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基金

钱去哪儿了?

格上理财

关注

作者:逸柳的知行之路

源:逸柳投研笔记(ID:ealiu_investment)

在货币量不断增长的情况下,仍然感觉到钱少,那么原因就在于钱没有流通起来。

而没有流通起来,又有两种可能性,一是钱没有到正确的人身上,二是得到钱都不愿意花钱。

对于第一点,涉及到一个传导机制的问题,央行发的钱要流通起来,主要是靠信贷机制,也就是企业借钱进行投资,居民借钱进行消费。尤其是第一点比较重要,企业借钱投资,创造就业机会,然后居民就会获得更多收入,从而增加消费,提升总需求。

对于第二点,原因会有多个,预期和信心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需求不足的情况下,预期并不会很好,那么企业在投资中就比较慎重。

对于预期和信心,泽平宏观提到了五个拖累因素:

一是企业盈利预期偏弱,投资扩张意愿不足,从内卷到出海,寻求新的增长点。

二是居民收入和就业预期不明朗,消费方式从追求升级向追求性价比转变。

三是居民投资受财富缩水、风险偏好降低影响,抱团银行存款、黄金国债等安全资产,部分购买力涌向海外。

四是地方政府信用扩张受限,主因土地财政拖累、地方隐性债务压力较大。

五是中央财政加杠杆方向是对的,但需防止所有制分歧导致货币在体制内循环,影响宽信用效果。

总的来讲,就是企业不赚钱、居民不愿意花钱、资金在外流、地方政府支出受限、中央政府支出面临体制内循环。

前面两点我们都能够在生活和工作中体会到,而且这两点是相互联系起来的,企业不赚钱,那么也没法雇佣更多人或者给更高工资,因而限制了居民的收入和收入预期,加上普通人通常又都没有什么财产性收入。

第四点也比较好理解,许多地方政府的收入靠卖地,而现在这种经济环境下,这块收入就不稳了,另外很多地方政府债务问题比较多,往往都靠中央转移支付。

第三和第五点我是没有想到,尤其是第三点,主要是富人的选择,因为国内的资产,不管是股票也好,还是房地产,整体都比较低迷,对于那些有钱人而言,去国外投资似乎是更好的选择,这样就将钱从国内抽走了。

第五点也相对比较隐蔽,因为中央政府进行的基础设施建设类支出,还是会给到能够承接大项目的央企国企手中,自然就无法惠及更广泛的社会群体。

此外,泽平宏观的文章还提到了五点建议,那就主观性更多了,这里不进行赘述。

有两点是我们需要关注的,一是新质生产力,这意味着一种扩张,创造新需求,当然,我们需要注意的避免新瓶装旧酒,那么新名词就只有忽悠功能;二是“提振企业家信心,优化营商环境,尊重保护产权,提供稳定性和安全感”。

总需求不足的原因涉及的原因还有很多,这也不仅是一个总量问题,某些时候也是一个人口问题,往往还是一个分配问题,毕竟有钱人的消费终究是有限的,贫富差距过大对于经济社会的平稳发展有着严重的弊端。

所以任何改革,如果不涉及到分配问题,让分配更加公平,都不能称为改革;任何变化,如果旨在牺牲大多数人以维护少部分人的利益,都可以称为开历史倒车。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