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港股

中信证券:预计托管资金口径下外资仍有200-400亿港元的回流空间

智通财经网

关注

中信证券发布研报称,4月中旬至5月中旬间,国内政策聚力,外围扰动缓解等因素带动外资持续流入港股市场。但在此期间,流入的外资以短线资金为主,主动管理的长线资金虽然表现出流出幅度收窄趋势,但并未出现明显的大幅增配。

另外,在此期间美国、日本、中国台湾、印度等市场均迎来了资金的显著流入,该行判断这是本轮外围扰动缓解带来了全球资金边际宽松的体现。与历史上外资流入时期偏好配置成长股不同的是,本轮外资显著流入顺周期、大金融及互联网板块。往后看,假设三季度经济基本面改善趋势得到确立,则该行估算托管资金口径下外资仍有200-400亿港元的回流空间。

中信证券主要观点如下:

全球资金流向分析:美日印获增配。

我们通过EPFR数据追踪全球资金流向情况。截至4月30日,EPFR统计的全球基金总规模约3.66万亿美元,其中全球(除美国)基金、全球基金、新兴市场基金、欧洲基金规模最高,占比分别约43.2%/ 29.2%/ 13.3%/ 6.0%;主动管理基金总规模约1.14万亿美元,占整体比重约31%。对于海外市场而言(尤其是欧美发达市场),被动投资已经成为市场的主流方式,我们认为全部资金的流向情况或更加能够代表市场的流动性变化。从全球主要市场资金流向来看,年初以来,美国、日本、中国台湾、印度等市场均迎来了资金的显著增配,分别流入约1252/162/124/121亿美元。而如英国、泰国、越南、印尼等市场外资则呈流出趋势。值得注意的是,其中印度市场无论主动或被动资金均呈现大幅增配趋势;而日本市场在5月以来则转遭外资减持。

外资如何配置中国?

从EPFR看外资流向:主动外资行为更有效。截至4月30日,EPFR统计的全球基金(外资)持有中国资产的总规模约2443亿美元,是较为具有代表性的统计方式之一。分区域看,大中华地区基金、亚洲(除日本)基金、新兴市场基金、亚太基金持有中国资产占比较高,分别为61.7%/31.1%/22.3%/20.5%。其中,主动管理的外资基金持有中国资产规模约782亿美元,占全部外资基金持有中国资产比例仅32%,远低于中国资产中实际主动管理资金的持仓比例。因此,我们认为主动外资配置情况更加能够代表外资实际的情绪变化。

大中华区域基金获流入,长线资金流出中国趋势收窄。EPFR统计的主动基金以长仓基金为主,更能代表长线资金情绪。2021年以来,主动外资配置中国资产比例趋势性下滑,至今年三月累计下滑7.8个百分点至6.2%,是有史以来的最低水平。但我们观察到,4月中国资产的持仓比例再度回升0.7个百分点至6.9%,主动外资开始转向增配中国市场。从外资流入区域资产角度看,4月中旬以来,主动外资流出中国市场资金明显收敛,从周度流出7.8亿美元收窄至仅流出1亿美元。结合全球资金流向来看,我们判断4到5月间全球资金并非出现所谓“东升西落”现象,即流出估值较高市场的同时流入中国资产,而是外围扰动缓解带来的全球资金边际宽松。而5月下旬以来,外资再度流出中国市场。

从港股托管资金测算看外资流向:港股托管资金代表市场上的全部资金情况,我们测算,4月22日至5月20日间,港股通/外资中介/内资中介分别净流入332/267/-584亿港元,外资转向流入港股市场。同时,外资持有港股市值的比例也抬升0.6个百分点至73.6%;5月20日以来,政策预期回落背景下外资也再度流出1040亿港元;持仓比例回落1个百分点至72.6%,再次触及历史最低水平。细分行业来看,4月中旬到5月中旬期间外资大幅流入港股顺周期板块,包括地产产业链(家电家居等)、大金融(保险、多元金融)及互联网等。5月中旬以来,尽管外资呈整体流出趋势,但仍表现出持续增持互联网板块趋势(互联网服务、互联网医疗);另外,也持续增持大金融板块,包括地产物管、家居、多元金融等。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