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基金

盘点2017年公募十大焦点:公募FOF首发 资管新规发布

新浪财经

关注

盘点2017年公募十大焦点:公募FOF首发 沪港深崛起

来源:好买基金研究中心

尽管自去年年初熔断以来,A股市场指数层面一直维持着震荡向上的行情,但是今年结构上发生了很大变化。具体数据来看,在去年3月至去年年底和今年以来这两个时间段中,沪深300指数分别上涨15.03%、20.28%,而个股中位数涨跌幅分别为25%、-12%。这是因为市场整体环境发生了变化。与去年相比,今年的监管力度明显加强,政策频繁出台引导资金脱虚向实,从而使得市场更关注确定性的投资机会。而公募基金市场今年也发生了诸多变化,产品线上,受政策变化影响,去年火爆的定增基金、量化基金今年纷纷哑火,而相反沪港深基金、货币基金强势崛起,无论业绩还是规模今年都交出了不错的答卷,以及新朋友公募FOF正式加入,为未来养老金入市做好准备,从策略角度来看,首批获批产品各具特色。现在就让我们回顾2017年,在二八分化明显的结构性市场当中,公募基金的十大焦点。

1. 公募FOF首发

9月8日,证监会公布首批公募FOF基金名单,华夏、南方等6家公司旗下均有基金获准发行。至此,公募基金正式步入FOF时代。从策略角度来看,首批获批产品各具特色。华夏聚惠稳健目标风险混合型基金中基金是华夏与战略合作伙伴罗素共同推出的产品,采用目标风险策略;南方全天候策略混合基金中基金则与晨星(Morningstar)合作,突出全天候策略;建信福泽安泰混合型基金中基金重在资产配置,运用量化模型选基;嘉实领航资产配置混合型和泰达宏利全能优选均使用风险平价策略;海富通聚优精选则是精选优质基金策略。

借鉴美国QDIA机制的经验,FOF从量变到质变的关键就是养老金的进入。随着中国养老金入市可期,未来养老金对FOF会起到关键作用,投资策略、产品创新也会更加多样化。大略而言,我们认为国内FOF的发展创新主要可以沿着这样几个方向探索:一是在产品结构、投资标的、费用设计等方面提供更好的客户体验,如增加产品的流动性,降低或改变产品双重收费问题、给投资者更明晰的收益预期等;二是运用先进的技术手段,改善和提高产品的投资能力或投资方法,如基于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技术进行投资辅助和风险控制等;三是顺应社保等长期机构投资者入市的大背景,根据新的合规要求,为大的机构投资者度身打造各FOF产品。如为信托公司定制部分替代其原来类固定收益产品的稳健型产品、为保险公司定制周期的生命周期产品等。在未来的很长时间内,资产配置的模型、方法、技术也都充满了挑战。国外的配置理论跟国内的实际情况也需要不断融合,还需要更多创新与实践。在中国资本市场日新月异的变化中,单一资产投资势必无法满足投资者的需求,而资产配置将会成为投资实践过程中越来越重要的环节。

2. 定增基金已死

曾几何时,定增基金备受基金公司和投资者关注,但在“2.17”再融资新规和“5.27”减持新政的夹击下,定增策略失灵,定增基金整体表现不佳。所谓成也政策败也政策,受政策影响较大的定增策略是否已经宣判“死亡”?

根据好买基金研究中心整理,当前实际主打定增策略的公募基金有59只,其中剔除了不少定增主题和类事件驱动的指数基金。从整体规模来看,经历了市场的波动和政策收紧,部分产品已经处于转型期,整体定增公募基金的规模缩水到500亿左右,平均规模不足10亿。如果说政策的收紧割了此类产品的肉,那么业绩的疲软或许是另一个痛点,今年以来定增策略基金平均收益仅0.1%,与今年以来主动管理型公募基金两位数的平均收益相差甚远。背后的原因固然有政策的原因,但我们更应该正视当前市场环境下权益类产品的投资逻辑在发生变化,今年以来“漂亮50”、“确定性溢价”、“白马更白”等各种措辞与相关理念下产品的业绩一同涌入了投资者的视野。我们并不能将“再融资”一棒子打死,但确实此类策略背后非常依赖并表带来的利润和市值贡献,而当前类注册制的发行环境下,企业的内生性成长成为了主流。

从收益的分布来看,截止12月4日,博时睿丰定开获得了13.04%的正收益,这背后与其成立时间尚短,参与定增比例较低不无关系,而国投瑞银瑞盛由于处在定增解禁期,一方面受制于今年的市场风格,另一方面也必须依照每个标的不同的行业状态以及估值水平进行了择机退出,使得在业绩上亏损了13.20%。这样“一半海水一半火焰”的表现让人对定增策略未来的机会产生了质疑,但作为重要的再融资手段之一,只要不沉迷于“市值管理”的讲故事,实际上今年我们也看到了很多优质企业的定增项目获得无条件通过,实际上一级半市场的折价情况也在扩大,这意味着愿意深挖个股基本面和定增项目的参与者是在监管层正本清源之后选择了顺应市场、抵御人性的行为。所以,定增策略中期来看会回归到小众,但项目级别的结构性机会将围绕基本面展开,而系统性机会或许还需等待政策的放松和市场风险偏好的提升,公募定增基金作为一类创新产品大概率得偃旗息鼓一段时间了。

3. 资管新规发布

11月17日,央行联合三会、外汇管理局发布《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 早在2月份,资管新规的内审稿便已传出并为市场所热议,对“打破刚兑”、“穿透监管”、“清除嵌套”等主要监管思路市场早有预期,和今年2月底发布的内审稿相比,此次征求意见稿作了较大的修订,重点增加了对资金池的整治,对刚性兑付的定义。提高了私募产品合格投资者认定标准。严格期限错配的定义,禁止开放式产品投资股权类资产。再次强调第三方独立托管,但可以由关联公司为资管子公司进行托管。但对于公募基金而言,监管趋严的背后似乎带来了挤出效应的好处。

公募资管产品的定制基金行为或受影响:9月新出的流动性管理新规中规定单一持有人不能占比超过50%,且以发起式和封闭式/不小于3个月的定开发行。而本次资管新规《征求意见稿》规定“同一金融机构发行的全部公募资产管理产品投资单只证券或者单只证券投资基金的市值不得超过该证券市值或者证券投资基金市值的30%”,30%相比于流动性的50%来说是再加个约束。

分级产品或将面临转型或强制清盘可能:公募基金不得进行份额分级,该规定限制了公募基金重新发行分级产品的可能。另外,目前存量产品主要是分级基金,此类产品为永续,指导意见未给出明确处置方式。对此,或许仍需等待细则出台。但在严监管下,分级产品在过渡期后面临转型或强制清盘可能更大,考虑到这一点,当前折价分级A或将迎来机会。

资管新规基本符合预期,防风险是新规主基调。短期不排除对市场风险偏好有扰动,但强调了坚决打破刚兑将引导无风险利率下行,利好资金入市。但《指导意见》中对嵌套结构的限制使得未来银行理财恐难直接投资私募及私募FOF,由于对公募FOF进行了豁免,低波动的长钱入市依旧可期。“双十”变为“单十”实际上是对公募基金集中度的限制有所放松,定制类公募依旧面临较大限制。理财资金委外的需求将在上下穿透原则下受到进一步制约。《指导意见》作为征求意见稿,其中对公募基金产品影响最大的或许是分级产品或将面临转型或强制清盘,考虑到这一点,当前折价分级A或将迎来机会。

4. 货币基金市场火爆,规模激增

今年是不折不扣的“货币基金大年”,在债券市场环境低迷,严监管以及利率中枢抬升的背景下,货币基金的需求被迅速抬升,中国基金业协会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10月底,我国境内共有基金管理公司113家,其中中外合资公司45家,内资公司68家,以上机构管理的公募基金资产合计11.34万亿元,而这其中货币基金总规模高达6.68万亿元,创历史新高,这一数据环比9月底增加3704.21亿元,增幅达5.869%。而从今年来看,这一数据已经是连续9个月净增长,比去年底货基规模已经增长2.3978万亿元,今年以来货币规模增幅已经高达55.97%,虽然货币基金新规出来后,对其未来规模扩张可能会有所压制,但整体来说,在债市低迷,利率上行压力较大的市场环境下,货币基金性价比仍然相对会更高。

公募货币基金规模变化

5. 公募基金流动性新规

今年以来,公募基金规模节节高升,资管规模扩大的同时市场潜在风险也在逐步扩大,特别是流动性风险,如何去针对性的制定规章监管调和市场也成了监管层的首要任务,9月1日,证监会正式发布《公开募集开放式证券投资基金流动性风险管理规定》,并将于2017年10月1日起施行,《规定》进一步细化底线要求,强化机构在流动性风险管控方面的主体责任,有利于降低基金业务的结构脆弱性,其中特别强调了对近段时间规模扩张较快的货币基金的监管,对货币基金的客户集中度、流动性以及资产集中度等方面做出要求,目的是为了让货币基金回归流动性本源,避免盲目追求收益带来信用及流动性风险,新监管要求也将货币基金推上了新的竞争起点,总体来看,该《规定》促进我国公募基金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6. 可转债可以信用申购

2017年2月15日,《关于修改上市公司非公开发行股票实施细则的决定》横空而出,明确规定了上市公司申请非公开发行股票的,拟发行的股份数量不得超过发行前总股本的20%,并且时间上需距离前次募集资金到位日原则上不得少于18个月,市场一片哗然,而在定增融资收到限制的情况下,可转债这类低息且具备期权性质的融资工具自然而然的收到了追捧,成为了市场上新的宠儿,今年以来可转债发行预案的公司数量急剧上升,截至目前已经有136家发行预案(包括今年已上市的转债),拟发行规模达3790亿元,自2014年的转债规模创阶段性新高后,新一轮的转债扩容近在咫尺,这也开始逐步打破了以往转债市场容量小,选择标的少的尴尬局面。更为便捷的是,2017年9月8日,证监会发布了修订后的《证券发行与承销管理办法》,将现行的转债资金申购改为信用申购,网上申购将无需预先缴纳申购资金,提高了资金的利用效率,但网下打新仍要缴纳不超过50万的保证金。新规实施后,由于网上打新再不会占用资金,也会让更多的投资者参与到网上打新之中,转债市场呈现出了供需两旺的状态。

7. 量化基金表现两极分化

在2016年曾风光无限的量化基金今年以来表现惨淡,回顾2016 年,A 股市场整体处于震荡的趋势中,市场的热点风格较为散乱,对主动股票投资的基金经理操作产生一定难度,业绩波动也较大。相反,对于量化基金而言,其配置分散、换手率较高,轮动模型精确,且严格遵守止盈止损纪律,控制波动,在震荡市场中相对主动股票投资更容易获得稳定收益。反观2017年, A股市场是一个典型的结构化行情,热点集中在“漂亮50”,大部分时间内“漂亮50”一直处于上涨阶段,而中小创等小盘股则跌跌不休,二八分化效应明显,对于做轮动风格的量化基金来说,日子很不好过,今年以来量化基金的表现也是两级分化,做类指数增强型的价值型量化基金表现较好,比如景顺长城量化新动力,今年以来收益32.37%,而轮动风格明显的量化基金则表现惨淡,比如光大风格轮动,今年以来收益-23.28%。综合来说,今年量化基金的表现不尽人意。

8. 沪港深崛起

自2016年底以来,港股逐渐开始一波牛市行情并持续至今,在11月22日一举突破30000点大关,再创10年新高。沪港深基金业绩也随之走高,成为今年的现象级产品。根据Wind数据统计,截至12月1日,与沪港深主题相关的80只基金中,今年以来业绩获得正回报的达75只,平均收益18.8%。其中东方红沪港深以56.60%的优异表现高居榜首,并有望夺得今年股票型基金年度冠军。出色的业绩也吸引了大量资金涌入,今年3月成立的嘉实沪港深回报在首发第二日便提前结束募集,首募规模35.23亿元。目前,全市场沪港深基金规模达562.9亿元,其中前海开源、东方红和嘉实基金以105、104和93亿元位列前三。当前港股估值相较于A股和国际市场仍处于较低水平,具有良好的投资价值;而持仓比例灵活、可在三地市场中实现自由切换的沪港深基金可以更好地帮助投资者实现资产配置,在分散风险的同时获得超额回报。

9. 一边新发基金被秒,一边迷你基金清盘

自今年5月以来,A股市场逐渐震荡上行,开启新一轮慢牛行情。公募基金尤其是偏股型产品以其相对出色的业绩,吸引了众多投资者的目光。自今年下半年起,新成立偏股型基金份额明显回升,除了10月受国庆长假影响以外均保持逐月增长,11月募集规模达431.47亿份。受发行市场回暖影响,基金的募集效率也普遍提高,业绩出色的基金公司发行的定开产品更是一经发售即被抢购。11月8日,在东方红睿玺发行当天,两分钟就卖了10亿,最终募集规模高达178亿元。另一只由明星基金经理曹名长管理的中欧恒利三年定开,也在首日就提前结束募集。与之相对的是,一些规模在5000万以下的迷你基金却在遭遇清盘的窘境,这其中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今年在收缩委外投资、去杠杆的环境下,委外资金加速离场,一些委外定制基金成为了“空壳基金”,因此一些基金选择清盘来削减运作成本。另一方面,今年6月监管层要求, 迷你基金数量超过10只的基金公司将被暂停申报新基金,同类型迷你基金超过3只也会被暂停申报同类型产品,因此不少基金公司都在加速处理旗下迷你基金。根据Wind统计,截至目前共有1685只公募基金规模小于5000万,一旦出现大额赎回或者遭遇市场回调,将有可能跌破清盘红线。

10. 基金业绩分化明显,强者恒强

受益于白马、蓝筹上涨行情,今年一些重仓配置家电、白酒等消费行业的基金业绩表现出色,如易方达消费行业在上半年的涨幅高达31.36%,在所有权益型基金中排名第二。截至12月1日,其今年以来的业绩为51.24%,依然高居第五名,有望在年末排行中榜上有名。根据可以统计到的6327只权益型基金(股票+混合)中,上半年业绩在前10%的基金,80%依然在下半年表现出色位居10%,体现出强者恒强的格局。与此同时,有486只基金未能够取得正回报,排名垫底的基金今年业绩-27.66%,与业绩排名第一的73.22%首位相差100%以上。从基金公司的角度看,今年业绩最为亮眼的是东方红资管,旗下三只基金入围前十,而中邮基金今年的表现欠佳,排名后十的基金中有四只是中邮旗下,基金公司之间的业绩分化非常明显。

责任编辑:石秀珍 SF183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