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基金

清仓式卸任、转岗研究员……基金经理“祛魅”时刻

中证网

关注

历经A股市场的调整,权益投资获取超额收益的难度持续加大,主动权益基金经理也在不断“祛魅”。

据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至少有60名主动权益基金经理“清仓式”卸任,不再管理任何公募产品,其中管理经验相对较少、业绩表现较弱的年轻基金经理占多数,基金经理转岗研究员的案例也在不断上演。

“清仓式”卸任接续上演

近日,东吴基金旗下主动权益基金经理“清仓式”卸任后转岗研究员,再度引发市场对于主动权益基金经理的关注和热议。

根据基金经理变更公告,因工作调整,自6月21日起,丁戈不再担任东吴阿尔法混合、东吴新经济混合的基金经理,王瑞不再担任东吴安享量化混合、东吴安盈量化混合的基金经理,两位基金经理后续分别转任高级行业研究员和行业研究员。

结合两位基金经理过往的业绩表现来看,Wind数据显示,丁戈自2021年12月起开始接管东吴阿尔法混合A、东吴新经济A。截至6月21日,丁戈管理两只产品的收益率分别为-69.16%、-53.69%。王瑞则是自2023年1月起开始接管东吴安享量化混合,截至6月21日,该基金在其管理的一年半时间内,基金净值下跌了55.45%。

在近年来A股市场持续震荡的背景下,主动权益投资获取超额收益的难度显著增加,基于主动或被动等多方原因,主动权益基金经理“清仓式”卸任的行为时有发生。据不完全统计,截至6月26日,今年以来至少已有60名主动权益基金经理“清仓式”卸任,旗下不再管理任何公募基金产品。

其中,多数“清仓式”卸任的基金经理管理公募产品的年限较短,管理起始时间普遍在2019年及以后,且管理规模相对较小。业绩是基金经理重要的考核标准之一,这些“清仓式”卸任的基金经理业绩表现多不佳。

收益风险综合评估

近年来,受行情震荡分化影响,主动权益投资迎来“祛魅”后的低潮期。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多家公募机构了解到,因业绩欠佳无法完成公司考核而被动卸任的主动权益基金经理数量在持续增加。

特别是对于管理年限较短的年轻基金经理而言,北京某第三方机构人士观察发现,由于缺乏投资经验,他们在市场波动时很难做出最佳决策,往往面临较大的业绩和赎回压力。当市场趋势与投资策略不匹配时,市场风格的迅速切换也会导致年轻基金经理难以适应。

“年轻基金经理因为经验不足,权益市场的波动和投资者的稳定回报期望会对他们构成挑战,有时很难达到基金公司严格的考核标准。部分基金公司可能更倾向于短期看到投资回报,所以对于年轻基金经理的容忍度也相对有限。”该人士表示。

除直接离职外,如东吴基金旗下基金经理转岗研究员的情况也在接续上演。2023年12月,光大保德信基金基金经理陶曙斌转岗至权益管理总部股票研究团队,海通资管基金经理李晨转岗至权益研究部研究员;2023年8月,国元证券基金经理陈帅转任研究岗位;2022年7月,人保资管基金经理彬彬转任研究员。

“基金公司会在评估后做出相应的人事调整,例如内部转岗、提供培训、重新分配职责等,最大化地发挥基金经理的专业能力。”北京某中型公募机构人士向记者透露,转岗到研究员是较为常见的情况,这样不仅能缓解基金经理的业绩压力,还能实现公司对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和职业规划调整,使其在研究岗位继续发挥专业价值,加强投研建设。

但整体来看,基金公司愈发重视对于主动权益基金经理长期业绩和综合能力的评估。为了更全面审视基金经理的管理能力和业绩持续性,多数基金公司已将考核期延长至三年,部分甚至延长至五年,以鼓励基金经理形成稳健的投资风格,摆脱对短期收益的过度追求,避免风格漂移。

记者从多家基金公司销售部门获悉,近年来短期回撤较大的基金产品会面临较大的赎回压力。因此基金公司在对主动权益基金经理进行考核时,不仅考量基金收益率,更关注基金波动率、最大回撤等风险控制指标。基金经理不仅需恪守法规与行业规范,其合规行为和风险管理能力也成为重要的考核项。

发挥主动投资优势

投资的逆风期对于每一位主动权益基金经理而言都是严峻的考验,主动权益如何“渡劫”?某头部公募机构相关人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坦言,基金经理不仅要承受市场波动的煎熬,还要承担持有人和渠道的压力,需要有强大的内心来扛住市场的非理性下跌,等待和寻找新的机会。

“主动权益投资的优势就在于研究的深度和策略调整的灵活性,但在近几年市场环境日趋复杂的背景下,这样的优势并没有得到显著的显现,业绩表现欠佳也使得整个公募行业遭遇信任危机,进而引发投资者‘用脚投票’。”该人士对于这样的结果深感遗憾。

面对强监管的行业趋势,该人士表示,主动权益基金经理要想创造稳定的投资回报,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不仅需要出色的投资策略,还需要在客户服务、市场分析等方面展现优势,同时需要确保投资行为符合日益严格的监管和合规需求。

“近几年,主动权益基金整体表现不如此前‘顺风期’表现亮眼,引发了投资者信心不足。但在当前的A股市场,放眼长期,主动权益基金依然跑赢指数。”在该人士看来,波动分化的市场,其实是给考验基金经理投研实力提供了“试金石”。

为了充分发挥和提升主动权益基金经理的投资能力,多家基金公司建议重点考核长期业绩,特别是在不同市场周期中的稳健表现,以及投资风格的稳定性和可预测性。并且,需要配套相应的约束机制,避免基金经理因短期业绩诉求而在实际投资中进行风格漂移。基金公司也要建立与业绩挂钩的薪酬体系,提供良好的职业发展机会,激发基金经理的发展潜力。

团队建设方面,排排网财富理财师姚旭升表示,未来基金公司应当通过专业的分工协作形成多元化的投资风格,打造出一支稳定且专业的投资团队对产品进行管理,降低产品运作对个人的过度依赖。这样即便是遇到人员异动的情况,也能保持基金策略的延续性。淡化明星基金经理影响,加强投研体系建设和人才队伍培养,促进行业形成健康稳定的发展趋势。

审读:侯志红

编辑:张晶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