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基金

30万亿元公募的困局与突破

中证网

关注

历经26多年的发展,中国公募基金资产管理规模高达30万亿元,成为居民理财的中坚力量。但与之形成对照的是,总规模增长背后是权益类产品举步不前,基金业绩欠佳还引发投资者信任危机。在市场持续调整的情况下,部分基金经理陷入了迷茫。

26岁应青春!对于公募基金来说,如何突破眼下困局、重获投资者信任,已成为当务之急。在业内人士看来,政策暖风频吹,市场激浊扬清,高质量发展应是行业发展之路。

结构失衡:主动权益类基金增长乏力

过去几年,公募行业资产管理规模快速增长。截至4月底,公募基金规模突破30万亿元,4月单月增长1.58万亿元。

从基金类型来看,公募规模之所以迭创新高,主要得益于固收类基金的高歌猛进。从不同类型开放式基金的规模变化情况来看,截至4月底,货币型基金规模为13.43万亿元,环比增长9426.6亿元;债券型基金规模达6.14万亿元,环比增长4649.87亿元。

开放式主动权益类基金则增长乏力。截至4月底,股票型基金规模为3.18万亿元,环比增长859.39亿元;混合型基金规模为3.72万亿元,环比增长680.88亿元。其中,股票型基金份额环比增长逾200亿份,混合型基金份额环比减少215亿份。这意味着,混合型基金规模增长主要受益于基金净值“回血”。

拉长期限来看,这一态势更为明显。2022年4月底,股票型基金规模为2.18万亿元,混合型基金规模为4.88万亿元。股票型基金规模实现增长主要得益于近年来ETF的高速发展。作为主动权益类基金的代表,混合型基金近两年规模处于缩减状态。

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近两年来,债券型基金、货币型基金规模合计增长超4.5万亿元。

今年以来新基金的发行情况,更是呈现出明显的“债热股冷”。一方面,爆款债基频现,多只债券基金发行规模达到80亿元;另一方面,主动权益型基金募集困难,相比于动辄几十亿元的债基爆款,发行规模在10亿元以上的主动权益类基金屈指可数。截至6月24日,今年以来发行规模最大的主动权益类基金是兴证全球红利混合,首募规模达到13.98亿元。

在大小基金公司之间,同样出现剧烈分化,马太效应显著。公募行业管理规模整体持续增长,但在盛宴背后,不少小基金公司“连口汤都没喝到”,甚至面临生存危机。

据天相投顾统计,截至一季度末,易方达基金、华夏基金、广发基金、南方基金等头部基金管理人的基金管理规模均在万亿元以上,但同时有25家基金公司管理规模低于50亿元,其中有11家基金公司管理规模不足10亿元。

部分基金管理人更是面临旗下部分产品可能清盘的风险。同泰基金提供了这方面的案例。近几日,同泰基金频发公告,提醒旗下基金资产净值连续低于5000万元。具体而言,6月19日,同泰基金公告称,截至6月18日,同泰恒盛债券已连续30个工作日基金资产净值低于5000万元,特请投资者注意相关风险。6月21日,同泰基金再度提示风险,截至6月20日,同泰同欣混合已连续40个工作日基金资产净值低于5000万元,特请投资者注意相关风险。

声名之困:投资者信任亟待恢复

尽管管理规模突破30万亿元,但公募行业在投资者心目中的形象一般,近期更是受到“小作文”的扰动,投资者的负面评价充斥互联网平台的基金评论区。

从“小作文”的内容来看,主要包括行业降薪、高薪退还、明星基金经理被查等方面。“因为‘小作文’太多了,大家已经丧失了八卦的兴趣。交流下来,很多同行还是比较焦虑的,也感到迷茫。”某中小型基金公司人士坦言,以前会主动说自己在基金公司上班,现在别人问起来在哪工作,都会模糊带过。

互联网基金销售平台的评论区,也充斥着关于基金的负面评价。基金经理张力(化名)告诉上海证券报记者,以前自己还会去看看评论区,关注投资者的评论,现在已经不敢去看了。“自己确实让投资者亏了钱,内心深感愧疚,现阶段只能默默地做好业绩,把大家亏的钱赚回来。”张力说。

从当下基金经理路演的情况来看,指数基金经理较为活跃,经常在互联网基金销售平台回复投资者问题,或是主动发声,或是接受媒体采访,而主动权益类基金经理大多选择沉默。

部分基金公司也因为发展艰难,不可避免地出现负面新闻。例如,部分公司的核心人员频繁变更,发展战略难言稳定。今年5月,江信基金发布公告称,副总经理郑昱因退休而离任,副总经理王安良、副总经理李震、副总经理汪鹏、首席信息官付明则均因个人原因离职。一日之内五名高管离职,让业内为之震惊。

在业内人士看来,恢复投资者的信任需要一个过程。“前几年,主动权益类基金赚钱效应明现,加上渠道力推,产生了大量爆款基金。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不少爆款基金亏损严重,让投资者很受伤。”业内人士表示,对于基金行业来说,这是必须吸取的教训,行业需要思考的是如何真正从投资者出发,抑制规模冲动,不在市场高点推销基金。

突破之路:践行高质量发展

多位业内人士表示,公募行业发展空间依然广阔,但不得不承认的是,行业当下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包括主动权益类基金式微、投资者信任亟待恢复、小公司生存困难等。

“基金持有人盈利体验不佳是困扰行业发展的难题,背后的原因既包括资本市场还有待成熟,市场波动较大等,也有基金管理人的投资能力和服务能力需要不断提高,还有渠道顺周期销售模式需要转型、投资顾问亟待发展、围绕客户价值创造的行业生态亟待建设等综合原因。总的来说,行业高质量发展的主要矛盾体现在日益增长的财富管理需求和基金行业的投资能力、服务能力不匹配,基金客户持有体验亟待改善。”博时基金董事长江向阳表示。

在业内人士看来,政策暖风频吹,监管层对行业发展投入了更多关切,以投资者为本将是破局的关键。江向阳表示:首先要着力提升公司研究的能力和股票定价的能力,把具备核心技术、具有核心竞争力、具有优秀企业家团队、尊重投资人利益的好公司选出来,把财务造假、欺诈发行、操纵市场、恶意圈钱的公司筛出去。其次,着力提升多资产配置的能力和风险管理的能力,通过多资产组合配置更好地分散风险,为投资人丰富获取收益的来源。最后,要着力提升服务客户的能力,着力打造“投前—投中—投后”全过程的投顾陪伴体系,聚焦客户体验提升,从“教育、陪伴、投顾、服务”四个方面,体系化升级服务客户的能力。

从卖方模式转向买方模式,已成行业发展的必然路径。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湘财证券的研报显示,美国投顾行业经历了由卖方模式向买方模式转型的过程,居民财富管理需求增长以及佣金费率下行是主要的驱动因素,为客户提供优质的投顾服务和产品是转型成功的关键。

晨星全球高级战略顾问陈鹏更是强调,过于注重产品推销的“兴奋剂式”基金销售模式已不适应当前市场和行业的发展。基金销售须转变思维,将投资者的需求和利益置于首位,从以产品销售为中心的销售模式过渡到以投资者为中心的投顾模式,最终实现基金公司、基金销售公司与投资者的共赢。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