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基金

中海基金经理“怒怼事件”发酵:当事人道歉 太平资管“正名”

上海证券报

关注

中海基金经理“怒怼事件”发酵:当事人道歉!太平资管“正名”……

朱妍 黄蕾 

7月27日晚间,中海基金的基金经理彭海平在朋友圈怒怼某保险资管机构,称其不到5个交易日内频繁申赎中海可转换债券债券型基金(下文简称中海可转债),导致该产品10%至20%的赎回冲击,并暗指对方是太平资管。

然而,7月28日中午,彭海平又在朋友圈公开发文道歉。对此,太平资管今日对上海证券报记者表示,今年并未投资该基金。

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彭海平怒怼机构资金频繁申赎

昨日,中海可转债基金经理彭海平在朋友圈吐槽某保险资管机构频繁申赎基金产品的行为:7月22日,某保险资管公司火急火燎催命似的申购了2200多万元;7月23日,又着急申购了1500万元。结果不到5个交易日,这家资管公司又赎回2000万元。

该事件迅速在圈内发酵,引发同业高度关注。从彭海平提及的中海可转债来看,二季度末该基金A、C份额合计规模在1.5亿元左右,对于这样的总规模来说,上千万元的资金进出确实会引起不小的冲击。

不过,就在7月28日中午,彭海平又在朋友圈发文:“市场风云变化,基金经理的投资压力不言而喻。昨晚本人未控制好情绪,个人言论不当之处,给各方带来了困扰,所指确非太平资管。误伤之处请多见谅。在此特向大家诚挚致歉。未来我将调整好心态,积极地加强沟通交流,从基金持有人利益出发,用心管理好基金产品,不负公司和基金持有人的信任。”

对此,太平资管今日也明确向上海证券报记者表示:“根据我们的基金库管理规则,中海可转债基金暂不在基金备选库里,今年并未投资该基金。”

还应长期价值投资

一位保险资管业人士分析称,虽然保险机构平时也有一些市场波段操作行为,但一般来说极少存在这类极短时间内的套利投机行为。

他表示,“首先,这类行为在公司内部就不可能会被通过,事后会被公司投委会问责,公司内部亦不鼓励这种短线操作文化;其次,我们的委托人也会定期和公司开会,期间会对我们的操作行为进行分析和点评,通常委托人也不喜欢这种短视行为,一旦看错并且押错,将会失去委托人对我们的信任。”

上述人士称,即使有这种行为,那也是偶发事件,可能会发生在规模较小的保险资管公司、或者管理规模较小的产品投资经理身上。“套利投机的动因,或是前期踏空,急于进场,但随后又承受不了市场波动带来的业绩压力,于是做出这种行为。但是,一般来说,保险投资经理不应该只看短期波动。”

近年来,监管部门多次强调保险资金应坚持长期价值投资,发挥长期资金优势和机构投资者作用,促进资本市场长远健康发展。为吸引长期资金入市,近年来监管部门亦出台了提升保险资金权益投资比例、鼓励权益类基金发展、推动养老资金入市等多种举措。

一位保险机构投资负责人向记者表示,保险机构追求绝对收益,每年设立的投资收益目标十分稳健,在考核上没有那么看重短期,因此投资心态普遍也相对稳定。

基金公司如何应对机构大额申赎?

基煜研究认为,机构资金在基金产品中快速进出容易对基金净值产生冲击,但从行业角度看,证监会已经出台了一系列的规则来限制机构资金的大额申赎,包括巨额赎回、惩罚性赎回费等,来保障投资者的利益。除了巨额赎回费外,若持有非货币、ETF的基金产品未满7个交易日就赎回,还需收取惩罚性手续费1.5%。简单按彭海平所述的赎回量2000万元计算,或要缴纳30万元。

从基金公司的角度来看,某资深同业人士认为,如果一些基金产品确实不适合大资金的快速进出,基金公司也可想办法来预防这种情况的发生。

他列举了几种方法,比如,基金公司的销售可以在这类客户申购时,与对方说清不喜欢快速进出、套利等行为,更欢迎长期稳定的资金。如果基金公司的销售能和机构、基金经理都提前达成共识,并拒绝不适合的资金申购,就能降低类似情况的发生。

再比如,基金公司还可以公告限制大额申购。今年以来,限制了大额申购的基金产品并不在少数。在他看来,基金公司不能既想着靠机构资金扩大规模,又想着没有流动性风险。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