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基金

如何成为好的投资者:富达基金推荐的6本书

格上理财

关注

作者:Saint Paul

查理·芒格先生说过的一句话:“我这辈子遇到的聪明人没有不每天阅读的“一个都没有”。

巴菲特也是一位书虫。这位世界级投资者提高投资知识的一种方式是通过阅读。在他职业生涯的初期每天的阅读量达到上千页。无论每个人如何进行自己的投资,读书都能帮助每个人成为更聪明的投资者。

传统的理解投资者的书籍,当然是买各种金融畅销书。富达基金(Fidelity)也介绍了另外一种帮助投资的书籍:励志书籍。这里说的励志书籍当然与我们理解的鸡汤书和个人成功学的书不同。诚然,励志书籍可以激发人们的积极心态和行动力,给他们以自信、方向感和目标。但投资中,励志书籍关注的是人的心理健康和自我完善,但也附带了投资的启示。富达基金最近推荐了6本励志书籍分享给大家参考(当然都是海外的)。

1. Rewire your mindset(很不幸没有找到中文版,作者:布莱恩·基恩)

在过去的10年里,布莱恩·基恩从伦敦的一名全职小学教师成长为世界上顶尖的在线健身教练和励志演说家之一。在当了父亲后,布莱恩于2015年从职业健身模特的职业生涯中退役后,布莱恩进入了超耐力赛的世界。2018年,他在撒哈拉沙漠连续跑了六场马拉松,2019年,他跑步230公里穿越北极圈。

作者展示了如何控制心理、情感和身体世界。比如,你需要承担100%的责任,因为这样你就可以控制和改变自己的生活;准确地决定想要实现的目标,然后实现它;相信你想要的一切都是可能的。

富达提到书中有意思的部分是关于通过感受恐惧并无论如何都要去做来重新调整你的恐惧心态的部分。美国前第一夫人埃莉诺·罗斯福有一句名言:“每天做一件让你害怕的事。”这个想法的意思是,你只有通过尝试新事物才能成长。

投资在很大程度上是关于承担风险(这对很多人来说可能很可怕)。你能承受多大的风险取决于很多事情,比如你的个人情况和投资时间表。但风险不是我们应该回避或害怕的,因为你可能会错过机会。

2. 无拘无束:女性权力指南

Unbound: A Woman's Guide To Power

这本书角度独特的一点是,作者Kasia Urbaniak是美国人,在中国修道17年;而且她是纽约最著名的调教女王之一。她的调教完全不像电影里演的皮鞭紧身衣、呼来喝去,而是深谙人际关系中的权力流动。她持续关注对方的一举一动,把每个当下动作和神情的细微变化尽收眼底,并给予最及时的反馈。作者有着道家背景的作者,并不崇尚“强权”或“暴力”,也明白所有的话术或调教技巧都只是皮毛。在她的书里,你会感受到什么是真正的顺势而为,什么是阴阳流动。而她深谙权力的本质,成为一个女王的前提,恰恰是她学会了如何真正臣服。

3. 游戏与现实

唐纳德·伍兹·温尼科特(Donald?Woods?Winnicott?, 1896~1971)是现代精神动力学派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是英国客体关系学派的代表人物。在弗洛伊德之后的精神分析流派中,温尼科特具有非凡的创新精神和独特的视角。他远离了弗洛伊德对本能的强调,将儿童自我建构提升至社会化层次,乃至文化领域的影响。本书是心理学和精神分析的经典名著,温尼科特的主要理论——过渡性客体(transitional object)在该书中被进一步介绍。而游戏作为温尼科特与儿童工作的主要方式,书中地详细描述了其理论发展以及临床工作。

有了“足够好(Good Enough)的母亲”,孩子可以有两个世界共存——一个充满幻想和魔法,但也有一个世界里的事情并没有完全按照他们的意愿发生。

全球的很多投资者投资者可能会想象自己总是低买高卖,或者发现下一个“财富自由”的机会,但现实很可能会让这种幻想破灭。

对我们投资者来说,“足够好”学派的关键是更坦然地接受“足够好的”就是足够好。你不需要一大笔钱就可以开始投资,一笔小额的资金就“足够”让你继续投资。在开始投资之前,你不需要知道所有的东西。从最简单的知识开始,边学边试就足够了。而且你必须面对这样一个现实:虽然你可能梦想成为一个总能找到“完美”时机买入卖出的人,但如果一切顺利,你也就能够达到做得“足够好”。

4. 自我同情:接受不完美的自己

自我同情这个概念由美国心理学家Kristin Neff提出,此后关于自我同情的很多心理学实验证明,自我同情跟正念(mindfulness)量表中的智慧、个人主动性,主观幸福感、乐观、积极情绪、情商、生活满意度和高自尊都是正相关的,而跟自我批判、抑郁、焦虑、穷思竭虑(rumination)、压抑想法和完美主义都是负相关的。Kristin说:“在最基本的层面上,自我同情只需要成为自己的好朋友。”。她将自我同情定义为由三个组成部分组成——自我善良、共同人性和正念。

那么到底什么是自我同情吗?简单地说,自我同情指的是你像自己最好的朋友一样,友善、接纳和充满爱的对待自己。如果你能把这种温暖而充满爱意的感受给自己,尤其在不幸或者失败发生时,你就拥有了自我同情的能力。

从面向自己的积极目光中,能够获得力量,并自发地追求学习和成长。也只有真正地尊重、关心自己时,我们才可能激发出内在深层的、对健康和快乐的渴望,并自发地追求一种长期有益的生活状态。此时,做出改变、成为更好的自己,更像是一种自然而然发生的状态,而非强求的结果。当我们改善与自己的关系,我们就可能感到自己的生活状态更积极和轻松。这并不是说我们不会再失败、犯错,而是我们不会一直生活在一种十分紧绷、不敢出半点差错的状态中了。

5. 慈悲心(The Compassionate Mind,作者:Paul Gilbert)

现代心理学的慈悲疗法(Compassion-Focused Therapy CFT)是一种心理疗法,旨在帮助个体培养和发展慈悲心和慈悲觉知,以促进心理的成长和健康。它由英国心理学家Paul Gilbert创立,结合了进化心理学、认知行为疗法和佛教心理学的理论和实践。

现代心理学经常借鉴两千年来的智慧。投资者也可以这样做。希腊和罗马的斯多葛学派是现代认知行为疗法运动的早期先驱。出生于奴隶制、生活残酷的希腊哲学家Epictus告诉他的追随者:“让我们不安的不是事件,而是我们对事件的判断。”保罗·吉尔伯特的《慈悲心》解释了大脑对威胁、损失和危险如此敏感的进化和社会原因。

在投资中,注意自己对股市事件的反应会有更好的投资选择。如果人们对投资组合的暴跌感到不安,会更倾向于做出糟糕的选择,可能导致高买低卖。

如果再加上自责,这种倾向可能会特别强烈。20世纪40年代的精神分析学家凯伦·霍尼(Karen Horney)表示,人类被自己的“应该”、“应该”和“必须”的思想肆虐。例如,你可能会纠结于这样一个想法,“我应该在上涨50%的时候卖掉至少一部分”。

慈悲心疗法是双重的。慈悲疗法的核心概念是慈悲心(Compassionate Mind),即培养和发展对自己和他人的关怀、接纳和理解的心态。它强调个体对自己的自我关怀和自我接纳,以及对他人的善行和关怀。通过培养慈悲心,个体可以减少自我批评和自我否定,提高自我价值感和生活满意度。慈悲疗法还注重慈悲觉知(Compassionate Awareness),即以关怀、宽容和理解的态度觉察和接纳当前的思维、情绪和身体感受。它结合了正念(mindfulness)的原则,帮助个体更全面地觉察和理解自己的内在体验,并以慈悲的心态来应对困难和挑战。

6. 幸福的陷阱(The Happiness Trap,作者:Russ Harris)

这本书是关于寻找自己的北极星

这个话题来源于一个悖论:

一个人努力追求快乐和幸福,却反而变得更不快乐了。

本书不同于大部分主流文化倡导的观念,而是指出,人们为获得幸福而做出的直接努力很可能会导致更多不幸。

幸福的陷阱就是:痛苦是生命不可或缺的部分,根本无从逃脱。身为人类,我们要直面现实:你我迟早会日渐虚弱,历经生老病死;迟早会因为被拒绝、分离或者死亡,而失去重要的关系;迟早会遭遇危机、绝望和惨败。这就意味着,无论形式如何,我们都终将体验到那些令人痛苦的想法和情绪。

而人在应对这些痛苦的过程中,会认为正常的生活就应该是幸福的,因此为一时的不快乐过度反应,迫不及待地做出能够最快逃避不快乐的行为策略,最终为未来埋下了更多的不幸福。

从本质上讲,不要回避坏事,接受它们,最重要的是坚持自己的价值观。它们将指导你的决定,消除自责。投资者需要尝试用良好投资的原则来树立自己的北极星。如果你已经有了人生价值观,可以写下自己的投资价值观,也许充满了一点坚忍。这就是一个好的开始。

写在最后

从上述介绍中也许你可以看到,这些“励志书籍”,更多的都是关于对于自己和他人人性的理解。芒格说过一句话,“交易是反人性的”。但投资不是反人性,而是要洞悉人性。洞悉了人性,才能保持独立的思考和判断,也可以增加自己的幸福感。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