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基金

伟大的投资者,都具备“格栅思维”

格上理财

关注

作者:逸柳的知行之路

来源:逸柳投研笔记(ID:ealiu_investment)

看了苍茫中传灯的一篇名为《通过格栅思维获得智慧》的文章,文中内容其实许多来自《投资的格栅理论》这本书,觉得挺有启发的,原文可能比较长,这里做一个摘要,并加入一些自己的理解和经验之谈。

一、应该拓宽关于股市、金融和经济的视野,不要把它们看成是独立的学科,而应该把它们看成一个更大的知识体系。——查理·芒格

股市是人的行为的集合,而人的行为可不是一门单独的学科,凡是影响人类想法的东西,都可以会影响市场的运行。

任何学科,都是研究人类行为的某个方面,肯定会有些无法覆盖的地方。因此,如果”其他学科的观点也得出相同结论时,投资更有可能是正确的“。

当然,世界是复杂的,所以对于任何一个学科,想要研究得透彻,花几辈子都觉得时间不够用。但是,我们并不需要成为专家,只要了解最基础的东西、最基本的模型即可,这是芒格所称为的”大思想“。

二、“几乎所有有用的知识都能通过阅读历史学到。” ——本杰明·富兰克林

这里的历史是广义的历史概念,指代任何发生过的、有价值的事情。

我们的通常所说的历史著作,比如二十五史或者《资治通鉴》其实更多只是涉及到一个政治领域,也就是那些古代政客们的行为,当然也是有收获,政治行为,也是人性和人类利害权衡的体现。

事实上,我们的很多绝大部分知识都是来自于历史,连物理学也一样,比如地心引力,肯定是看到过苹果掉落下来,才逐步会有这样的认知,掉下来之后,就是一种”历史“了。

三、培养“习惯思维”是获得芒格所说的“大智慧”的关键。

学习一种思维方式,关键是要形成习惯,否则就没法发挥实际效果。就像士兵们打战,如果不能熟练使用武器,形成行为惯性,那么就没法让他们上战场,强行把他们带出去,就是拿生命当儿戏。

很多专业人士,往往需要进行长期的训练,就如同运动员们,一旦停止训练,可能就会有生疏感。人的大脑记忆也好、肌肉记忆也好,不进行反复的话,记忆都会逐渐地淡化。

更何况是需要多学科知识的综合,不形成一定的习惯,那肯定没法玩。通过一个概念、一个概念的刺激,进行持续的强化。

四、联结主义认为学习是一个不断尝试和犯错误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对新刺激起反应实际上是改变脑细胞之间的神经连接。

我们通过从成功和错误中学习,其实体现了一种“联结主义”,获得了新经验后,人们头脑中其实会潜意识里将新经验和过去的经验联系起来。

但是这种联结的强弱,则具有许多个体的差别。有些人学了新东西,就把旧东西忘了,那么新东西和旧东西就串不起来了,自然无法形成格栅。

五、隐喻不仅是一种更生动的语言,还是思想的体现。它能帮助我们把思想转变成思维模式。

将不同学科的模型联系起来,有时候需要用到隐喻工具,可以说是类比。其实我们看历史,就有很多隐喻,比如“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唇亡齿寒”、“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等等。另外,从物理学到投资、心理学到投资、历史学到投资,也是一个运用隐喻的过程。

隐喻反映出来的模型十分生动,而人类对于生动的东西有天然亲近,记忆力会更深,也更容易理解。

六、埃尔·法罗尔难题:每个人都试图做大多数其他人不会做的事。

这在股市中是比较常见的问题,每个人都想预期其他人的预期。

而对于股市策略模型的启发在于:所有个体的模型都是在同其他模型的竞争中存活下去的,有一些模型会产生,然后有其他模型会消亡。

可能最初是对行为的猜测,然后是对预期的猜测,再后是对模型的猜测。因为行为来自预期,而预期来自思维和行为模型。

所以股价反映的是未来的预期,也可以理解为反映的是未来的模型。

最后,格栅思维可以总结为一句话,来自《芒格之道》的作者罗伯特·哈格斯特朗:

投资哲学的核心是:培养将投资看作一个统一整体的一部分和整个知识体系的一部分的思维能力。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