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期货

能源安全,高悬的达摩克里斯之剑——“双循环”之下的能源安全思考

卓创资讯

关注

【导语】近期,随着国家提出“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双循环”格局被社会各界广泛关注。而其中,能源安全问题也被广泛关注。在当前国际局势下,能否通过有效手段保证国家能源安全,成为了高悬在我们头顶上的卡摩克利斯之剑。

一、什么是能源安全?

“能源安全”一词,初次在20世纪60年代左右被提到。随着两次世界大战的结束,世界各国进入了恢复和发展的时代,能源在国家发展和建设中的地位不断提高,并受到了广泛的讨论和关注。1964年,英国经济学家E.P.舒尔茨提出:“能源是无可替代的。现代生活完全是架构于能源之上。”

1973年,第四次中东战争引发的第一次石油危机,世界范围内石油供应急剧短缺,油价短时间内上涨近三倍。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受到了严重冲击,美国和日本的工业生产总值分别下降14%和20%,其他工业化国家的经济发展也有不同程度的放缓。

经此一役,1974年国际能源署(IEA)成立,旨在协调各成员国(OECD国家)能源政策,促进石油生产国和消费国的沟通对话。IEA的成立,也是第一次将以稳定原油供应为核心的“能源安全”作为国际议题提出,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关注。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以及各国经济水平的提高,世界对能源的需求也在逐步增加。1978-1980年的第二次石油危机也让全世界认识到能源安全问题不仅包含原油的供应,还囊括了包括环境保护、替代能源发展等许多问题。由此,“能源安全”不但被愈来愈重视,其内涵也越来越丰富。

总体来说,能源安全的提出是由于两次石油危机给各国敲响了警钟,但其内涵远不止于此。

能源安全是一个国际性的问题,所有国家都有发展自身能源资源和产业经济的权利,但任何国家都无法脱离国际而独自确保能源安全。国际能源供应和能源地缘政治是各国面临的能源安全问题,也是促进国家与国家之间交流合作,树立互利合作、多元化发展和普惠共赢的契机。

能源安全问题讨论发展至今,不仅是以合理的价格、稳定的渠道保证各国能源供应,还包含了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的能源格局构建目标,包含了替代能源,尤其是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和发展目标;不仅要确保当前经济发展中能源的供应问题,还考虑到未来后代持续发展的能源使用问题和环境承受问题。

二、能源安全的判断标准

我国资源储备方面呈现“富煤、贫油、少气”的格局,决定了衡量我国能源安全主要有两个标准:油气的供应和能源消费结构。

首先,油气供应方面,近年来我国石油和天然气的消费逐渐增高,国内产量的增加难以满足快速增长的消费,于是进口依存度也一再攀升。在这一情况下,有以下几点影响着我国能源安全,分别是:油气供应(国内、国外)是否稳定、油气价格(主要为进口)是否合理、运输渠道是否通畅、油气储备是否充足。

第一点,油气供应是否稳定。国内来看,原油的生产近年来出现了停滞甚至下滑,这主要受制于国际油价的低位运行带来的成本压力,以及国内原油的开采成本持续提高;天然气方面近年来国内产量呈现良好的增长态势。国外来看,我国原油的主要来源国是沙特、俄罗斯和西非地区;天然气方面,管道气最大进口国为土库曼斯坦,LNG最大进口国为澳大利亚。

第二点,油气价格是否合理。原油和天然气作为目前全球范围内的主要能源,其价格方面供应方占有较大话语权。虽然有国际期货进行调节,但不可忽视期货背后金融的力量。油气的“定价权”、“话语权”和“配额分配权”的争夺从来不曾停止,而且主要产地的地缘政治特别是战争因素对于油气价格的影响十分剧烈,且充满不确定性。

第三点,运输渠道是否通畅。目前油气的运输主要有两类:管道运输和海运。管道运输方面我国与俄罗斯、中西亚、南亚等国家均有管道运输合作,协议之下较为稳定。船运方面,受主产地所在区域所限,我国超过80%的原油需要经过霍尔木兹海峡和马六甲海峡,这两个“石油运输咽喉”对中国形成了极强的限制,对中国的能源安全也形成了巨大威胁。

第四,油气储备是否充足。我国公布的规划提到,建设石油战略库存量在2020年达到8500万吨,以原油加工能力计算,战略储备的保供天数只有90天,是一个不甚乐观的数字;天然气储备约为150亿方左右,仅占消费总量的5%左右,距离国际公认的“安全红线”11%还有一定差距。

另一个衡量能源安全的重要指标为能源消费结构。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与能源储备结构有很大关系,目前煤炭占我国能源消费结构超过58%,石油消费约为19%,天然气占7.5%,风能、核能等可再生资源共占比约15%。从这一消费结构来看,我国能源消费仍以煤炭为主。但值得欣慰的是,煤炭的消费正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石油消费占比较为平稳,天然气消费占比增长较快,风能、水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占比正在逐年提高。同时有资料显示,我国发电行业中风、光、水占比有望在20年内超过煤炭。

三、“双循环”格局下的能源安全

首先,“双循环”的构建不是要抛弃国际大循环。自15世纪大航海时代拉开了全球化的帷幕,历史的轨迹告诉我们,全球化是未来世界发展必然趋势和结果。虽然当今世界范围由于经济问题引发的“贸易保护主义”,进而导致了“逆全球化”出现。许多市场人士悲观的认为全球化的进程就此搁浅,人类社会将向着“逆全球化”演变。但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闭关锁国”“敝帚自珍”是一条行不通的“死胡同”;开放、交流、合作和共赢才是时代发展的主旋律。

“双循环”格局的形成,对外我国不能也不会放弃现有的外部能源供应。对于进口的原油和天然气,我国需要做的是强化和加固与能源供应方的联系,保证外部的供应充足和稳定。通过互通有无、加强合作等方式,实现资源、技术、人才、战略等多方位合作。一方面巩固已有的国外能源进口渠道,另一方面通过“一带一路”等合作方式,拓宽新的外部能源渠道。

在保持继续扩大对外开放的同时,也要正确认识到当前国际局势的不乐观,并且这一格局将在未来较长时间持续。国内的能源开发不能停滞,一方面加强老旧油井、气田“降本增效”、继续开发;另一方面对于新的油气储备勘探继续深入;对于页岩油、气的开发利用稳步推进;对于替代能源和新能源的研发不断拓展。如此才能在根本上确保我国能源不被“卡脖子”,没有“堵点”和“痛点”。

四、能源安全的思考

总的来看,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各国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能源安全早已不是一个国家单独面对并能够解决的问题。国家与国家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使得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脱离这个世界单独运行下去。

面对当前高度不确定的世界局势,为确保我国能源安全,必须要顺应“双循环”的总体格局规划,做好“国内国外一把抓”。既不放松国外的能源进口,加强合作增强交流拓宽渠道;又要狠抓国内能源的生产供应,积极开展科技创新等一系列创新,通过开发新储藏、研发替代能源等方式保证国内能源供应。

能源安全,是一柄悬在我们头顶的达摩克里斯之剑,它时刻提醒着我们身处的危机,也时刻鞭策着我们更加发展、更加开放、更加创新、更加进步。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