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基金

前基金高管:3000点下限制公募净卖出这个事 我认为堵不如疏

市场资讯

关注
听新闻

节选自: 表舅是养基大户 原标题:领导,堵不如疏啊

这两天因为副热带高压的影响,华东地区也热得冒烟了,局部地区都40度以上,而且是一大早就热到不行,相当离谱。

整个南方,可能就两个地方比较凉快,一个是上交所,一个是深交所,昨天交易量跌破6000亿后,今天继续维持在5800亿左右的量级,冷冷清清,4900只股票下跌,占比全市场的90%,比昨天其实还要难受一点。

有人说,之前只要出地量,次日必有长阳反弹,后来这几日,市场越来越弱,改口说只要出地量,次日或者次次日,会有小中阳线,现在更离谱了,出了枯竭量,也不见反弹,还继续阴跌。

这里,从万亿的交易量持续下台阶,最核心的因素,还是对高频量化的限制,而之所以跌破3000点后,这两天交易量越发萎缩,很大一个原因,可能和限制公募等机构投资者的净卖出有关系

大家新闻里也看到不少了,跌破3000点后,交易所会窗口指导公募等机构,不允许净卖出,甚至上午卖了的,下午必须买回来,这当然是监管呵护市场的一个手段,初心肯定是为了保护市场稳定,尽可能让投资者少受损失,大家都应该理解,而且这种危机时刻一切听指挥的能力,也是我们制度上的比较优势,放在行政能力差的国家,可能跌得稀巴烂了都没人出来说个话,我始终说,股市,一看估值,二看企业盈利,这两点都和监管没半毛钱关系,这半年把IPO停了,但该跌还是跌吧,而股市一跌,监管一边背着骂,一边跟个受气的小媳妇儿一样到处求人帮忙、缝缝补补,真挺不容易的。

不过,关于限制公募净卖出这个事,我个人有个微不足道的建议,我觉得,这个事情,和治理洪涝灾害一样,堵不如疏,疏不如引,监管也可以考虑一下改进的方向。

限制公募净卖出,本质就是在拿沙包堵,拿枪指着公募的脑袋,不许你卖,但这个负面的影响就在于,公募基金经理现在基本都有应激反应了,那就是既然你不让我卖,那我干脆就躺平了算了,拿点高股息的避险板块,啥也不做,这个最安全,这导致市场筹码的进一步不均衡,也导致市场在底部缺乏反弹的动能,因为股价跌下来,没有人敢调仓,敢去做价值发现的事情了。(当然,这也是表舅一直让大家远离公募重仓的核心资产,并且看好高股息的逻辑之一)

更重要的,还是在于,这样的行政手段,除了对市场筹码结构造成影响之外,还可能造成了市场更大的不公平,有两块。

第一层不公平,是对公募基金的持有人,因为我买的产品被限制净卖出了,选择躺平,这会被动影响我的持有收益。

第二层不公平,是对公募基金本身而言,因为除了公募,其他机构本身的净卖出的限制都是比较模糊的,更甚的是,市场里还有一种情况,比如保险公司和理财子,为了保证自己明面的权益仓位不下降,和部分基金公司联手,由基金公司提供一些,“零”仓位的灵活配置型基金,因为这些灵活配的产品,权益仓位可以是0-95%,然后就有人钻空子,把仓位压降到零,常年一毛钱股票不投,实际做成一个纯债的产品,然后保险和理财资金买进来后,却可以满仓算作权益资产,这种行为,显然不值得鼓励,最后,只有直投股票的真权益公募,被动地成了真正A股的脊梁。

那么,上面提到,堵不如疏,疏不如引,我个人觉得,所有的政策,除了保证公平性以外,更重要的是,如何真正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形成合力

比如我举个例子,现在监管,给公募基金批复债基,是按照4:1,或者5:1的比例批的,也就是发4个或者5个权益产品,给你一个债基的产品,因为现在债基一卖就可能是大几十亿,但权益基金难发,大家不愿意投入资源,这个初衷也可以理解,就是推动公募去布局权益产品,向市场引入资金。

但你看,很多基金公司上半年是怎么干的,实际就是给ETF产品,发一堆联接基金,一个1000万,连卖的动作都没有,用4000-5000万的自有资金,去“换”一个债基的产品,这部分资金,可能还是把原来自购的产品赎回后,买进去的,给市场带来的增量资金是很有限的。

那么,不妨把这个模式优化一下。

做这个按比例批复的事情,初衷不就是为了调动基金公司的积极性,给权益市场带来活水,带来增量资金吗,你直接,根据一家基金公司,上一个月新增的权益基金份额,或者股票的净买入额,排个序,谁排前面的,给谁批债基(纯债基金、二级债基都行),而排在倒数的,直接限制所有产品的发行,你降仓位,不就是不看好资本市场吗,你存量的负债都稳不住,那还搞个什么新发。

我说个很微观的事情,现在对一个公募的机构销售而言,债基可以躺着拉钱,但卖权益基金,把膝盖跪碎了,可能都卖不太掉,以至于大多数人的合理做法,都是直接放弃销售权益基金,专心卖债基就好了,那现在把债基的批复,和公司权益产品的新增份额联系在一起,你才能调动这些销售团队的积极性,去一起卖权益产品啊,相信我,这些销售们的十八般武艺,就像海绵里的水,挤一挤,永远都是有的。

当然,这个建议很不成熟,也有很多漏洞,但想说的是,堵不如疏,疏不如引,吃透人心,能用正向激励的方式,调动起所有人的积极性的举措,才是能形成合力,做大总蛋糕,并且是可持续落地的。

就好像,之前大家形成的共识,要多出能激活资本市场的办法和方法,少出收缩性的政策

今天杭州富阳出了一个规定,房企销售面积季度环比上涨10%以上的在售项目,可以申请政府的奖励,你看,这就属于增量的鼓励性措施。

责任编辑:石秀珍 SF183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