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股神曹仁超的利诱教育法 用现金奖励子女

新浪港股

香港著名资深投资分析家、有“平民股神”之称的《信报》首席顾问曹仁超(原名曹志明)于2016年2月21日逝世,享年68岁。编者曾与人称曹Sir的曹仁超一起共事,曹Sir为人谦和,孜孜不倦,博学勤奋,还经常传授育儿经,多有受教。特发此文纪念曹Sir,希望其一路走好。
1,现金奖励子女
有人说现今香港社会,有一种伪善。明明是个资本主义社会,坊间普遍认同,以财富衡量一个人的价值天经地义。但另一边,我们又会向孩子灌输另一种道理:求学不是求分数,做人不应太市侩。白手兴家,身家过亿的曹仁超,没有这种虚伪。他自己教女,以‘现金奖励’,女儿读小学时,成绩好会奖励两蚊,大学拿荣誉学位奖一万。
有人批评这种育儿方法“太功利”,他懒理,更觉得,女儿会考成绩彪炳,证明‘利诱教育法’有效。然而,以为曹Sir‘什么都讲钱’也是误会。
曹Sir 不爱消费,戴的腕表是40 年前旧款劳力士,吃大家乐快餐,西装在一场大病后已不合身,仍然照穿:‘大部分人羡慕我的财富,但不知道我mentality(思维)。’
他强调,不应为赚钱而赚钱,父母应让子女发展一门‘发烧’的兴趣,从而获得财富。‘一世要对着一个不喜欢的行业,是落地狱之门。’
曹Sir 的观点,异于主流,有时会叫听者讶异。
例如,他认为,子女无须对父母言听计从,你以为他信奉西方个人主义,但他又会说,女人还是全职照顾孩子好,观点又似乎封建。你未必会同意他,但曹Sir总有其解释,他的自信、见识和思辩能力,在人云亦云的香港,不常见。
68 岁的曹仁超(原名曹志明),30 多年来在《信报》参与撰写《投资者日记》专栏,粉丝无数。以前身形圆滚滚,2013年一场胃癌动了手术,专栏也停下来,只继续做该报顾问。他掉了数十磅,从高峰期的220 磅,到现在剩下160 磅。
采访当日,跟旧照片对比,双额削了,眼神有点疲累,过大的西装外套显得身形瘦削。对于患病,他一贯‘没有怕’:‘有什么的呀,做手术搞定它,止蚀嘛。’用投资妙喻人生,也是曹Sir 商标之一。
握过手,记者未及坐下,曹Sir 已急急发表言论:‘我觉得什么赢在起跑线,害死人……’记者连忙拿出录音笔,他已连珠炮发,中气十足,还爱中英文夹杂:‘让小朋友学那么多兴趣班,就好似一把把刀但没有一把锋利,jack of all trades , master of none !’
曹Sir 觉得‘赢在起跑线’的想法,会窒碍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学那么多东西,没有了纯真,没有机会用脑,令他们变成复印机和录音机。小孩子应该“大器晚成”呀!’
曹Sir 自己小时读书不甚了了,他认为,放手让子女自由发展,诱发其天分和学习动机,孩子自然会闯出一条路来。
曹Sir 与太太恩爱人所尽知,他百忙中又不忘观察女儿性情喜好,给予引导。自言有福必须与人同享。

2,千金难买少年穷
曹Sir 40 年代末在上海出生,家里本殷实,但跟父母逃难来港后,生活艰难,没读幼儿园,小学经常考倒数几名。到初中父亲过身,曹母直言:‘若要交学费就不要读书。’曹Sir 怕就此失去读书机会,故发奋考获奖学金。
小小的曹Sir开始明白,钱,是吸引人上进的原动力。他觉得现今孩子生活太富裕,‘千金难买少年穷’。穷,才会迫出向上动力。
曹Sir 英语朗朗上口,发音未必非常标准,但他的自信,叫人难忘。可是,曹Sir 从没留学,只在英文中学毕业。原来,60 年代,‘英文歌容易追女孩’, 于是Beatles、Cliff Richard 成为他的老师:‘不一定要送子女去外国,你认真去学,好像我中五水平都可以。’
09 年,曹Sir 普通话水平被网民嘲笑‘比古天乐更差’,曹Sir 发奋,请普通话老师补习了9 个月。
曹Sir 最为人津津乐道的,就是由一个身无分文的小子,变成今天的亿万富豪。1968 年他涉足金融业,当时股票是新兴行业,曹仁超说:‘当时有两个选择,去银行做实习生,还是去股票行。全世界也认为做银行工很拉风;相反,所有人也不知道股票是甚么,亲友形容是“偏门”。’但他逆流而上,选了股票行业。
数十年来,曹Sir 都被误会了。坊间大部分关于他的报道,都把他视为‘股票财神’。然而曹Sir 却多次强调,他的‘兴趣’是‘投资过程’,而不是‘赚钱’。曹Sir 说自己好胜,享受‘强过人’的感觉:‘哗,我看市场比某富商更准啊!赢了就开心,最主要证明我是叻仔(厉害人)嘛!’
曹Sir 有个理论,当财富到了一百万,你觉得自己富有,但再到千万甚至过亿,你又会觉得自己‘穷’,因为你想买的,不只是消费品,而是地产项目,甚至上市公司。
曹Sir 对‘叻仔’有一种情意结,原因是曹妈妈。03年曹母过身之前,曹Sir 每次赚到钱,会把十分之一给母亲,母亲就会用宁波话赞他:‘梳猪du,顶刮刮’,‘梳猪du’是宁波话‘小鬼头’的发音,是上海人对孩子的昵称。
在曹Sir 心中,母亲是他人生最重要的人。60 年代末,曹Sir 曾被‘贪污探长’邀请一起开公司,送车又送楼,曹Sir 喜孜孜收下,回家向母亲报告,却被狠狠责备,更替他出面谈判,他才明白,不义之财不可贪。‘我母亲虽然是农妇,却有“是其是,非其非”的传统智慧。’

曹仁超一家
3,不要顺从父母
虽然曹Sir 对母亲敬爱,却不盲从。他认为,父母的意见,孩子要听,但不要死跟:‘子女不是为父母而生,而是独立的个体,所以,父母要尊敬,但不是用来孝顺。父母的意见,做子女一定听,但decision is made by me。’好像母亲强烈反对他加入股票行业,他坚持己见,才成就今日的曹仁超。
曹仁超强调,兴趣比赚钱重要得多,他反对爸妈们强迫子女加入‘出路好的行业’。他的理论是,当你对这行业有兴趣,自然会废寝忘餐地投入,就像他70 年代离开股票行,全职加入《信报》写专栏,薪金虽比不上股票行,但他却喜欢这份工作:‘啊! I’m so happy there !不让我做,我会发火的!’他相信,找到自己志趣,就会全情投入,金钱回报自然会来。
记者问:‘有没有兴趣是没有市场价值的?’曹Sir反驳:即使冷门兴趣如‘耕种’,他也见过种出成绩来。
他说,有人于内地江西投资稻米业,用过百万年薪聘请日本种米专家,而稻米产品能登陆内地日本餐厅。意思是,即使种田也要种到世界冠军,就可转化成财富。
曹仁超认为,若年轻人喜欢种田,不应只在新界种两亩瘦田,又或者做诗人,这些做法在他眼中是‘太理想化’:‘至少要养活自己啦!’

4,非常老爸的鼓励
曹Sir 以自身为例子。他有两位千金,两人在香港会考都拿了多个A。大女一度考入香港大学医学系,这位老爸却想起女儿平日爱画画,性格不似爱行医,于是追问女儿选择从医是否只贪图医生‘够牛’?
讨论之后,女儿转到建筑系,现于上海做建筑师。
‘你要观察子女的兴趣同天分,诱导她们。但又不要让她们知道受你影响,让她们以为是她们自己作出的决定。’
曹Sir 小女儿自小爱玩石头,选了地质学,现于政府负责管理斜坡工作。
‘我好鼓励用金钱“引诱”小孩,有人批评我,读书不是求分数,我说这是傻话!不求分数求什么?’
他从小便跟女儿谈好,成绩好便会有奖金。小学考试100 分可以获得2元,大学毕业获取荣誉学位奖10000 元。这种手法,有人觉得太功利,但这位非常老爸深信金钱可以引起学习动机。
曹Sir 说,有一次女儿希望买一个过千元的电动机械人,于是努力读书拿他的奖金,最后买到玩具,玩了一星期就丢到一旁:‘她小学一年级,兴趣只是玩玩具,她会想,如何获得玩具?存钱是方法,来赚老爸的钱啦。但其实慢慢她会明白,获得玩具未必开心,追求的过程才最开心。’他劝女儿把玩具捐出。至于女儿这样做是否浪费?他反而不太介怀。

曹仁超与林行止曾是《信报》的销量保证
5,欣赏太太的牺牲
曹Sir 谈育儿心得头头是道。但吊诡的是,他没有用很多时间陪伴女儿。数十年来在《信报》,朝十晚十办公。每周只能在星期日早上,全家一起上教会和品茗。曹Sir 把亲子重任,全权交给贤内助。
曹太多年来任全职主妇,曹仁超认为,母亲陪伴子女成长,非常重要,这职责不能委托外佣:‘妈妈凑出来的仔,强过菲佣凑出来的仔。孩子在学校被人欺负,有心事,会跟母亲说,不会跟外佣说。’
曹Sir 承认,这看法被人批评为‘古板’,但他深信不疑:‘我认为女性肯为子女和家庭牺牲自己的事业,好伟大……我承认的确亏欠了太太,她对家庭的贡献大过我,除了赚钱,我什么也不懂得。’
曹氏夫妇恩爱。曹太每晚会等丈夫下班才吃饭,曹Sir 下班时会打电话回家,曹太才开始蒸鱼,待15 分钟后,曹Sir 抵达家门,热辣辣海上鲜便在餐桌等候他。曹Sir 奉劝各位男士,作为丈夫,必须感激太太为家庭牺牲,不应该搞婚外情。
然而不少家庭,因经济压力必须双职。曹Sir 觉得,女性即使要上班,也应该以‘轻巧工作为主’,或找老人家协助照顾孙儿。记者投诉曹Sir 对女性不公平,曹Sir 澄清,他也接受‘家庭主夫’,赚钱交由太太做,问题是社会风气未接受而已。
再问曹Sir,与女儿相处时间这么少,会否被女儿投诉‘爸爸不够关心’?曹Sir 觉得,自己作为父亲努力上班,对妻子忠诚,已是‘身教’。

曹仁超和喜剧大师詹瑞文曾合演脱口秀
6,我只是‘赎罪’
曹Sir 努力工作挣钱,近年财富累积至过亿,但母亲去世后没人赞他‘叻’(厉害),他亦曾感到迷茫,一度反问自己:
‘赚那么多钱做什么,我的答案是,我也不知道。’10 年前他找到新赚钱目标,把十分一金钱捐作慈善,支持内地一个‘农家女助学计划’,训练农村女孩学习技能,部分毕业生已在酒店找到工作。
挣回来的钱,曹仁超看得开。对于在股票市场损手的人,曹Sir 不留情地嘲讽为‘死蠢’,但本身是基督徒的曹Sir 形容,即使像他这种在投资市场赢了的人,也是一种‘不劳而获的社会破坏者’。
故此他会把收入十分一捐作慈善,并形容这做法是‘赎罪’。曹仁超不接受‘慈善家’这种伟大称号,更自称这个做法,不过是一种‘赎罪’行为。‘我觉得自己是罪人,为什么去帮已经有钱的人再赚钱?’
一场大病,曹Sir 的人生观有否改变?他坦言,60 岁之前,他对家庭有责任,60 岁之后,已准备随时离开。若他真的离开了,希望在世上留下什么?豁达的他说,富可敌国的人在50 年后,也没有人会记得,不应介怀留名。‘如果你赚得比别人多,是一种祝福,有责任为社会做一点事。发财不积善,一毛不拔,上天迟早会收回来!’
责任编辑:王琳琳 SF181
举报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