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港股

46年5000倍 深挖“超人”李嘉诚的资本运作术

新浪港股综合

关注
港股k线

港股k线

  来源:新财富杂志公众号

李嘉诚一生在商场上长袖善舞,游走于政商两界,人脉极广,曾两次获得邓小平的接见。其资本运作技能也极为高超,小编为大家整理了新财富过往对李嘉诚精妙的商业运作技能的研究报道。

亚洲最传奇的商业人物之一,李嘉诚要退休了。

3月16日下午16时36分,长和(00001.HK)发布由李嘉诚个人签署的公告称,年届90的主席李嘉诚即将卸任董事会主席一职,长子李泽钜接棒。

李嘉诚本人则在3月16日长和系旗下四大公司长和(00001.HK)、长实集团(01113.HK)、长江基建(01038.HK)和电能实业(00006.HK)罕见同日举办的业绩发布会上宣布了这一消息。

长和公告中称:“长江和记实业有限公司宣布,本公司主席李嘉诚先生将于2018年5月10日举行之本公司股东周年大会结束后,退任本公司主席、执行董事及薪酬委员会成员之职务。”

往后,应董事会要求,李嘉诚同意出任公司资深顾问,冀为集团继续作出贡献,就重大事项提供意见。其顾问金为每年港币5000元,与其现时收取之董事袍金相同。

从3月16日长和旗下四大子公司宣布的业绩来看,公司增长较为稳健。电能实业截至2017年12月31日年内收入为14.2亿港元,同比增长10.25%。长江基建集团(00038.HK)2017年实现营业额316.42亿港元,同比增加15.71%。长和(00001.HK)2017年度收益总额4148.37亿港元,同比增9%。长实集团(01113.HK)2017年实现收入637.8亿港元,同比减9%;股东应占溢利301.25亿港元,同比增55%。

在具体的业务上,长江和记实业旗下有五大业务分支,包括电讯业务、零售业务、基建业务、港口业务和能源业务。李嘉诚在最新的主席报告中提到公司业绩时称,集团经营业务所在大部分市场,包括其消费者信心及开支之营商环境依然稳固。因此,集团所有核心业务继续录得稳定之基本盈利增长,除亚洲电讯业务为主要例外情况,因面对激烈之市场竞争,于2017年对集团之贡献减少。由于赫斯基能源于2016年确认出售收益,其对集团本年度业绩之贡献亦相应减少。整体而言,赫斯基能源于2017年之经营表现大有改善。 

庞大的商业帝国交接班工作不是那么容易,谋略家李嘉诚早就做好了铺垫,2012年李嘉诚就指定长子李泽钜为其继承人,接掌业务遍及50多个国家、横跨零售、港口、基建、电信和公用事业等领域的商业航母。从今年年初,直至长和旗下4大子公司同天公布业绩,市场对这一消息也早有预期。投资者对李嘉诚退休的担忧看起来非常有限。

而在长和系股权图上,李泽钜也早已是仅次于李嘉诚的主要持股人,直至2017年中报,旗下所有公司股权结构均无大的变动,李嘉诚仍然稳坐第一大股东的位置。李嘉诚退休之后,其所持有公司股份是否会发生变化,尚不得而知。

长和(00001.HK)股权结构(部分)

回顾李嘉诚的商业轨迹,可谓传奇。这位华人商界巨擘1928年出生于广东潮州的潮安县,1940年为躲避日本侵略,全家逃难到香港;1958年,李嘉诚开始投资地产,1979年购入老牌英资商行“和记黄埔”,成为首位收购英资商行的华人;1981年获选“香港风云人物”和太平绅士,1989年获英国女王颁发的CBE勋衔;1995年至1997年,李嘉诚担任特区筹备委员会委员。长期以来李嘉诚稳坐香港富豪榜榜首,2018年其资产高达360亿美元。2018年最新全球富豪榜中,李嘉诚以1900亿元人民币资产排名32。

李嘉诚有两个儿子,大儿子李泽钜生于1964年,二子李泽楷生于1966年,都持有加拿大国籍,都毕业于美国斯坦福大学。李嘉诚分配财产的方式,是一个给钱,一个给产业。其小儿子李泽楷接下父亲的资金后,自主发展事业,偏重金融、科技;大儿子长期跟着李嘉诚的“垂帘听政”,从事港口、地产、电信、基建、零售等传统业务,并在李嘉诚90岁时正式接过家族产业接力棒,成为了长和新的话事人。李家第三块资产是“李嘉诚基金会”,由李嘉诚自己掌控。

李嘉诚一生在商场上长袖善舞,游走于政商两界,人脉极广,曾两次获得邓小平的接见。3月16日他在告别致辞时说:“投资者如果在1972年买入长江,今天的回报是1500倍,如果再加上收到的股息,回报已经超过5000倍。”可见其资本运作技能也极为高超,小编为大家整理了新财富过往对李嘉诚精妙的商业运作技能的研究报道。

01

《运转乾坤  透析李嘉诚世纪大重组》

2015年2月号苏龙飞/文

被称为“香港回归17年以来最重大的企业事件”之长和系世纪大重组,令其当家人李嘉诚不可避免地被推上风口浪尖,有关“撤资”之猜疑再次席卷香江两岸。

然而,当我们逐一拆解整个交易的所有细节之后,无法得出“重组=撤资”的结论。就长和系此次重组本身而言,只是股权层面上的整合,实际资产及资金还是原封不动,唯一一笔550亿港元现金的挪动也仅仅是“左口袋倒右口袋”的体内循环。

真正值得关注的是,重组之后,李氏家族在新控股公司的持股比例仅有30.15%。失去杠杆控股效应之后,其对长和系的控制力至少下滑30%,却仅仅换取了7%的账面财富增值。李嘉诚为何会选择大大弱化控制权的重组方案?

在这个表面失衡的交易决策背后,实际是李氏家族“追求资产安全性”之诉求的最新深化——基于风险隔离目的的系统性预防措施。

其一,通过重组,将控股公司设立在开曼群岛,依靠离岸法区的法律灵活性,令长和系所有资产拥有多一层保障和缓冲;其二,将地产业务从整个多元化集团分离出去,目的也在于在地产与其他业务之间设立一道防火墙,一旦中国内地土地储备占93%的地产业务遭遇系统性风险,这道防火墙可以有效防止风险波及其他业务。

从逻辑而言,李氏家族只有在预估到整体性潜在风险足够大时,才有可能接受以控制力下降来换取安全系数提升的重组方案。以小的损失换取大的保障,这才是拥有华人首富光环的李超人的商人本色。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