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港股

“港股市场全透视”之三:谁在投资香港证券市场?

智通财经网

关注

编者按:对于大多数内地投资者而言,港股市场仍然是一个相对陌生的市场,一方面,港股市场有着比较高的开户门槛,另一方面内地获取港股资讯的途径也相对较少。下面,智通财经将带领投资者,从各个角度做一次港股市场的全方位透视。

说完了投资对象,再来看看港股市场上的投资主体,除了笔者这样的普通股民,也就是所谓的中小投资者之外,在港股市场上投资的很大一部分份额还是由机构投资者组成的,其中就包括各类公募、私募基金以及保险公司等。

根据香港证监会的相关调查报告,香港证券市场的投资者可以做出如下分类:

其中,交易所参与者即香港中央结算系统结算参与者,可以在系统内直接进行买卖结算和交割的持牌法团,联交所参与者要求持有1号牌,期交所参与者要求持有2号牌,其为本身账户进行的交易。(关于相关牌照,可参考智通财经专题:香港券商牌照大拆解)

经纪人是指这些参与者作为经纪人接受其客户委托所进行的交易,其中个人客户指使用私人账户进行买卖交易的投资者,除此之外的就是机构投资者。

上图是香港证券现货市场交易数量的分布情况,我们可以从中看出,香港证券市场的投资者结构较为均衡,香港本地投资者与外地投资者数量基本相同,机构投资者较个人投资者多,而相比十年前,交易所本身的交易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而在外地投资者中,美国、英国与中国内地就占到了近四分之三,英美两国一直是港股市场的投资大国,而近年来由于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再加上沪港通、深港通的开通,内地资金在港股市场投资的比例也日渐增加,相比十年前增加了近两倍,据港交所报告统计,近十年来,中国内地投资者在港股市场交易数量的年复合增长率达到了35%,超过了其他所有地区。

而从下图的成交金额上看,香港证券现货市场成交金额约有50%来自机构投资者,其中来自香港的机构投资者占到了一半,有30%的成交额来自个人投资者,其中三分之二来自香港,另有20%的成交额来自交易所参与者本身的交易。

而香港衍生品市场投资主体的分类与现货市场基本相同,其中交易所参与者按交易目的可分为做市商以及自营交易商,由于做市商是香港衍生品市场的主要参与者,也是投资者的主要交易对手,所以这部分交易数量也占到了总数的一半以上。

卧虎藏龙的共同基金

由于香港具备高效的监管环境、运作良好的市场基础设施、大量的专业人才以及深厚的国际联系,所以香港在基金管理业务方面具有较大的优势。此外,与内地更为紧密的经济联系进一步为香港的基金管理业务提供的发展机会。

根据香港证监会《2015年基金管理活动调查》的报告,2015年香港的基金管理业务合计资产达到了173930亿港元,虽然由于资产价格下跌导致资产管理业务总值减少,较14年有1.6%的小幅下滑,但相比2011年仍增加了将近一倍。

从上图可以看出,目前海外投资者仍然是香港基金管理业务的主要资金来源,占相关业务的 68.5%,而在香港管理的资产占资产管理业务的比例,在过去三年持续上升,目前为 55.7%。

作为全球主要的股本集资中心之一,在香港管理的资产当中有超过58%投资于股票。而近年来内地公司开始持续积极地在香港市场开拓业务,截至2016年3月31日,内地相关集团在香港成立的持牌法团和注册机构数目同比上升了15.4%。

组成香港基金管理业务的,包括了从事资产管理业务及曾为基金或投资组合提供顾问服务的持牌法团、从事私人银行业务的注册机构以及各类保险公司,其中持牌法团占到了合计资产的70.5%。

目前,香港证券市场上的基金大多都属于共同基金(Mutual Fund),内地投资者一般称之为投资基金,按组织形式的不同,又可以分为契约型(Contract Type)基金和公司型(Company Type),在香港市场上分别被称为单位信托基金以及互惠基金。

单位信托基金及互惠基金两者都属于开放式的资本结构,通过汇集个别意向相同的投资者,把他们的资金组成一个基金,并按预定的目标投资在一篮子的证券上,其股份或单位都可以通过基金经理按照当日单位资产净值(NAV)赎回。

互惠基金本身作为一家股份有限公司,主要发行股票来募集资金,受公司法监管,股份数量有限;至于单位信托基金,则是指基金公司以信托 (trust) 的形式成立,以信托契约的形式发行基金,受信托法监管,可发行的单位数量无限制。

在港股市场上,著名的共同基金包括传奇基金经理彼得·林奇(Peter Lynch)待了十年的富达(Fidelity)、英国施罗德集团旗下的宝源(Schroders)、拥有“新兴市场教父”麦朴思的富兰克林邓普顿(FranklinTempleton)、全球最大的资产管理公司贝莱德(BlackRock)、拥有“债王”格罗斯的骏利(Janus)以及成立了27年,深受港人喜爱的霸菱中国香港基金的拥有者霸菱(Barings)等。

小对冲有大学问

除了共同基金,港股市场上另外一大基金类别就是对冲基金(Hedge Fund)了。

投资者一般把采用对冲交易手段的基金称为对冲基金,金融学上,对冲是一种在减低商业风险的同时仍然能在投资中获利的手法,一般对冲是同时进行两笔行情相关、方向相反、数量相当、盈亏相抵的交易。

或许有些人对上面这个定义会产生这样的疑惑:同时进行两个方向的反向等额交易,那么随着行情涨跌一赚一赔,总盈亏相抵,贴上货币的时间价值和交易费用,岂不是还亏钱了?

事实上,对冲策略的意义在于去掉某种我们不想承担的风险,从而只保留我们想要的风险。举个简单的例子,如果我们对腾讯未来几年强烈看好,但是对香港经济形势没看法,对港股大势也没看法,那就可以通过做多腾讯做空恒指来对冲掉股市的风险。

如果腾讯真的如我们所预计的各方面向好,那么不管恒指怎么走,对腾讯股价产生的影响就被我们“对冲”掉了:假设恒指上涨5%,腾讯上涨10%,我们赚5%,恒指下跌10%,腾讯下跌5%,我们还是赚5%。换句话说,只要我们判断正确,即“腾讯未来会很好”,我们就赚到了。

这就是“对冲”二字背后涵义最简单的一种解释,而在对冲基金领域里,最主要的对冲策略就是股票多空策略,再举个例子,假设我们预测未来几年腾讯一定会比美图好,我们就可以做多腾讯做空美图,这样一来我们同样是对冲掉了大盘波动的风险,最后的收益就相当于腾讯好于美图的那一部分,不管恒指怎么动都跟我们无关了。

当然了这只是个最最简单的例子,真正的市场远没有如此简单,但这也是对冲基金最基本的操作策略,也就是“去除我们不想要的风险”,对冲掉市场突发性的意外并减少不稳定的波动性。

Eurekahedge统计的数据显示,截止至2016年12月,全球对冲基金除去回报增加之外的资产总额为2.23万亿美元,相比2015年稍稍缩水,目前全球对冲基金管理的资产仍主要集中于北美,但其比重已经进一步下降至66.9%,亚太地区的比重则上升至10.7%。

作为亚太区内主要的金融枢纽,香港不断吸引大型的国际基金经理进驻,同时香港现有的基金经理也积极把业务拓展至对冲基金管理,因此香港的对冲基金在过去数年增长显着。

香港证监会的统计报告显示,证监会持牌对冲基金经理在香港管理的对冲基金数目由2012年的676只,增加至2014年9月30日的778只,对冲基金管理资产总值也超越了2008年的峰值达到了1209亿美元,升幅为38.8%。

香港证券市场的对冲基金经理主要还是分布于亚太地区,其比例占到市场管理资产总值的 63.9%,其中香港和中国内地占到31.7%。

目前全球最大的对冲基金当数桥水(Bridgewater),桥水的历史超过40年,可谓对冲基金中的常青树,甚至在2008金融危机中也获得了正收益,在2009年雷曼兄弟倒台之后也仍然表现良好。

除此之外,还有文艺复兴科技(Renaissance Technologies)、索罗斯量子基金(Soros Fund Management)、千禧管理(Millennium Management)、埃利奥特(Elliott Management)等,都是全球顶尖的对冲基金,作为全球唯一一个可以同时交易A股和世界其他地区股票的市场,香港也成为了这些对冲基金布局的重要选择。

其他基金与保险

除了以上两大主要基金种类,港股市场上还有其他各类资金的参与,如私募股权基金、主权财富基金、保险公司以及各类社会保障基金等等。

所谓私募股权基金(Private Equity Fund,简称“PE”),一般是指从事非上市公司股权投资的基金,由于其不能在股票市场自由交易,因此投资回报的周期较长,近年来频频出现在媒体公众视野中的天使投资就属于私募股权投资。

在全球范围内,最著名的私募基金当数黑石(Blackstone),黑石是全世界最大的独立另类资产管理机构之一,也是美国规模最大的上市投资管理公司,截至今年3月底,黑石管理资产规模达到了3682亿美元,

而作为亚洲第二大的私募基金中心,香港所管理的基金总额约占整个地区的19%,仅次于中国内地。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底,共有400个以香港为基地的私募基金,总额约为1100亿美元,较上年增长12%。

大中华区(包括中国内地、台湾及香港)日益成为创业资本投资的焦点,其中内地已成为亚洲最大的私募基金中心。香港的私募基金业者十分擅长在亚洲特别是在内地进行投资,与内地相关的投资项目也是香港创业资本集资活动的重点,未来香港也将继续成为私募基金投资套现的理想平台。

主权财富基金(Sovereign Wealth Funds,SWFs)则是指由一些主权国家或地区政府所拥有和主导、用于长期投资的金融资产或基金,一般由专门的政府投资机构管理,其来源多为自然资源出口或外汇储备的盈余,由于国际贸易的持续扩张,主权财富基金的管理成为一个日趋重要的议题。

来自西班牙IE商学院23日公布的2016年全球主权基金研究报告称,全世界共有94个主权财富基金处于运营状态,截至2016年底其累计资产已达到7.2万亿美元。

如果以单支主权基金规模大小为计,挪威政府养老基金(全球)8608.7亿美元的管理资产总额位居2016年全球主权基金排行榜榜首。来自中国的中投公司以8137.6亿美元的管理资产位居第二,阿联酋的阿布扎比投资局以7730亿美元位居第三,沙特阿拉伯央行(SAMA)海外资产以6683.7亿美元位居第四。

报告认为,如果将中国外管局、香港金管局和全国社保基金所管理的海外资产也看做主权财富基金的话,那么排名资产排名前十的主权财富基金中,中国将占有四席。

至于保险,香港作为全球最开放的保险中心之一,其保险业扩容的步伐一直稳步向前,大批海外保险公司赴港设立机构,保险公司在香港证券市场总投资规模也在不断增加。

近年来,由于中国内地保险资金受到了A股举牌模式的制约,而港股中低估值的蓝筹股对其吸引力较大,在投资渠道变窄的情况下,内地险资收紧了一部分A股投资并开始大举南下,这也为港股市场带来了一波上行动力。

目前,内地资金中有至少2500亿险资增量资金将投资港股,据港交所权益披露来看,近一年在港股市场布局的险资公司包括前海人寿、中国再保险集团、安邦人寿、平安保险集团等10多家。

分析人士指出,一方面,港股估值在全球相对较低,且在经济基本面的改善下逐渐回暖,另一方面部分港股具有较高股息率,而且港股市场拥有A股市场所没有的腾讯等高成长内地新兴龙头企业,可以形成互补,随着多元化的全球资产配置逐渐成为主流,且港币挂钩美元,而美元长期处于相对走强趋势,也是内地险资逐步投资港股的重要原因之一。

港股市场的基石:万千散户

最后但也是最重要的,当然是我们千千万万的散户,作为香港证券市场的重要参与者,中小投资者是投资者主体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香港证券市场的发展和演变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根据港交所最新一次统计的数据显示,2014年香港约有225万成年人为证券投资者,占香港成年人口的比例超过了三分之一,证券持有人比率则为34.5%,按照香港人口计算证券投资人人数达到了225万人。

调查显示,香港所有证券投资者所持证券价值中位数为20万港元,所持有的上市公司股份数目中位数为4只,股份价值中位数则为15万港元,并给出了一个典型港股市场个人证券投资者的形象:47岁,受过大专或以上教育,个人每月收入约22500元、家庭每月收入约45000元。

在所有证券投资者中,将近95%都属于股权投资者,有30.5%投资ETF基金,较2011年的20.9%大幅增加;还有9.1%投资权证以及4.5%投资牛熊证,仅有1.6%(10万人)是衍生产品投资者。

随着网络科技的飞速发展,港股市场上的个人投资者通过网上媒体进行证券交易的比例持续攀升,不过银行依然是最主要的证券交易渠道,数据显示,港股市场上只通过银行进行交易的中小投资者约占71%(较2011年的74%低)。

总体来说,港股市场中小投资者对结构性投资产品的参与程度仍然较低,其中最主要的原因还是我们散户对于港股市场上的各类产品了解不足,智通财经也希望通过这一系列的专题文章,让投资者们对港股市场有更深入的理解与认识,并结合自身投资组合的配置状况进行更加审慎的选择与合理的分配。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