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港股

王冬青:科创板与港股互联互通有助提升港股交投量

新浪财经

关注

新浪财经讯 2018年,香港IPO市场摘下全球集资额第一的桂冠,但港股的成交量却并不是全球市场中最活跃的,国泰君安国际执行董事王冬青在接受新浪财经专访时称,单纯依赖香港本地市场可能很难提升香港市场的交投量,但随着上海科创板的开板,以及香港与内地的互联互通进一步加深,将对港股成交量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实际上,港交所的成交量确实相比内地市场显得略少,根据港交所的数据显示,截至7月26日,香港市场总成交金额为679.12亿港元,而上交所总成交金额为1593.88亿元人民币,深交所的总成交额则为1937.19亿元。

王冬青称,目前内地约有1亿数量的散户投资者,其中活跃的数量达3000-4000万,纵观香港开户数量只有约250万,占内地总数量的四十分之一,如果单纯依赖香港本地市场,难以增加港股的交投量,但香港70%的IPO都来自内地公司,巨大的内地市场可以为香港资本市场带来高频次的流动性。

王冬青称,随着未来两地互联互通将进一步扩大范围,目前符合港股通的股票只有500多只,但香港上市公司有超过2000家,如果未来互联互通进一步扩大,甚至“新股通”的推出,进而引入一些有风险承受能力的投资者进入香港市场,都将对香港市场的成交量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另一方面,王冬青认为,流动性只是资本市场的指标之一,提高企业知名度、健全的企业管治,人才的储备、吸引资金的发展等因素,都是资本市场的考核指标,不能单单依靠成交量来看,所以香港依旧是非常具有吸引力的上市地。

谈及香港未来IPO市场的发展重点,王冬青更看好新经济企业上市,他认为这既是整个市场发展的趋势,也是中资投行与时俱进的重要发力点。从恒生指数比例可以看出,传统金融行业比例开始相对降低,新经济板块的占有比逐年提高,二者相辅相成,时代更替之下“实体+新经济”是未来发展的大势所趋。

王冬青称,国泰君安国际近年一直在加大人才方面、研究方面以及业务方面对于新经济行业的投入,为接下来“中概股”回归港股的机遇做好准备。另一方面,他也希望可以吸引一些东南亚优质企业赴港上市,让香港上市公司更加多元化。

对于大湾区的发展,王冬青认为这是香港目前的最大机遇,“9+2”城市布局、7000万人口覆盖和十万亿的GDP总量都为香港发挥金融业优势提供了条件,更重要的是,大湾区内有两个资本市场,如果香港可以借助其香港资本市场优势,从人才、资金、法制等方面全面参与大湾区金融建设,从而带动整个大湾区的产业升级,也可以进一步带来更多资本市场的机遇。

交投量差、新股破发,大型国际企业撤市、中概股回归与否……香港IPO市场在最近几年面临着种种“考验”,今年内地科创板的开通以及去年美股牛市的表现也加深了投资者对于港股的担忧,值此情形,港股能否继续成为包括投资者和上市企业在内的各方市场参与者所共同关注的话题。

国泰君安国际执行董事王冬青在接受新浪财经专访时表示,香港是一个幸运的地方,经历了各种金融危机和海啸后市场应变能力愈炼愈强,抗风险体系也更加健全,而内地巨大的市场也为香港资本市场继续向前发展提供了最有力的支柱。

目前内地约有1亿数量的散户投资者,其中活跃的数量达3000-4000万,纵观香港开户数量只有约250万,占内地总数量的四十分之一。王冬青称,单纯依赖本地难以增加香港资本市场的交投量,香港70%的IPO交易量都来自内地公司,巨大的内地市场可以为香港资本市场带来高频次的流动性。

另外,王冬青表示,内地科创板的模式与香港自由资本市场的规则十分靠近,香港监管机构也开通与内地同股不同权的市场,因此双向的互联互通对于两个市场都是加分项。

对于市场关心的在美上市中概股的回归与否,王冬青认为,无论回到香港还是内地,市场都是欢迎的,在一定程度上会助推香港资本市场交易量的增加。

谈及香港未来IPO市场的发展重点,王冬青更看好新经济企业上市,这既是整个市场发展的趋势,也是投行尤其是中资投行与时俱进的重要发力点。从恒生指数比例可以看出,传统金融行业比例相对降低,新经济板块的占有比逐年提高,二者相辅相成,时代更替之下“实体+新经济”是未来发展的大势所趋。

王冬青称,大湾区也是香港目前所面临的一个最大机遇,9+2城市布局、7000万人口覆盖和十万亿的GDP总量都为香港发挥金融业优势提供了条件,从人才、资金、法制等方面参与大湾区金融建设,从而带动整个大湾区的产业升级。

随着大湾区政策的推出以及未来细节的落地,资本市场可多方受益,作为身处香港的中资投行,在宣传以及企业投资选择过程中也使得渠道更加多元化。

以下为采访原文:

新浪财经:目前国泰君安国际在IPO方面的发展重点是什么?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王冬青:在香港扎根时间比较长,从2000年进入至今也接近20年,看到了香港资本市场的变化,作为投行要与时俱进,不时调整战略和策略。国泰君安这么多年下来,完成IPO的数量在香港上市数量排前3位,归功于自身的文化,即人和制度相结合,人员基本稳定,同行比较少见,同时在香港这种资本市场环境下,需要好的机制让人留下来,包括福利机制、收入机制、奖励机制等,这些塑造起来的是国泰君安的文化。

未来国泰君安会顺应大环境发展,未来几年的重点,多参与新经济板块的企业。现在我们看到,大部分中资投行在新经济方面相对占比较小,多集中在传统行业,我们会加大力度,不管从人才、研究、业务多进行投入,比如去年作为合规顾问承销小米。我们也在培养队伍,逐渐熟悉并深度分析新经济企业的发展,因为新经济行业覆盖很广,不仅仅是生物医药,具体项目具体分析。国泰君安更熟悉、了解国内背景的企业,因此会结合国内政策法规寻找项目;也会挖掘中概股回归的机遇,看能否来香港挂牌;同时也重视东南亚企业,如果觉得好的话,也希望来香港上市,让香港上市公司注册地更加多元化。

新浪财经:您认为香港IPO市场会受到来自内地科创板和美国纳斯达克的影响吗?香港IPO市场未来的变化会是怎样?

王冬青:首先,内地科创啊不能的模式像自由资本市场的规则,香港监管机构也提到了与内地开通同股不同权的交易,这样的双向开通对两个市场都有帮助,因此二者并非矛盾关系。在这样的前提下,现在越来越多的在美国上市的中概股想要回来,无论他们选择香港还是内地,我们都欢迎,越来越多的互联互通对多方面资本市场都是互补、加分的。

过去20年,香港也是不断发展,其中70%IPO交投量来自内地公司,二者相互影响,未来这种趋势也会越来越明显。香港比较幸运的一个地方,是经历了各种金融海啸、危机,本身应变能力比较强,再加上政策的多元化,以及背靠中国内地这个强大的支柱,即便未来也可能遇到经济状况,但香港的抗风险体系比以前更健全,肌肉更强壮,市场也会越来越好。

新浪财经:不少新股上市后出现破发,您怎么看待这一现象?

王冬青:IPO破发,尤其美国上市的中概股去年破发率都很高,但是一个企业的股价表现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市场氛围、政策变化等都影响了公司的股价表现,最重要的是投资者结构的不一样。据我们统计,内地有1亿多的散户,活跃的都有三、四千万,而去年香港开户的只有250万,因此我们非常支持互联互通,会给香港资本市场带来流动性,国内投资者也可以买一些香港质量好的股票。目前开放的程度还比较窄,如果可以实现全面开放的话,未来交投量会很大,毕竟如果只靠香港自己增加交易量是很难的。

新浪财经:您怎么看待大湾区的概念,香港在其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

王冬青:大湾区对香港是一个几十年的机遇,大湾区并不是把省份划进来,而是细化到9+2的城市,以及整个从人口、GDP来说,在全球都排在前几位,因此还有更深的机遇挖掘。特别是从金融方面,一个地域发展离不开金融,资本市场带动地域产业升级发展,大湾区有香港和深圳这两个重要的金融市场,香港资本市场可以从人才、资金、法律体系等优势参与到大湾区发展过程中。

同时也给我们中资投行一些机遇,在宣传和企业选择方面,可以更多元化更广泛。随着大湾区政策出台以后,行业细节也会陆续出来,对大湾区内企业都有发展机遇,有更直接的好的影响,大湾区经济等各板块都会受益。国泰君安国际扎根香港20多年,员工结构中香港的员工比较多,因此更像是一个本土的中资券商,另外在华南地区根基比较强,因此可以运用多年基础,抓住机遇开展业务。(新浪财经 实习生侯燕楠 罗琦 发自香港)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