退市且基本面表现较好的股票,没准能抓到一个、两个股价“宝藏股票”。

被除牌退市,有“坑”别踩

探索“主动退市”的股票机会之后,下面不妨再来看看“被主动退市”的股票潜力如何。

据港交所此前公告披露,2024年至6月11日,东正金融、创建集团控股、星宇控股、华厦置业、新华联资本、大生农业金融、泰坦智华科技、丝路物流控股、湾区黄金、宝申控股、中绿、无缝绿色等13家港股上市公司被取消上市地位。

而再加上6月13日公布的博华太平洋,今年以来则大概有14家被取消上市地位。据公告显示,博华太平洋自6月17日起上市地位被取消,这只股价仅为0.064港元的“仙股”,即将结束22年的港股之旅。

(><span class=
(

结合港交所在2018年推出“快速除牌”机制可知,根据香港主板《上市规则》第6.01A条和香港创业板(以下简称“GEM”)《上市规则》9.14A条,主板上市公司若连续停牌超过18个月、GEM上市公司若连续停牌超过12个月,港交所将有权取消公司上市地位。

而港股公司停牌的原因大都集中在几个方面,包括因重大失当行为而未能刊发财务业绩或内幕消息、上市公司无法维持业务运作、财务报表附有无法表示意见及否定意见,以及公众持股量不足,或者被香港证监会指令停牌。

一言以蔽之,这类被除牌上市的企业,一般具备市值小、业绩差、年报“难产”、长期停牌等特征。

举例来看,博华太平洋。6月13日,港交所披露公告,博华太平洋由2024年6月17日上午9时起,该公司的上市地位将根据《上市规则》第6.01A(1)条予以取消。而其停牌那么久的原因,则是由于公司面临清盘危机。据此前公告显示,2024年4月5日高等法院在HCCW408/2023号案件中,根据《公司(清盘及杂项条文)条例》(香港法例第32章)的规定,颁令将该公司清盘,破产管理署署长因其职位成为该公司的临时清盘人。

据悉,该公司成立于2001年11月,通过其附属公司,于太平洋中的北马里亚纳群岛塞班岛开发综合度假胜地,设有赌场、豪华酒店、餐厅、零售商店及休闲设施。博华太平洋的塞班赌场堪称曾经被成为史上最成功的赌场之一,后来随着公司实控人纪晓波被定性为“恶势力首脑”,公司收入大幅下降,同时迅速陷入亏损当中,业绩长期不尽人意。

再或者是,东正金融。据此前公告披露,联交所认定东正金融未能于2024年4月6日复牌截止日期前履行复牌指引,并决定根据上市规则第6.01A条取消其股份的上市地位。函件中指出,除非东正金融根据上市规则第2B章下的权利申请复核除牌决定,否则其股份的上市地位将自2024年4月29日(取消上市地位日期)上午九时正式取消上市地位。

在此之前,东正金融已于2022年10月停牌,对于停牌原因,其表示,公司公众持股比例仍低于15%,未满足上市规则中“至少不低于25%的公众持股”的规定。

该公司由正通汽车及东风汽车集团共同出资设立,于2019年4月在港上市,是首家在香港上市的持牌汽车金融公司。但在2020年,东正金融因开展部分经销商贷款业务时严重违反审慎经营规则,被上海银保监局网站通报。同时,上海银保监局还撤销了东正金融多项行政许可,公司经销商车贷业务也被叫停,公司股东股权也被责令清退。此后,东正金融则处于一蹶不振状态。

由上,可以看到,与自愿退市以及私有化退市的企业不同,被除牌上市公司大致都是业绩差、长期停牌等自身表现不佳的原因,而这些原因也意味着这类公司未来的路并不好走,故而这里面很少有“挖宝”的机会。

而私有化退市的上市公司所呈现的“挖宝”际遇之所以不同,则是因为这里面含有不少绩优股,价值有被市场低估的原因。另外,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大部分大股东高溢价私有化的动作极大地提升了公司价值,向市场传递了积极信号,带来的亦是良性循环效应。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