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期货

念好期货研究的“四多”经

期货日报

关注

——专访大地期货棉花分析师蓝官李庆

  在个人的努力目标上,蓝官李庆的想法很简单,就是念好期货研究的“四多经”:一“多”就是多看报告;二“多”就是多看数据;三“多”就是多出门;四“多”就是不要怕错,要多输出。

2018年5月正是新疆棉花主产区风沙较多的季节,此时为了摸清新疆新年度棉花生产形势,由期货日报社牵头组织期货机构专业人士到新疆调研,大地期货原本报名的是一位“老棉花”,没有想到最终成行时却派来了一位小姑娘——蓝官李庆。天天下棉田走戈壁的调研,这文弱的女书生能否吃得消?最终她凭着对棉花研究的热爱与认真的调研态度,以及每日整理出的详实调研报告获得了队员们的信任。

个人努力目标是“四多”

“我是如何进入期货行业的呢?说起来全因我从小就对农业有兴趣。长大以后,读本科时我去了中国农业大学,读研究生时选择了美国一所农校,从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农业经济学专业毕业后,我什么也没想就决定先回国看看广大的农村。随后不久的一日,我碰巧得到了一家期货公司招聘农产品分析师的消息,感觉专业很对口,于是就投递简历、参加面试、办理入职手续。”蓝官李庆告诉期货日报记者,在那家期货公司干了一年后,出于对棉花这个品种的热爱,她又机缘巧合来到了大地期货,并如愿以偿成为一名棉花期货分析师。

“做期货研究,入门时碰到一位好老师绝对事半功倍。”蓝官李庆说,在大地期货的新人培训阶段,让她对研究的世界观、方法论等抽象内容有了一定了解。更幸运的是,这家公司的研发总监是一位“老棉花”,在得到他耐心的指导和帮助后,相比其他新人,她获得了更多成长优势。然而,在个人的努力目标上,她的想法很简单,就是“不水”。对于当时的她来说,“不水”就是“多”。

据蓝官李庆介绍,一“多”就是多看报告。“找到一切能找到的报告,拿小本子记录每一篇报告的结构,有些看不懂的概念、逻辑也记下来,并试图去寻找答案。这是一个‘填鸭式’的过程,刚开始的抄录就是机械地重复,抄着抄着,我就逐渐从能理解、看懂文章的逻辑到能大致分辨文章的好坏。”直到现在,她都认为这种类似头脑风暴的阅读是有效的,因为它能在较短的时间里让一个新人从前辈已有的成果里攫取自己需要的基础知识,构建基础体系。

二“多”就是多看数据。在阅读前辈报告的过程中,她会把涉及的图表、数据记录下来,在建立数据库的过程中,力求覆盖她看到过的每一个数据。“其实,找数据、建立数据库是一件很考验耐心的事。比如,有时候我会为了找一组数据,连着看好几天网站,一个链接一个链接地找;有时候找到的数据并不是Excel格式,即使找到了数据源,也得一个一个抄录下来。不过,有时候数据找多了,对国内外各类咨询网站结构也熟悉了,USDA下属机构分别负责什么、分别有什么类型的数据也都能很清晰。”蓝官李庆说,现在回想起来,找数据未尝不是一个构建研究体系的过程。

三“多”就是多出门。在刚入行时,她认为现在的信息很发达,即使坐在办公室里,只要勤找资料、做数据也能写成报告,直到第一次去新疆调研,当她双脚踩在棉花地里的时候,这个想法彻底被颠覆。“调研时,一切纸上的、屏幕上的信息落实到了真切的眼前,这对刚入行的分析师而言,是一种信息具象化的过程。在调研的过程中,能够全方位地接触到各种信息,对于纸面知识的盲区也是个很好的补缺。”蓝官李庆经过脚踏实地获取数据、信息,给她后来的研究工作增加了信心。对她而言,调研是分析师真切了解所属品种的最佳方式之一,她也将继续珍视每一次调研活动。

四“多”就是不要怕错,要多输出。前面的三个“多”都是输入的过程,而研究的输出其实就是报告的成文、观点的表达。期货研究的输入、输出和英语学习一样,阅读、听力等输入总是容易,勤练习总有收获,而写作、口语输出似乎更难一些。除却颇为玄幻的逻辑感、推理力,研究的输出需要在足够的积累后有一份不怕出错的胆魄。

研究体系的核心是反思

在入门以后,分析师将逐步形成自己的研究体系。蓝官李庆认为,一个比较完善的研究体系应该分为信息、分析、反思三个要素。其中,信息是体系的基础,相当于工厂加工的原料;分析是体系的核心,相当于工厂的核心;反思是体系的灵魂,反思后的完善是调整原料、调试机器的过程,也是令整个研究体系能够与时俱进并保持先进的动力。

从信息方面来看,分析师需要先采集信息,再整理信息,采集信息时要注意获得有效的、全面的信息,同时也需要明白每条信息的含义以及数字背后所代表的意义。同时,信息繁杂会遮住眼睛,这时就需要整理信息,寻找主要矛盾,突出主要信息。另外,也应提醒自己这并不代表根据自己的主观偏好去取舍信息,而是在对信息、数据有了全面的了解后,逐步化繁为简地呈现关键信息。

蓝官李庆告诉期货日报记者,在分析这步,除了构建当前品种的逻辑框架外,也有几条普遍适用的准则:

第一条准则也是最核心的一条,当下供需或供需预期决定当下价格,当下价格(包括比价、价差、利润)影响后期市场参与者的供需选择,库存则是供需形势的一种表现,这条准则几乎是“解题万金油”。

第二条准则是分析框架不应是平面的,而应是三维的。平面的框架是由供应、需求、价格(价差)、库存组成的有机整体,而第三维就是时间或者历史,每一项数据的历史表现以及对应同一段历史中其他联动数据的表现都应放入考虑。

第三条准则是在合适的时间考虑合适的因素。简单来说,就是关注棉花的季节性以及影响因素的长短期。一般来说,季节性是以往数据的统计和年度数值变化规律总结,不可生搬硬套,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另外,我们也需要明白,影响因素是有长短期差别的,站在每一个时间节点,面对无数影响要素同时存在,我们需要明确哪些因素是长期的、哪些是短期的。在分析时注意,不能因为长期的多,而忽略了短期空,反之亦然。

第四条准则是宏观经济因素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供需。此前,她对宏观因素的考虑一直较少,或许是因为她从业以来棉花需求基本上保持稳定,决定大的价格波动主要因素还是来自于供应的变化。然而,2018年宏观经济不佳已经可以落实到棉花下游数据上,棉市也从“后国储”的供应紧逻辑转到经济下行中的需求偏差逻辑。因此,我们在研究商品供需基本面的同时,也应该关注宏观经济的变化,以便提前对商品供需预期作出调整,并做出风险提示。

“研究体系中最核心的是反思,实际上就是一个把自己的结论与市场实际相对比的过程。”蓝官李庆表示,对的逻辑可能产生错的结果,错的逻辑也可能有对的结果。当结论与实际一致时,她会问自己:“实际触发因素、逻辑与获得的信息、分析是否一致?”若不一致,则是错的逻辑凑到了对的结果,不应沾沾自喜,而应重新完善自己的体系;当结论与实际背离时,她的判断标准是“在当时的条件和已有信息下,是否做出了最优判断”。

据蓝官李庆分析,结论与行情背离有两种可能:一是简单的研究出错了;二是正确的逻辑产生了背离结果。在这两种可能下,都不应该认为分析失效了,只要当时的信息、分析思路、逻辑没有问题,就应该坚定信心。不过,比起结果,她更关注“在当时的条件和已有信息下,是否做出了最优判断”,因为拥有采购有效优质原料的能力以及高效、科学的机器,代表着持续生产优质产品的能力,这比获得一两次优质成品更重要。正是为了拥有给出正确结果的能力,现阶段她才更在意产生结果的过程,她认为只有通过不断反思、不断螺旋上升,分析系统的正确率才能上升。

最后,对于荣获“郑商所棉花高级分析师”称号,蓝官李庆表示,惭愧多于兴奋,因为这条路上有太多优秀的人。她说:“追求智慧的道路漫长又艰难,我常常怀疑、困惑、不知所措,可是,一想到自己正和这么多优秀的人一起在这条道路上走着,我就觉得很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