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港股

CDR基金认购完成,个人投资者独挑大梁原因何在?

港股解码

关注

 

腾讯《一线》消息,6月20日,招商基金、嘉实基金等6家CDR战略配售基金产品正式成立。同之前热火朝天的宣传造势形成鲜明对比的是,6家CDR基金产品募资规模虽然都超过了50亿元的下限,但募资最高的一家基金也不到300亿元,同500亿元的产品规模上限距离甚远。

知情人士透露,“个人投资者占比大多数,机构投资者不太热情。”按理说此等搭上“独角兽”公司发展顺风车的好事,各路资本都应该趋之若鹜。何况6月10日晚证监会还特意向6家基金公司下发监管通知,其中一条内容就是“请各基金公司尽力控制募集规模在200亿元左右”。

换言之,监管层的指导意见是建议基金公司将500亿总规模中的300亿元交由机构投资者筹集,余下约200亿元留给个人投资者。然而事与愿违,机构投资者明显不如想象中热情,最终倒让个人投资者挑了大梁。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部分盲从的个人投资者

将时间溯回至5月29日,华夏、南方、易方达、嘉实、汇添富、招商6家基金公司齐齐上报战略配售基金,7天后证监会以史无前例的审批速度通过申报,14天后CDR基金开卖,整个过程只用了两周!

时间虽短,各家基金公司该做的宣传却一点也没落下。从海报到大讲堂,从微信理财通到支付宝,从朋友圈到抖音甚至菜市场,只有你想不到没有基金公司做不到,铺天盖地的宣传将CDR基金推到了几乎全部14亿中国人的眼前。

以交银国际董事总经理洪灏晒出的这张来自菜市场的宣传单为例,“独角兽”、“国家队”、“优质海外上市公司”、“科技巨头创新企业”、“100%中签”、“百度”、“阿里”、“腾讯”等极具刺激性的词眼密集出现,冲击着每一位个人投资者“发家致富,走上人生巅峰”的纤弱神经。就像中国人就业偏爱政府机关、国企央企,再不济也求个树大根深,在理财上中国投资者的偏好一脉相承。

一张来自菜市场的独角兽打新基金粉单    图源:新浪微博@洪灏

加上“一元认购”的超低门槛和最高不过50万元的单客户认购上限,对于已经经济腾飞十数年的中国社会来说,认购一笔CDR基金绝非伤筋动骨的大手笔支出。个人投资者的认购能力虽然有限,但若乘上一个庞大的个人投资群体基数,最终的数量仍然非常可观。

如此看来,为数众多的个人投资者中应该有不少投资者属于“盲从”,在没有认真考量自身风险收益承受能力的情况下就盲目进行了认购。证监会或许意识到了这一点,在6月10号晚间下发的监管通知中,除建议基金公司控制募资规模外,也要求基金公司不得再投入新的广告进行进一步宣传、以前广告中若有类似“前所未有”等不合规宣传内容也要求修正并消除影响。

然而直到零售认购开始前夜才叫停宣传显然已经迟了,基金公司基本已经宣传到位、个人投资者认购意向已经成型,即使基金公司后期真的有修正举措,那也已经是“亡羊补牢,为时已晚”!

谨慎的机构投资者

反观机构投资者,在大起大落的资本市场拼杀多年,明显更加谨慎。从最终的CDR基金认购结果来看,多数机构投资者应该都还处于持金上观的犹豫状态。一方面是如社保基金等机构投资者可直接参与战略配售,不需借道CDR基金的客观现实;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机构投资者认为CDR基金目前前景还不明朗。

上文已经提到“独角兽”概念已经在中国彻底被炒热,这样的背景下即使独角兽们CDR回A折价发行也存在估值高溢价的风险。机构投资者不比个人投资,认购必然是大手笔,若真的不幸高位接盘……

除独角兽概念被热炒外,入选CDR名单的企业中诚然有阿里、腾讯这样的优质企业,但也有美团、滴滴这样仍旧处于亏损状态的“独角兽”。市场固然看好美团们的未来,但也不能不考虑万一出现什么意外带来的损失。毕竟资本市场也好、商界也好,从来都是风云诡谲瞬息万变。

既然已经说到了未来,就不得不谈一谈6家CDR基金超长的三年封闭期。在同时考虑收益和资产流动性的前提下,CDR基金对机构投资者的吸引力未必有市场想象的那么大。高盛的分析师刘劲津说过,“高价的新中国公司可能会面临压力,因投资者可以选择买其他大型的知名度更高、更赚钱的股票。”

至于6月19日早晨小米临阵变卦突然宣布暂缓CDR,并下调港股估值可能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机构投资者们本身就怀疑独角兽企业估值虚高,无论小米是因为何种原因下调估值都会带给机构投资者一定的负面暗示。再加上小米是CDR名单上为数不多的几家新秀之一,而不是市场眼中人老珠黄又嫁回中国的“百度们”,小米的缺席对机构投资者“关于CDR基金前景的预判”的影响还是比较大的。

总的来说机构投资者由于种种外部因素暂缓了认购CDR基金的步伐,但这并不代表机构投资者未来不会参与进来。半年后机构投资者们还可以从二级市场取得基金份额,到那时CDR基金的前景应该会比现在清晰地多!

■  作者|熊思怡

■  编辑|夏雨辰、黎璐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