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港股

我们离世界顶级投行还有多远

智通财经网

关注

本文来自“财经美女蜗牛妹”

走在中环的大街上,说着普通话的金融民工越来越多了;租下中环办公室的中资机构也是越来越多;就更不要说,沪港通、深港通开通后,叫嚷着拿下港股定价权的声音也是越来越大;毋庸置疑,中资已在香港开启了新篇章。

为祖国的金融市场发展的巨大成就鼓掌一分钟后,我们也应该停下来问一句:香港市场真的如大家想象那般好发展?我们离世界顶级的投行还有多远?

有香港金融牌照了不起啊!

自从马云爸爸收购了瑞东、时富卖盘一波三折后,突然之间,好像拥有香港金融牌照好像变成了一件很了不起的事一样。

用最通俗的话讲,拥有香港的金融牌照(1号牌、4号牌、9号牌、6号牌那些),就跟我们拥有港澳通行证一样,带好资料,找香港证监会或者公安局申请,基本都能批下来。

你拿到通行证,只代表你有去香港或者澳门的证件,更加重要的是,你用什么签注来香港啊,是旅行签、探亲签、工作签、一签多行、单次团队签?

拿了香港的金融牌照,只代表你能参与香港金融市场,跟能不能开展起来业务,能不能在香港市场站稳脚跟,一点关系都没有。

最常见的一种中资蜜汁自负,是觉得自己在国内有千万投资者,只要在香港拿到牌照,设下办公室,那么国内的钱就会源源不绝通过券商、专户过来。

真是也不想想,费了这么大劲来香港,不开拓本地及国际客户,总是寄希望于国内投资者投资港股这条路,那当初干嘛要在香港弄牌照呢?直接把据点搬回国内,找个炒港股的公号什么,给你们线上导导流,这不是比你们来中环租个办公室、招兵买马更节省成本,提高股东回报?

资金易来不易留

不认同蜗牛妹上面说的?那好,我们来做个情景假设,我用自己的人情,给你的券商户拉来了1个亿的资金。

Day 1

客户:我看蜗牛妹上次写过那个帝都三宝中口罩公司不错啊,帮我每天开始建仓买点口罩吧!

答曰:不好意思,我们还不能交易日股哦!

客户:好吧,那我先转点钱出去别家买吧。

Day 2

客户:我最喜欢的周黑鸭来上市了,你帮我拿点配售吧!

答曰:不好意思,我们不是他们的承销团队,我帮你去问下!

客户:那不用了,我转点钱去承销团队那买吧。

Day 3

客户:银行爸爸要发优先股了,你帮我加个杠杆配点吧!

答曰:不好意思,我们现在还没有配资这个业务,要不我帮您问问别家吧!

客户:不用了,我还有相熟的券商,我转点钱出去了。

之后还会有Day 4,Day 5,你觉得一个星期后,客户留在你这里的钱还能剩多少?

我们理解A股是散户为主的单边做多市场,但港股不是啊,这是个自由的全球市场,投资工具和产品也远多于A股。还是那句话,你要只会单纯做个做多港股的投行,干嘛不回内地设办公室,给股东节省点成本?

港股是个机构为主的市场,决定了香港或海外投行的业务线组成更为精细。投行想在香港站稳脚跟,就必须要抓住机构客户,提供一站式服务。

一级市场上:你既要有能帮公司把IPO做上市的IBD团队,也要有帮公司把IPO卖出去的ECM团队,之后有DCM团队支持公司的发债需求,IBD中的M&A  Banker协助兼并收购的扩张发展。

二级市场上:ECM、DCM拉来的项目,你得有强大的IS拉着牛逼Research向二级狗售卖公司,Sales Trader完成交易交割。

而一个投行的整体实力,由IBD、ECM、DCM、IS、Research、Sales Trader中最弱的一个部门决定。

各条线业务越强,客户黏性越大,护城河就越深,比如你们看狗门几乎有一半的收入,都是机构客户贡献的。

对比下刚在港股上市的国泰君安H股,除去自营投资,机构客户的收入占比只有散户的一半。

 

条条业务皆不同

IBD

做投行不容易,在香港做投行就更不容易,蜗牛妹给你们演过。

今天再教你一句话区分出内地及海外一级狗:你知道你的项目都卖给谁了么?

在内地,因为IPO的公司、数量、规模、估值,全部是卡在证监会发审委,所以才会有现实版的赵德汉——前深圳证券交易所股票发行审核委员会兼职委员冯小树。

内地只要你能买到IPO,那可绝对是稳赚不赔的交易啊。所以每单IPO都不愁卖,只要挂上,那都是被秒杀,抢到的概率也不亚于中彩票了。

但是港股不是啊,IPO开book的时候,会首先按照9:1向机构及公众发售,除非公众认购部分超购太多,否则新股的大头还是给机构。

而历史也一再告诉我们,一般公众认购太火爆的票,后续走势都很令人忧桑,比如当年夜店股Magnum。

米兰站。

所以在香港卖个IPO那可是比内地难多了,不说服机构客户,你就别想了。那你们再想想,说服一个机构客户,可是得建立多么深厚的关系,不仅你的ECM得经常带项目去,你的IS得跟他们维持好关系,Research也要能把客户服务的很好,成功可不是一天的事!

ECM、DCM

所以在海外市场,ECM和DCM是很重要的。

氮素,在A股,你们有碰到过做ECM的朋友么,举个手让蜗牛妹看看!

DCM可能还会有一点,但这里就要再说个两地市场的不同了。在内地发债吧,最难的是搞定投资者,所以灰色地带是,都会有人问下,承销费的返点有多少?

来了有ICAC的香港,请你们一定听蜗牛妹一句劝:千万不要去找人要返点!香港哪有什么返点?

站在DCM的角度,发行人还得过来求我好不好,因为你能不能以最优资金成本在市场上拿钱,是要靠DCM的,我怎么可能冒着法律风险还给你返点?

IS、Research

港股的二级狗,向外资大哥拿到分仓,不就是看研究报告写的好不好,平时request做的快不快、数据错没错,私交再好也不行。

并且外资大哥是这么个给钱法:跟他们一样都是全球覆盖的券商,应该会开个户,方便交易;地区性市场(日本、韩国、中国、印度),除了上面那些全球市场外,还会挑选两三个当地最牛的券商提供服务,仓位和佣金都是大大的。

而中资土豪爸爸就不是了,我们活在人情社会对吧,你要是手上有个100亿的AUM,想服务你的中资sellside肯定能从你的门口排到电梯口,你说你咋分仓呢?

嗯,那肯定是最厉害的几个券商分个20%,剩下那十几、二十个券商分80%,PM还会语重心长告诉你,你看我给你的仓位,已经是别人的好多好多倍啦!

至于国内的二级狗,决定他们分仓的,除了报告写的好不好这一小部分外,有很多是集中在非销售部分。

比如我要出差,蜗牛弟没人照顾,你帮我养了半个月,分仓什么都好说;我干女儿要上学,你帮我搞定了个很牛逼的学校,新财富我肯定要投你一票啊;虽然公司账户你给我的call都不咋准,但是你帮我的PA赚了很多钱……反正最后新财富你给我投成第一了,我再把这些成本从老板那拿回来呗~~

定价权

这年头蜗牛妹一直费解的问题是:对定价权干嘛要喊得那么凶?你们把定价权拿下来就能赚钱啦?

在只能单边做多的A股,有个词叫做“空逼多”。但是在多空都能操作的港股,割韭菜除了原来港股那些合股、供股往下炒的办法外;还可以学习A股,拉高股价,大股东转身不仅可以闪电配股,还可以向投行质押股票,进一步推升公司股价,吸引内地韭菜入场。

只不过,通常都没有然后了,从汉能。

到辉山乳业。

再到美图,都是海外机构看傻眼,但是港股通不断买买买的神票!

最大的差距在哪里?

归根结底在业务模式的组合上。

无论怎样高大上的包装,投行是金融服务中介商,收入或者靠信息不对称,或者靠中介费。

靠信息不对称赚钱的巅峰,是现在拥有全世界的罗斯柴尔德家族,1814年通过拿破仑兵败滑铁卢,在伦敦债券上赚了一大笔。

利用中介费赚钱的巅峰,那不就是那些开张吃三年的例子么,比如2015年的牛市,别说券商的经纪费用了,就连国家GDP都被牛市给推上去了。

但是科技再发展,市场也在集中整合,还走信息不对称、中介费赚钱,绝对是越来越难。大国企IPO的deal不仅越来越少,而且几乎全街的券商都会抢上去,分到的承销费是越来越少,要是靠股票交易佣金呢,那要得看老天爷。

对投行这样的金融中介机构而言,更快的发展,必然是用自己的资本参与市场。

我们用历史来反正,为什么美国会有Glass-Steagall  Act,那是因为大萧条就是因为华尔街滥用商业银行存款,导致了股市泡沫,这证明了早在上世纪二十年代,海外投行就开始用资本给自己加杠杆了。

2008年的次贷危机,就是近些年另一次投行利用资本加杠杆的案例。

尽管两个上面两个例子证明的都是投行重资产对经济的破坏性,但不要忘了,正是资本市场的作用:令美国在1895-1904年,合并了6.9亿美元的资产,成就了如通用电气、杜邦化工这样的大型工业企业;又在上世纪最后30年,孵化出微软、英特尔、谷歌和苹果这样的科技型公司。

对比就能看到,中国的金融市场,特别是投行在金融体系中的地位,仍然不够高!

虽然咱A股估值高,但这投行的杠杆水平跟狗门一比,还是差很远,很远啊。

尽管波士顿咨询公司认为:从2002年至2004年中国券商治理整顿以来,券商几乎没有杠杆,证券行业的风险偏好应该是高于商业银行的风险偏好,但中国证券行业的杠杆率是低于商业银行的杠杆率,从中长期看,这是不正常的。

只不过,咱伟大的证监会最近一直喊的是:降杠杆!

木有办法,不仅我们的投行比世界水平差了不少,监管水平也有待提高的!(编辑:肖顺兰)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