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期货

郑商所在杭州举办非农产品期货分析师培训

期货日报

关注

参训人员呈现专业化、多元化和年轻化特点

引言

为加强郑商所非农分析师队伍建设,提升会员单位服务产业和实体经济的水平,4月23日郑商所在杭州举办非农产品期货分析师培训活动,分别是PTA与甲醇专场、玻璃专场和动力煤专场,三个专场活动同时进行为期一天的培训,培训人员有300余人。本次培训内容为产业链上下游现货市场情况、期货规则制度介绍、套利与套保技术、技术分析关键点、场外期权等。期货日报记者发现,参会的分析师呈现专业化、多元化和年轻化的特点。此外,本次培训的产业分析师较往年大幅增加,现货企业期货部门人士占比近三成。

大宗商品的研究架构尤为重要

对期货分析师,尤其是刚进入行业的新分析师来说,大宗商品的研究架构尤为重要。比如,宏观研究如何落地?基本分析怎么深挖?研投一体痛点在哪?

“商品期货可分为两类,即周期类商品和通胀类商品。”混沌天成期货研究院院长叶燕武在玻璃分析师培训专场表示,周期类商品包括化工类PTA、甲醇、玻璃等,黑色系动力煤和铁合金等。通胀类品种包括强麦、普麦,早籼稻、晚籼稻、粳稻,油菜籽、菜籽油、菜籽粕,棉花、白糖,等等。

宏观研究如何落地?在叶燕武看来,大宗商品特别是化工、黑色系这类周期性商品,其走势基本由经济周期决定。其实,经济增长是整个大宗商品,特别是周期商品的熊和牛的根基。其次,是信用逆周期变化对商品价格的传导和通胀预期驱动资金加大对商品配置。

对于分析师而言,宏观研究必须落地,但需要注意的是,经济增长、信用周期、通胀预期需要团队研究的组合和配合,才能减少维度的盲区。在叶燕武看来,“除了宏观面需牢牢把握外,分析师必须深挖基本面,即商品期货研究框架的三维度,一是现货,二是价差,三是交割”。

“以甲醇期货为例,分析师要关注甲醇的价格体系和期货价格研究框架,抓住现货价格形成区域是甲醇研究的基础,并按影响力大小排序。期货价格的研究框架就得从现货价格、价差和交割制度来把握。”鲁证期货能化部副总李文森在“PTA与甲醇专场”上如是说。

事实上,甲醇是一个周期很短的品种,短期的区域供需失衡就能形成有效驱动,进而演化成幅度很大的涨跌。对于分析师而言,关注基本面变化非常重要,但分析其对价格的贡献度并赋权评估其影响更加重要。“短周期品种特别应该避免大面积、笼统性的基本面概述,关注时间轴上的相对变化和预判驱动力极为重要。”李文森强调。

叶燕武认为,厘清研究与交易的关系、抓主要矛盾、找缺口、定策略是分析师做好研投一体的关键。抓住主要的指标进行评估,至少可以减少方向性的失误。

中宇资讯分析师崔志明是“PTA与甲醇专场”的讲师之一,记者发现,他对品种的研究从大框架到影响价格的小细节主次分明,“对于资讯机构的分析师来说,首先要有真实、有效、全面、及时的数据做支撑,有高效团队辅助;其次,要不断与相关企业沟通、交流,时刻保持极强的敏感度,善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不断提高自己的预判能力;再次,在市场出现分歧等敏感阶段,要及时做出有理有据、相对明确的指导性分析和观点;最后,研发成果(分析文章、报告等)要及时、准确、全面”。

事实上,随着期货市场的不断完善,投资者专业程度在不断提升,投资难度也在不断加大,这就要求分析师能够抽丝剥茧,找出真正影响行情的逻辑所在。

行业发展倒逼分析师转型

在技术分析、量化交易和基本面分析等多种投资理念并存的市场中,基本面分析是有争议的,对于研究员这个岗位也是存在误解的。“其根本原因在于研究员不能直接创造价值,因此部分期货公司不愿意在此投入太多人力、物力,甚至部分期货公司强制要求研究员进行业务考核。”华中地区某期货公司研究员告诉期货日报记者。

事实上,期货公司研究所在人员招聘或人才培养上十分被动,刚毕业的学生更加倾向于待遇丰厚的券商,而经验丰富、研究能力较强的研究员则倾向于知名投资机构,这势必导致期货公司研究员产业链研究不够深入,整体研究水平下降。“期货行业人员流动性最大的就是期货公司的分析师。”国内某期货公司一位高层管理人员说。

新湖期货煤炭研究员边振男认为,随着国内期货市场发展越来越成熟,机构投资者参与度不断提高。当前期货分析师的研究范围不能只局限于产业基础研究,应更关注产业链和跨产业链的资产配置研究,而期货公司资管和投资咨询等业务的发展,也要求期货研究重心向产品化和策略化转移。期货分析师要发挥研究的价值,把研究与产品相结合,推动研究落地,这对分析师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

实际上,期货研究和业务开发相结合,是分析师行业发展的趋势。据了解,一些坚守研究岗位的分析师早就转战资管,为产品开发、策略设计提供一定的支持。

从此次会议的参与人数与活跃度方面,也侧面反映出绝大部分投资者对基本面研究的认可,对于研究员来说,此类活动也可加强研究员之间的交流与沟通,不管对提高自身研究能力还是拓展研究员的信息渠道都有一定意义。“通过交流与学习,我们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比如有些讲师的侧重点是套保、套利,有些是行业较为宏观的观点,研究员不能局限于深度,覆盖面也要拓展,格局要大,眼光要长远。”边振男深有感触地说。

浙期实业期现交易员王帅认为,随着国内期货市场的发展,未来单一的基本面研究会越来越少,研究需要结合经纪业务、投资咨询业务、资管业务等。期货公司也更加关注研究价值的转化和实现,通过相关的制度设计,对分析师进行积极的引导。对优秀的分析师而言,未来要面临道路选择,一是转向资管或者交易,二是转向专业化的研究咨询服务。

寻求期货市场“避风港”

最近几年,期货价格对于现货市场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很多企业之前不怎么重视的期货部门又重新“吃香”起来。“以甲醇为例,内地与沿海价差波动很大,运用好期货工具就能规避风险,获得更多的利润,我们公司在高点套保卖出1701合约,就获得了比平时更多的利润,且规避了不小的风险。”华东地区某现货企业人士参加“PTA与甲醇专场”活动时告诉期货日报记者。

该人士说,对于华东的期现结合企业而言,运用好期货工具锁定利润、维持收益已经成了企业的必修课。如果不了解期货,不会运用期货,仅依靠对现货的操作,企业举步维艰,根本搞不懂现货涨跌的逻辑和规律。记者在“动力煤专场”会上发现,参会人员爆满。其中,与会的现货企业期货部门的分析师比往年多出不少。

事实上,自动力煤期货上市以来,动力煤现货市场的大跌使得煤炭企业伤痕累累,而前期参与套期保值的煤炭企业则熬过了2015年的寒冬,且在2016年随着需求的好转和供给侧改革去落后产能的助推下,一改前期颓势,届时的套期保值更是锦上添花。

“在煤炭现货价格跌至成本价,且销售也不乐观的情况下,煤炭现货企业苦练内功的同时也开始运用金融工具来避险,如今尝到甜头的现货企业已经有成熟的期货团队来操作。此次我们来学习是查漏补缺。”国内某煤炭生产企业人士如是说。泰德煤网期货部主管姚春光表示,现货企业一定要采用把期货和现货两个市场结合起来综合审视、评估整体盈亏的考核模式。在实际操作中,企业应该避免偏离主营品种的交易、过量交易,没有现货部位(库存和购销合同)、不确定成本的交易。

另一方面,虽然我国是煤炭生产大国,但是进口量也不容小觑,因此一些贸易企业在参与期货市场避险的前提下,也开展了场外期权交易。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行业分析师告诉记者,大型的煤炭生产企业,尤其是国内大型的贸易企业期货部门的分析师大多是从期货行业“挖”来的精尖人才,而中型企业的分析师大多是内部培训的“本土”人才,从目前情况来看,现货企业做套期保值规避风险的意识比前两年成熟了很多。

从本质上看,期货分析师夯实基础,提升自身分析品种的实力,真正服务好客户,是服务实体经济和三农扶贫等工作的有效落实。分析师作为企业的“引路人”,在与实体企业的对接中,一方面可以帮助实体企业正确认识和合理利用期货及其他衍生品工具,真正做到合理计划生产、销售和库存,降低运营成本;另一方面促进双方行业信息共享,加深理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推动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性,避免期现价格的剧烈波动对实体经济造成冲击。

期货市场是通过价格发现和规避风险的功能助力实体企业平稳运营,而实体企业的发展也离不开期货市场的保驾护航。期货行业要立足宏观大局,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各项任务,推动提升期市服务实体经济和国家战略的能力。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