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港股

中信建投证券:涨价潮来袭,通胀交易到了么?

市场资讯

关注

中信建投证券发布研报称,近期资本市场尚不能迎来一轮典型 “通胀交易”,股、债、大宗仍围绕边际定价展开博弈。股市方面,长期增长不确定性犹存,可重点在国内低通胀延展和海外供给约束方向,寻找定价机会。债市方面,国内低通胀的底层逻辑未被破坏,年内债券资产表现仍相对占优,节奏方面仍需关注债券供给对银行间流动性环境的扰动。商品方面,全球新一轮信用扩张周期尚未拉开序幕,后续商品表现将延续分化。汇率方面,年内人民币汇率走势或呈现先弱后强。

中信建投证券主要观点如下:

近期铜、银、小金属价格接连新高,航运指数狂涨,加之开年至今A股周期板块表现不错,近期港股更是迎来阶段性大反弹,市场似乎有预热“通胀交易”的倾向,“通胀交易”是否已经拉开序幕?

事关通胀交易,年初至今股、债、大宗,资产信号并不一致。

归总不同领域涨价,我们发现涨价主要集中在权益顺周期板块以及,海外定价的大宗领域。

相反,真正表达国内需求扩张的核心通胀、黑色大宗相对孱弱,同样我们在权益消费板块、建筑业链条也未能找到涨价印证。

更为重要的是,中美国债利率均表达出需求走软方向。

紊乱的资产信号,提示一个十分有悖于以往常规经验的现象,市场正在偏低的通胀水平中博弈局部“通胀交易”。这是否正在度量全球经济从复苏走向过热,即全球经济需求是否已经迎来周期拐点?

穿透微观机制,涨价交易的国内线索,底层的宏观驱动是国内低通胀预期的延展。

第一条延展,低通胀背景下红利策略占优。

第二条延展,地方缩杠杆撬动公用事业涨价预期。

第三条延展,社融偏低激发内需政策博弈。

涨价交易的海外线索,本质是需求平稳情况下的供给叙事。

目前海外新一轮信用扩张周期尚未开启,现阶段二次通胀预期的底层交易逻辑,本质上是需求平稳情况下供给约束推动涨价。

在经济缺乏持续增长,市场缺乏明确交易主线的情况下,市场选择博弈边际定价。这也是为何短期内需求仍稳定、未来需求暂时不可证伪,同时供给存在约束叙事的相关资产,年初以来价格大涨。例如铜,例如小金属,例如船舶,例如航运。

比较清晰的结论是,资产结构性涨价背后的真实经济格局是,全球经济需求仍处在一个“类衰退”阶段。市场正在等待一轮全球复苏,但目前尚未开启。

国内低通胀现实和预期,海外通胀下行偏慢及二次通胀预期,叠加地缘政治博弈以及部分供给约束,最终资本市场在全球“类衰退”阶段,反而演绎了一轮反直觉的伪“通胀交易”。更恰当表述,当前市场经历了一轮非典型涨价交易。

本轮资产价格和经济周期的反常背离,本质是因为全球和国内所处的经济周期(价格周期),背后的驱动因素出现了变化,超出历史以往认知规律。

第一,中国地产当下正经历,投资品向消费品的时代转变,资产负债表压制核心CPI的逻辑不同于以往。

第二,美国财政持续超预期扩张,尤其是向居民部门进行天量的转移支付,强化了本轮居民消费支出韧性。

未来通胀交易能否开启,何时开启?

我们认为关键还是看国内外两条线索,海外盯住全球信用周期扩张何时启动,国内盯中国债务周期能否迎来触底回升。现阶段,上述两条宏观交易长期主线的边际变化有限,意味着通胀交易开启仍需时间等待。

首先,二季度美联储货币宽松的概率偏低,偏紧的美元流动性或压平全球制造业周期,短周期的全球制造业景气度或面临下修。

其次,在国内定价锚——地产行业资产负债表再平衡之前,国内的宏观环境同样不具备转向通胀交易的必要条件。未来需要密切关注的是此次地产收储过程中,政府如何解决保交楼以及行业供给重塑。

近期资本市场尚不能迎来一轮典型 “通胀交易”,股、债、大宗仍围绕边际定价展开博弈。

股市方面,长期增长不确定性犹存,可重点在国内低通胀延展和海外供给约束方向,寻找定价机会。

一是,高分红板块。国内低通胀预期仍持续,那么稳定现金分红依然是重要的投资主线。

二是,博弈国内需求政策。4月以来经济基本面与政策的鲜明反差是权益市场波动的主要线索。相似逻辑下,二季度基本面数据对市场情绪的扰动或将延续回落,内需交易阶段性回归政策博弈。

三是,地方财力优化方向。基于土地出让金系统性下滑,立足于地方政府财力优化,公用事业涨价,旅游经济圈建设的逻辑或依旧顺畅。

四是,博弈海外供给约束。出口和出海相关的存在供给侧约束的板块,短期具备更强的安全边际,阶段性维持相对收益。

债市方面,国内低通胀的底层逻辑未被破坏,年内债券资产表现仍相对占优,节奏方面仍需关注债券供给对银行间流动性环境的扰动。

商品方面,全球新一轮信用扩张周期尚未拉开序幕,后续商品表现将延续分化。

黄金高平台顺风期,基于本轮降息窗口期,黄金的宏大叙事在一段时间内不会打破,美联储实质性宽松之前,黄金表现或仍相对占优。

铜:贵金属的安全边际或将高于有色金属,这也意味着,铜金比或面临系统性下修。铜价表现的确定性仍需等待需求复苏的验证,供需缺口的叙事会否证伪的关键仍在于需求端的配合。

原油周期视角下原油需求尚未进入顺风期,油价持续冲高的动能存疑。

汇率方面,年内人民币汇率走势或呈现先弱后强。

一是,美联储降息前以及降息初期,美元指数或先强后弱。

二是,国内基本面核心主线仍在地产,地产行业供给有效出清前,人民币短期仍掣肘于国内“弱现实”。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