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港股

两年亏超1亿美元 李嘉诚和黄药业赴港IPO有何玄机

新浪财经

关注

  李嘉诚和黄药业赴港IPO玄机:两年亏超1亿美元 曾英美两地上市融资

来源 时间财经 

原创 梁晨 

距上次“长和系”公司在港上市已有17年。

近日,和记黄埔旗下和黄中国医药科技(以下简称和黄药业)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2018年4月,港交所发布IPO新规允许尚未盈利的生物科技公司上市。和黄药业在连续2年亏损之后,第三次出击资本市场。公开资料显示,之前和黄药业已经在英国AIM证券交易和以存托股份在美国纳斯达克之上市。

和黄医药是一家处于商业化阶段的创新型生物制药公司,旨在成为发现、开发及商业化治疗癌症及自身免疫疾病靶向治疗及免疫疗法的全球领导者。

据招股说明书披露,2016至2018年,和黄医药公司实现营收分别为2.16亿美元、2.41亿美元及2.14亿美元。但三年间,仅仅在2016年盈利,归母净利润为1170万美元,之后2017年、2018年亏损分别为2674万美元及7481万美元。

比较有话题性的是香港富豪李嘉诚作为和黄药业的第一大股东,世人皆知李嘉诚驰名地产、电信,却不知他也有浓厚的医药情节。李嘉诚的长江和记实业现持有和黄医药60.2%股权。此次在香港申请上市,长和系持股比例将降低至50%以下,和黄医药不再为长和的附属公司,业绩也不再并入长和财务报表。

招股书提及该项风险,如果长和实业降低持股,则有可能导致借贷成本大幅上升,因为长和系曾为和黄医药提供银行贷款担保。不过长和已经明确表示,在这些借贷未偿还前,不会减持股份至公司总股本的40%。

北京鼎臣管理咨询有限责任公司创始人、美国格理集团特聘医药专家团成员史立臣向时间财经表示,不太看好和黄药业,研发团队虽然比较厉害,但是拿出的新药真正上市的只有一个,新药研发风险比较高,投资周期比较长,投入资金巨大,未来不确定性太高。相比之下,一个国外的新药企业的研发费用一年就可能达到几十亿上百亿美金,和黄药业的商业模式,研发仅仅用自身商业平台补给是远远不够的。

和黄药业中国大陆媒体公关Sam Shen Edelman向时间财经表示,由于公司正处于上市敏感期,对于所有问题目前不做任何评论。 

钱花到哪里去了?

与众多生物医药企业不同的是,和黄医药是研发、商业平台双驱动经营模式,用商业平台收入弥补研发高投入。目前情况简单总结为,研发亏空商业平台盈利。 

根据招股书显示,研发创新平台收入贡献比不足20%,而超过80%的收入来自于商业平台,也就是处方药和保健品销售。对应2016-2018三年间收入分别为1.8亿美元、2.1亿美元及1.7亿美元。 

和黄医药的商业平台包括以中药为主的上海和黄药业、与国药控股集团合资的国药控股和记黄埔医药、广州白云山和黄中药、和黄汉优有机等多家合资公司,主要在中国生产、销售各类处方药以及保健产品。

除此之外,还代理阿利斯康和默克的顶尖产品,比如抗精神失常药物思瑞康和高血压治疗药物康可和等。平台雇佣了3400多名医药代表,销售网络遍及300多个城市和乡镇。

值得注意的是,在中国保健品市场大环境比较好的情况下,商务平台上的保健品业务是一项持续盈利的业务,收入从2016年的3099万美元上升到2018年的4005万美元。

不仅要问,即使背靠如此强大的商业平台和渠道,为什么和黄医药2016年至2018年间公司连续亏损,2018年亏损进一步扩大至7481万美元? 

其主要原因还是研发上的投入。2016至2018年,和黄医药研发创新平台研发总成本分别为6690万美元、7550万美元及1.1亿美元,分别占当年总收入的31.0%、31.3%及53.3%。招股书解释,2018年主要是因为临床研究和实验相关开支增加2840万美元,以及雇员酬金增加1050万美元。其中,临床研究主要是关于索凡替尼、HMPL-523及呋喹替尼项目支出,但是收入并没有相应增长。

值得注意的是,研发费用将继续投入。公司2019年研发开支预计将为1.6亿美元至2亿美元。 

目前外界有两种说法,2018年研发费用大增,从医药销售到医药研究的转型,是为了更容易上市。还有就是因为2017年出台的国家卫计委印发的《关于在公立医疗机构药品采购中推行“两票制”的实施意见(试行)》,宣告全国“两票制”的开始。所谓两票制,是指药品生产企业到流通企业开一次发票,流通企业到医疗机构开一次发票。两票制推行后,大大减少了中间销售环节,也就意味着药品销售溢价降低,导致大批医药行业收入和利润降低。 

未来可期?

和黄药业面对的中国癌症药物治疗市场前景如何,竞争对手实力强弱,关键问题自身的研发实力又如何呢,这些综合因素决定了和黄药业未来的存亡。 

先从人的因素分析,从官网和招股书可以看出,和黄药业研发平台阵容豪华,拥有超过420名科学家及员工的团队,和17年高效药物研发的历史。和黄药业管理团队体现出高学历和专业化的特点,9位高级管理人员中,有6位是PHD, 3位是MBA。其中3位是癌症、免疫系统、医药方面的专业毕业的。 

产品线方面,官网显示,2018年9月,呋喹替尼被国家药监局批准用于治疗转移性结直肠癌,该药从立项到获批,前后共12年,是第一个中国研发的靶向癌症治疗药物,也是三线治疗晚期结直肠癌的标准治疗方法之一。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这是目前唯一和黄上市的产品。其余和黄医药有8种正在进行临床试验的自主研发候选药物,其中5种已经或将要开始全球临床开发。 

从商业角度来讲,中国肿瘤药物市场近年增长迅速,并预期保持增长势头。2014年,市场价值为150亿美元,占中国医药市场的8.7%,并于2018年增至242亿美元及占中国医药市场的10.3%,复合年增长率为12.8%。预期于2018年至2030年间将保持每年双位数的增长幅度,2030年预期市场将达1016亿美元,中国医药市场的20.6%。 

但是与全球肿瘤市场不同,中国肿瘤市场仍以传统的化疗为主导。于2018年,中国靶向治疗及免疫疗法市场为38亿美元。预计到2030年,此市场将有望达到587亿美元。到2030年,靶向治疗及免疫疗法预期将佔市场一半以上。 

和黄比较有竞争力的对手是在美国上市的百济神州公司,百济其中三项关于Zanubrutinib和替雷丽珠单抗的新药上市申请,均被纳入了优先审评。在研发费用投入方面,2018年,百济神州更是高达6.79亿美元。

癌症创新药市场的还有信达生物(01801- HK)、君实生物(01877-HK),两家均有新药上市,且国内最大药企恒瑞医药(600276-SH)的PD-1单抗也处于临床后期。不得不说,虽然癌症药物市场巨大,拥有豪华的研发管理团队,但是毕竟拿出手的药品只有一个,和黄药业未来的竞争相当惨烈。(北京时间财经 梁晨)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