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基金

高股息策略何以引人关注

齐兴资产

关注

高股息策略不是一个新鲜的投资策略,而是自证券市场诞生之日起就存在的传统策略。但每隔一段时间,高股息策略就会引发更多关注,变得流行起来。在经济不甚景气,出现所谓“资产荒”的时候,高股息策略更容易引发关注。

高股息又流行起来的原因包括两方面,既有固定收益类投资者转向高股息股票,也有成长性股票的投资者转向高股息股票。两类投资者的诉求不相同,但都是因为在原本投资领域收益不尽人意和“资产荒”才将目光转向高股息策略。

经济不景气的阶段,通常利率水平较低。比如当前我们10年国债的收益率只有2.3%左右的水平。在10年前的2014年,10年国债的收益率水平能达到4%以上。国债收益率低,意味着当前阶段安全型的固收类资产收益率整体很低。当市场上很难找到低风险,同时又有稳定、可观现金流的资产时,大家的目光被迫转向高股息的权益资产。

说实话,高股息资产与高利息的安全型固收资产还是存在挺大差别的。股权资本的风险收益特征与债权资本存在相当大的差别。但是如果说国有大型银行的股息收益率都达到7%了,为什么还要守着2.3%的长期国债,这时候很多人都会多看一眼,并且将二者进行比较和权衡。

总的来说,高股息股票的风险比高等级债券还是高不少的。高等级债券,比如长期国债,其主要风险是利率变动的风险,利率上行有可能让长期国债产生较大的资本损失。而高股息股票的风险因素则复杂得多,以银行股为例,影响银行股价值的主要风险至少包括利率风险、资产质量风险、宏观经济波动风险、公司经营风险等。也许买了银行的股票,明年能拿到7%的股息,但是银行股价会如何变动,后年、大后年的股息率是多少?这些问题是投资者必须要问的,而这些问题比长期国债风险是多大要难回答得多。

高股息策略流行的原因除了固收资产荒以外,还有股票市场的疲软乏力。进入2024年,A股市场的熊市已经持续了至少两年半,如果按照2021年初的大市值和消费类股票见顶算起,熊市已经持续三年半。上证指数一直在3000点附近徘徊,股票市场长期缺乏赚钱效应。这里的赚钱效应主要是指股价上涨带来的资本利得效应。

当资本利得的赚钱效应很强的时候,没有人会在意股息是多少。毕竟股息率再高,最多也就年化5%-10%,很少有能达到两位数的股息率。而股价的上涨动辄能制造出翻倍股,数倍股,有时候上涨数倍只需要短短两三个月时间。

股息策略在极具视觉冲击力的暴涨面前毫不起眼。但当前这个阶段不是这样的。如果不是这几年被熊市折磨的太久 ,收取股息这种策略不会引起很多人的兴趣。权益市场的资本利得赚钱效应已经缺席太久,以至于股票市场的投资者也开始关注股息。

高股息的股票通常是业务稳定、规模较大、成长性较低的股票,比如大市值蓝筹股,银行、能源、电信等传统行业的国企央企上市公司等。这类股票体量大,成长空间小,市场给这类股票的估值倍数也比较低。但这种公司每年的利润比较稳定,如果公司的股利政策比较慷慨,股利支付率高,则叠加低估值倍数,能造就一只高股息率的股票。

和债券投资者转向高股息一样,成长股投资者转向高股息股票的时候也需要额外问一些问题。比如,高股息公司的未来利润预期是否稳定,公司净利润的含金量是否充足,股利支付政策是否稳定。以及,还要多问一句,公司的估值倍数是否会下滑,如果估值下滑太多会抵减高股息带来的收益。

我们应该理性看到高股息策略,而不是在固收、权益出现资产荒的时候才想起关注高股息。持续稳定可观的股息现金流,其本身就是公司盈利能力稳健的佐证。高股利支付率一方面体现公司回馈股权资本投资者的态度,另一方面体现出公司自身没有很多配置资本的需求。如果投资者还能对公司商业模式和未来前景有一定认识,则能在一众高股息股票里优中选优。换句话说,如果具有甄别能力,即使不是资产荒时期,高股息股票也可以成为好的投资机会。

【免责声明】

本文件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观点、结论、建议等)仅供参考,不代表任何确定性的判断,您仍应根据您的独立判断做出您的投资决策。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深圳齐兴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本公司”)不对因使用本文件而产生的任何后果承担法律责任。本文件包含前瞻性的预测,任何非对过往历史事实的陈述均为前瞻性的预测,本公司并不保证完全准确或未来不发生变化。本报告的信息来源于公开资料,本公司对这些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也不保证所包含的信息及建议不会发生任何变更,本公司已力求报告内容的客观、公正,但文中的观点、结论及建议仅供参考,不代表任何确定性的判断。

本报告相关知识产权归本公司所有,未经本公司许可,任何个人或组织,均不得将本报告内容以转载、复制、编辑、上传或发布等任何形式使用于任何场合。如引用或刊发需注明出处为“齐兴资产”,且不得对本报告进行有悖原意的引用、删节和修改。本公司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之权利。任何机构或个人使用本文件均视为同意以上声明。

本报告所载的信息、材料及结论只提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也不适用于个别投资者特殊的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要。投资者应考虑本报告中的任何意见或建议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