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基金

泰舜观察|财政货币政策协同与央行买债

泰舜资产

关注

近期央行“增加国债买卖”受到市场热议,该如何看待这一事件?本文将对此进行简单分析。

财政货币政策协同

今年3月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围绕发展大局,加强财政、货币、就业、产业、区域、科技、环保等政策协调配合,把非经济性政策纳入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对此,《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辅导读本》解释道,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作为宏观调控的两大主要政策手段,更加需要加强协调配合。为了实现同一政策目标,往往有多种不同的政策工具可供选择。不同政策工具各有特点、各具优势,因此要根据形势需要,科学合理选择使用不同政策工具,加强政策工具创新和协调配合。

那么如何实现财政货币政策协同?我们理解,财政货币政策协同的重点是货币政策要为财政政策营造有利的货币金融环境。当财政政策发力时,一般代表赤字规模会有所增加,政府债券发行规模会上升。此时央行既可以采用真金白银直接购买的方式,也可以采用降准、降息等间接的方式。前者可以为债券发行提供直接的资金支持,后者可以为债券发行提供宽松的货币环境,降低政府融资成本。没有货币政策的配合,偏高的发行成本将对财政政策发力带来不利的影响。

4月23日,财政部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在《人民日报》发表《坚持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文。文章也提出“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强化财政与金融政策的协调配合”,并从宏观取向、中观机制、微观管理等角度进行了展开论述。文章认为,“中观机制上,要加强财政与货币政策、金融改革的协调配合,完善基础货币投放和货币供应调控机制,支持在央行公开市场操作中逐步增加国债买卖,充实货币政策工具箱。研究扩大政府债券柜台销售品种和规模。完善境外主权债券发行长效机制。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畅通利率传导机制,更好发挥国债收益率曲线定价基准作用,提升资金配置效率。健全权责一致、激励约束相容的风险处置责任机制,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  

央行买债的讨论

怎么理解“支持在央行公开市场操作中逐步增加国债买卖”?

从央行公开市场业务的介绍来看,公开市场业务债券交易主要包括回购交易、现券交易和发行中央银行票据。这三种交易中与国债买卖相关的主要包括回购交易和现券交易。

其中回购交易分为正回购和逆回购两种,正回购为中国人民银行向一级交易商卖出有价证券,并约定在未来特定日期买回有价证券的交易行为,正回购为央行从市场收回流动性的操作,正回购到期则为央行向市场投放流动性的操作;逆回购为中国人民银行向一级交易商购买有价证券,并约定在未来特定日期将有价证券卖给一级交易商的交易行为,逆回购为央行向市场上投放流动性的操作,逆回购到期则为央行从市场收回流动性的操作。回购交易是央行常用的货币政策操作手段。此类交易中,国债仅仅用作质押物,央行通过这种方式购买国债,向市场提供短期资金,从而调控市场利率。这种操作也不计入央行对政府的债权。

现券交易分为现券买断和现券卖断两种,前者为央行直接从二级市场买入债券,一次性地投放基础货币;后者为央行直接卖出持有债券,一次性地回笼基础货币。其中现券买断可以理解为央行为赤字融资,我国《人民银行法》规定,“中国人民银行不得对政府财政透支,不得直接认购、包销国债和其他政府债券”。鉴于此,我国央行在购买国债方面一直相当保守。从央行资产负债表也可以看到,我国央行对政府债权长期维持在1.52万亿的水平。这其中1.35万亿元为2007年特别国债及续发部分,剩余1740亿元为二级市场购买,在央行接近44万亿的总资产中占比相当小。

考虑到我国央行国债持有规模占比低,“开市场操作增加国债买卖”有助于央行更好发挥货币政策传导作用,提升货币政策效能。我国国债市场规模已居全球第三,流动性明显提高,这也为央行开展国债现券买卖操作提供了便利。对于某些超长期限国债和非活跃券,央行买卖也有助于提升券种流动性,完善国债收益率曲线。因此我们理解央行增加国债买卖出发点仍是“充实货币政策工具箱”。央行有关部门负责人也解释道,央行在二级市场开展国债买卖,可以作为一种流动性管理方式和货币政策工具储备。

此外央行还经理国库,每次中央国库现金管理定期存款招标也是调节短期利率的重要手段。4月24日,2024年第4期中央国库现金管理商业银行定期存款中标利率为2.95%,较上次提高20个基点。

认识误区

有自媒体将央行买债直接类比为量化宽松(QE)操作,并称“大放水”,这明显属于认识误区。

最早实行QE的经济体是日本。90年代泡沫破裂以后,为了刺激经济复苏走出通缩,日本央行采取了一系列非常规措施。2001年3月19日,日本央行决议通过购买长期国债向市场注入流动性,正式踏上QE之旅。当时设定的国债购买规模为每年4.8万亿日元,后逐渐增加至7.2万亿、9.6万亿和14.4万亿。2008年金融危机后,日本国债购买规模从每年14.4万亿扩大到16.8万亿,并将30年期债券、浮动利率债、通胀指数债、商业票据、公司债、ETF指数基金、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先后添加到央行购买名单之中。此后日本央行于2013年4月4日和2016年1月29日先后推出质化和量化的货币宽松政策(QQE)以及负利率政策,引发世界高度关注。为了解决刚性购债和负利率政策存在的问题,日本央行在2016年转向收益率曲线控制政策(YCC)。2024年3月,日本央行正式结束了自2016年开始实施的负利率和收益率曲线控制政策,同时对央行资产计划购买进行了调整。

其次是2008年金融危机后的美国。当时美联储首先通过直接购买房地产相关的问题资产向市场注入流动性,并将购买范围由房地产扩大到国债、政府支持企业债券。美国第一轮QE资产购买规模达1.725万亿,其中MBS1.25万亿美元、国债3000亿美元及政府支持企业债券1750亿美元。

从国外QE实践来看,其政策出发点是在常规货币政策失效后用非常规手段向市场注入流动性,以实现经济复苏。而我国当前经济平稳,市场资金充裕,10年国债、30年国债收益率分别处于2.3%和2.5%的水平,这些都表明我国还远未到实施QE等非常规政策的地步。

也有人将央行买债理解为“赤字货币化”。赤字货币化是央行为扩张性财政政策直接提供资金。赤字货币化历史上多次出现在政局不稳的特殊时期,尤其是为战争融资的时候,如20世纪初的德国和抗战后的中国。90年代以前我国央行曾经有直接为财政赤字透支的历史,但是90年代以后逐渐规范。当前央行直接持有的国债占比依旧很低,而且我国柜台市场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暂时还不要央行直接印钞。 

还有人将央行买债理解为“中国版YCC”。日本央行实行YCC是为了控制国债收益率在目标区间以刺激经济增长。但从我国央行最近多次喊话长债来看,央行担心的其实是超长债收益率过低的风险及定价的不合理。对比来看,我国央行买债仍是为了畅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与YCC不是一回事。 

综上所述,作为充实货币政策工具箱的正常操作,大家对央行买债不必过于恐慌和担忧。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