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期货

柴达木盆地崛起“红色”产业

生意社-大宗商品数据商

关注

原标题:柴达木盆地崛起“红色”产业 来源:农民日报

生意社03月19日讯

产业园大漠红枸杞有限公司的枸杞汁生产线。

在青海大漠红枸杞加工车间的生产线上,一瓶瓶枸杞汁整齐排列,等待装箱。车间里弥漫着枸杞的果香。新鲜的枸杞在这里经过清洗、打浆、过滤等几道工序之后,被灌入只有50毫升容量的小瓶子里,然后通过线上或线下销往全国各地。除了枸杞汁,冻干枸杞也有不错的市场销售业绩。

这个加工车间所处的位置,正是农业农村部、财政部认定的第二批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海西蒙古族自治州都兰县枸杞产业园。这里是全国连片种植规模最大的枸杞基地,也是海拔最高的连片枸杞种植基地,同时还是全国单位面积产量最高的枸杞种植基地,历史最高纪录亩产鲜果2600公斤。

强大的产出能力是产业发展的基础支持,更是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的必备要素。经过两年多的创建,产业园每年生产枸杞鲜果超过10万吨,一二三产综合年产值超过40亿元。循着产业园的创建轨迹,一条聚焦主导产业、依托科技创新、突出绿色发展、带动农户增收的枸杞现代产业发展之路渐渐清晰。

突破死循环拉长产业链

每到秋天,当北方许多地区的农田被浸染成一片金黄时,这里十多万亩成熟的枸杞却会呈现出绚烂的红色。驱车在这座柴达木盆地的小城中,你一定会为这种景象惊叹。成熟的枸杞鲜果一部分将制成干果直接进入市场,一部分则会被用来加工成冻干果、枸杞果汁、枸杞酒、泡腾片等产品。

都兰县枸杞产业园区管委会主任刚巴特尔说:“产业园的创建必须有强大的生产能力做保障,而传统的种植方式已经不能适应产业园的发展。因此,我们加快优化枸杞生产基地布局,集中打造了连片种植规模最大、单产产量最高、产品品质最优的种植示范基地18.03万亩,让产业园里结出的每一颗枸杞都有过硬的品质。”

有了种植端的保障,提升改造加工端就可以成为产业起飞的主要推动力,打破以往“种植、收获、制干、出售”低端、廉价的死循环,创建现代农业产业园,都兰县必须谋变。寻找一条精深加工的新路,它所创造的价值必定是卖原材料无法比拟的。

为此,产业园通过招商引资,引进青海兴诺杞业发展有限公司、青海大漠红枸杞有限公司、都兰唐白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一批竞争力强、带动作用明显的大中企业,同时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参与产业园建设。目前,产业园已建成枸杞生产线40余条,开发生产不同类型、不同包装的鲜干果、籽油、浓缩汁、干粉、果酒、泡腾片等系列产品40余种。

这条路走通了,柴达木的枸杞产业将会迎来又一个春天。

当然,枸杞产业发展的链条还可以延伸得更长。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内容,挖掘农业生态价值、休闲价值、文化价值,推动农业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重构和演化升级,将产业园打造成为一二三产业相互渗透、交叉重组的融合发展区。枸杞产业能做些什么呢?

经过几年的探索,产业园积极拓展提升产业基地多种功能,挖掘当地乡村生态休闲、旅游观光等价值,建成大漠红AAA级工业旅游景区和宗加镇生态农业风情小镇,让农旅结合、产城融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或许下一个秋天,你不仅可以领略那一望无边的红,还可以感受一颗枸杞的“前世今生”。

迎战荒漠化铺出绿色路

认真感受都兰县现代农业产业园这两年来的变化,不论是外在种植、加工,还是内在的管理、服务,都可以明显地看到创新发展、绿色发展的痕迹。刚巴特尔告诉记者,产业园创建之初,从种植到加工,从包装到销售,整个产业链条上都缺乏核心竞争力,究其根本是缺乏创新。

产业园的发展离不开创新。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产业园通过借“外脑”的形式,邀请中科院、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科院等国家级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的知名专家,以及省内外的行业领军专家、学者等人才20余名,组成都兰县柴达木有机枸杞创新联盟,搭建高效栽培、资源快繁、产品研发三大平台。

蒲青是都兰县枸杞产业协会会长,也是青海昆仑河枸杞有限公司的董事长。谈起枸杞产业创新,蒲青深有感触地说:“有了这样强大的支撑,让从事枸杞产业的企业、合作社和省内外的科研院所在产、学、研方面衔接将更加紧密,有利于整合更多的优质资源,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产业园可持续健康发展。”

不仅如此,产业园还积极推动院士工作站落地。目前,“曹福亮院士工作站”研发中心及实验基地已成功落户产业园,正在开展全国枸杞种质资源圃规划及第一次全国枸杞野生资源考察、采集、测定、繁育工作,培育推广“柴杞”“青杞”良种苗木。

对现代农业产业园而言,创新是为了能够更好地实现绿色发展,而绿色发展同样也离不开创新。都兰县是柴达木盆地荒漠化防治核心区,生态环境特殊而脆弱,产业园创建的生态、绿色之路该如何走?

都兰县县长马永安表示,在产业园创建中把生态优先贯穿到创建始终,充分发挥枸杞在荒漠化治理中“节水、固沙、增绿”的优势,探索特色产业引领治理生态新模式,用产业化思路指导防沙治沙,在带动产业发展的同时,实现林地面积、森林覆盖率“双增长”,荒漠化和沙化面积“双减少”,探索出了一条多赢之路。

生态绿了,产业更要绿。产业园坚持以有机化生产为目标,大力推广使用植物源农药、生物有机肥,努力打造中国最优质枸杞产区。目前,产业园已通过欧盟ECOCERT、德国BCS、色瑞斯(CERES)等国际知名认证机构和中国国家绿色认证,已获得枸杞绿色食品认证面积8.5万亩,获得有机产品认证面积7.41万亩。

连接合作社农民享红利

刚巴特尔说,现代农业产业园姓农,就是要以农为本,突出农业特色;务农,就是要围绕农业干,服务农业、农民;兴农,打通先进生产力入园的通道,全面激活市场、激活要素、激活主体,促进产业集聚、企业集群发展,把产业做大,使农民增收;为农,就是产业园要为了农民建,带动农民稳定增收。

张启发是都兰县宗加镇诺木洪村的村民,这些年靠种植枸杞,一家人搬进了楼房,也过上了小康生活。他告诉记者:“2006年开始种枸杞,到现在已经有十几年了。这些年诺木洪枸杞产业的发展,我都看在眼里。尤其是现代农业产业园的建设,不仅让大家的收入越来越稳定了,也给这里带来了新机遇。”

为了能够带动更多的农户增收,产业园在尊重农民意愿和企业自主权的基础上,吸纳全部农民加入合作社(占比达100%),让当地农民真正参与枸杞全产业链开发;探索构建了“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等带动农民增收模式,让当地农民真正分享产业发展红利。

刚巴特尔表示,为了能建立与农户更加稳定、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产业园结合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工作,利用村集体股份合作社,推进投入合作社的财政性资金等生产要素折股量化,建立保底分红机制。同时,创新方式,实现产业园龙头加工企业和所有专业合作社签订了枸杞种植协议和收购订单,村党支部和所有农牧户签订了帮扶协议。

当然,产业园创建为当地农民带来的发展红利还远不止于此。

每到枸杞采摘季节,都会有来自全国各地的数以万计的采摘工涌入产业园,为这里的餐饮住宿提供了增收机会。而产业园自身的发展,也创造出了电子商务、物流服务、旅游观光等新业态。由此,产业园鼓励并引导农民参与多种形态经济发展,让富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

千方百计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换来的是看得见的增收账。相关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底,产业园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85万元,同比增长7%,分别高于青海省、海西州、都兰县平均水平148%、89%、112%,同时高出产业园认定条件82个百分点。“农民充分分享产业园发展成果,最终还是要体现在增收上。”刚巴特尔说。

(文章来源:农民日报)

【版权声明】秉承互联网开放、包容的精神,生意社欢迎各方(自)媒体、机构转载、引用我们原创内容,但要严格注明来源生意社;同时,我们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将版权疑问、授权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dana@netsun.com,我们将第一时间核实、处理。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