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港股

伦敦金属交易所的电子化交易之路

新浪港股

关注

恍惚是天意,如作弄眼前;

沧桑亦可笑,谈世事百迁。

一、伦敦金属交易所(LME)的历史回顾

人们何曾想过,19世纪中期的英国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锡和铜的生产国。起源于18世纪60年代的第一次工业革命,让英国迅速崛起,成为最先进的生产力代表。伴随工业需求的不断增长,英国迫切地需要从海外进口大量工业原料,而以当时的航海技术,从智利和远东起运的铜和锡矿石,需耗费三个月的船期才能抵达英国港口。

长此以往,一个集中计价交换的中央市场的雏形便自然而生,这就是伦敦金属交易(LME)所。它正式建于1877年,其前身可以追溯到1571年的伦敦皇家交易所。

虽然后来人类的航海能力大幅提升,但最初的三个月船期依然被保留下来,成为最富有LME传统和基因的具备每日交割特质的三个月金属期货合约(Daily Prompt, 3 Month Contract)的由来。

从最早期的铜,到后来的铅锌,直至今天的铝、铝合金、北美特别铝合金、钴、钼、镍、钢坯和锡等。LME由本世纪初起,逐渐成为全球无可争议的工业金属定价中心

二、伦敦金属交易所(LME)的交易模式

今天的LME, 有公开喊价,电话交易和电子交易三种交易方式,几乎覆盖每天24个小时的交易时段,仿佛印证了华尔街的名句“金钱永不休眠”(Money never sleeps)。

公开喊价(Open Outcry ) :一个最古老的交易方式,在电子化交易大行其道的今天,LME成为欧洲大陆上最后一家保留该交易方式的机构,让流传百年的价格发现方式,依然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眺望交易大厅,那看似混乱嘈杂,实则紧张运转,牵一发而触动全球每个金属交易员神经的场面,煞是让人心潮澎湃,激动不已。 

电话交易:无时无刻不连线LME会员间的交易台,在红绿信号灯的闪烁间,跳动的金属价格见证着买卖双方最新一次交易的达成。

然而,LME的电子化交易之路却不那么一帆风顺,甚至可以说是充满荆棘与波折。

三、伦敦金属交易所(LME)的电子化交易的诞生和发展

LME电子化交易的第一步,是在经历两次关乎生死存亡的挑战下,凤凰磐涅,破茧而出的。

2000年,英国能源和商品交易商Spectron,向LME发起了第一次挑战。该年3月,Spectron突然宣布,准备推出在线交易平台,来替代LME会员间现行的电话交易机制。它强调“电话交易机制,对交易者的匿名性和所持有自营交易头寸数量等商业机密缺乏保护,也存在交易者无法获得最公开透明价格的可能性。”Spectron还同时宣布“该在线交易系统已经完成技术测试,准备在未来2个月的时间内上线”

同年9月,在互联网泡沫接近顶峰期的千禧之年,由商品巨头MG(西德金属),International Capital Group和Safeguard International Fund, 共同组建的电子商务平台Emetra,宣布在2000年底或2001年初上线金属现货交易平台。

这是LME在网络时代开启时,所面临的最大挑战,但也正是这样的挑战,让LME凭借延续百年的生存法则和时任管理层的智慧做出明智抉择,决定拥抱科技所带来的变革,推出了自己的电子交易平台-LME Select。

随着在LME Select上的交易量的与日俱增,Spectron和Emetra的交易平台最终是昙花一现,犹如匆匆过客。它们虽饱受非议,却促使LME这家老店迈出跨入新时代的最重要一步,也成为其近代发展中最浓墨重彩的一笔。

LME电子化交易的第二步,似乎更充满戏剧性,情节更跌宕起伏。

2008年的金融海啸,肆虐并重创了全球每个国家。在后金融危机时代,虽然商品价格因为各国的财政和货币政策刺激,以及中国和新兴国家需求等因素,实现了V型的价格反弹,部分商品价格甚至创出世纪新高,超越了金融危机爆发前的高度。但危机的伤痛和更加严厉的监管,却迫使曾雄霸全球商品市场的西方银行萌生退意,紧跟其后的2014年青岛港事件,更进一步加剧了它们的收缩,继退出商品现货市场后,撤出商品融资市场。大宗商品正式进入了慢慢熊市。

这一系列巨变,却给予了香港交易所(HKEX)和各家中资金融机构一个千载难逢的契机,让它们加快国际化的步伐,登上历史舞台。通过激烈的竞标过程,香港交易所在各竞标者中脱颖而出,以13.9亿英镑的价格将LME囊获其中。各家中资机构也陆续成为海外交易所的会员,布局环球商品业务。

然而商品10年牛市中的过剩产能,翘首无望的欧洲经济复苏,再加上中国在阵痛的经济转型中所实行的“供给侧改革“,都压得商品市场喘不过气来。

一时间,交易所之间的竞争变得更加激烈,LME会员对收费的抱怨,甚至是另起炉灶再次挑战LME的传言也不绝于耳。

如何破局,既能在困难时化险为夷,又能在市场复苏时拔得头筹,成为摆在HKEX和LME面前的一道难题。

“兵者,诡道也!”。

调低手续费,大打价格战――只能算下策;

巩固现有并继续开拓类似客户群体――可谓中策;

保持现有的同时,另辟蹊径,想法吸引到新类别的客户群体――堪称上策。

感谢这个大数据时代,科技使得我们今天能收集到所有想要的数据,并完成对它的复杂统计分析。帮助我们检讨自己,也能更加看清竞争对手。

同主要的竞争者相比较,如:上海期货交易所(SHFE)和芝加哥交易所(COMEX),LME的客户更集中于金属产业链条中的现货群体――虽然这是LME经过一个多世纪风雨后凝聚力的体现,而SHFE和COMEX却活跃着大量的个人交易者,中小型自营交易机构和占据欧美对冲基金收益排行榜前十位一半以上席位的量化高频交易基金,也正是这个活跃的群体,因缺乏现货背景,无法在LME3月合约交易和调期交易中(Carry Trades)中获得透明的价格并有效地控制交易成本,只能对LME无奈地望而却步,借道他处。

于是,LME迈出了电子化交易的第二步:LME第三个周三合约(3rd Wed Contract),即:LME月度合约,就此诞生了,

首先,月度合约并非独立于传统的三个月合约(3M),它更像是生于斯,长于斯,与3M合约一脉相承,为交易者提供了更加透明的价格,也因其在时间跨度上精确的分割和定位,从设计理念上,巧妙地回避了伴随3M合约交易的调期交易,让交易价格一目了然,更便于:开仓、平仓和移仓。

其次,该月度合约将更好地与中国和美国市场的同类金属合约匹配,最大限度地降低时间跨度和在某时间段的流动性的错配。同时,还为各类电子交易的参与者提供了同时联通并跨越三个市场的套利交易机会。

最后,LME还为此强势推出了一系列的电子交易奖励计划,其中包括:电子盘交易计划(Electronic Trading Program - ETP);新(自营)客户激励计划(New Market Participant - NMP);流量提供者计划(Liquidity Provider - LP)和做市商计划(Market Maker – MM)。

以上各种,都表明了LME对”新市场”深耕细作的决心和对“新客户”的耐心培育。

一石激起千层浪,看似用心良苦的一着棋,却遭到LME各家老牌会员和现货群体中部分客户的质疑。LME是否要走上“美式”交易所的道路,慢慢摒弃3M合约交易,与现货群里渐行渐远,放弃自己的传统和核心价值?非也!因为不管从商业角度和逻辑上来讲,如此假设,都显得颇费周折,更像是自废武功,十分得不偿失。

如果能有一种办法,让金属现货同金融群体“双轨并存”,各自壮大的同时,又以一个唯一的价格去对话,以这个价格去相互影响,这种相互竞争发展又依赖共存的交易生态圈,似乎让我们在金属市场中有机会去实现如英国人托马斯.莫尔笔下“乌托邦”般的理想状态:一个深度结合实体与虚拟经济,集结现货与金融参与者,提供最有效报价和最佳流动性的全球工业金属交易市场。

这一“双轨并存”,又何尝不是东西方文化中一种共通智慧,一种对在现代科技社会更加多元化要求的回应呢?

坚守传统,顺应发展,香港交所旗下的伦敦金属交易所必将开启波澜壮阔的新篇章。

责任编辑:马天元 SF180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