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上3100点,兴证全球基金4位基金经理解读投资热词
来源:兴证全球基金
四月将尽,一年一度的伯克希尔股东大会即将拉开帷幕,沃伦·巴菲特将再次坐在长桌前,回答数十个观众的问题。
过去一年,全球经济缓慢复苏,世界格局加速演进,跨国供应链尽显韧性,国际金融体系面临挑战,查理芒格在岁末与世长辞,令人们更珍视来自奥马哈的常识与智慧。
2024年5月5日,延续多年的巴菲特股东大会中国投资人峰会也将如约而至,本届峰会以“投资·潜能”为主题,围绕技术变革、经济增长和投资进化等主题问道全球资本市场。
峰会前夕,我们邀请四位兴证全球基金新生代基金经理参与前瞻问答,以飨读者。
1、期待的内容
问:您期待在本届巴菲特股东会上听到哪些方面的内容?
童兰:我希望听到巴菲特对当下全球地缘关系和未来经济增长的展望,以及在当下时代背景下,巴菲特对投资人的建议。
朱喆丰:我希望了解巴菲特对于黄金、原油等大宗商品的看法,还有他对西方石油和日本五大商社等几笔投资的展望。
2、消费与红利
消费和红利都被认为是巴菲特青睐的主题标签,近年来,这两类主题的资产在A股市场的表现大相径庭,红利主题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消费板块则经历了一轮不小的调整,基金经理们如何理解这种差异?
问:您如何理解当前A股市场上步入成熟期的消费板块?
童兰:当前,中国消费市场大致经过了较为粗放的从量到质的阶段。随着消费市场进入成熟期,一方面偏同质化的产品会继续进一步优化供给格局,另一方面,随着消费者对产品意识觉醒和对产品多样化需求的产生,挖掘细分场景和细分人群等需求,能捕捉和挖掘消费者的差异化需求的企业也有望走出消费品的差异化产品路线。此外,伴随着竞争格局的出清优化以及产品差异化供给的产生,部分行业经历了盈利能力震荡后也有望逐渐向合理的盈利水平回归,优质企业盈利的稳定性和持续性也有望在这样的背景下得到强化,这些都是在行业成熟后可以继续去跟踪和挖掘的机会。
问:当前,市场对于红利主题的延续性有一些分歧,您怎么看?
张晓峰:我们倾向于认为在目前资产荒的环境下,红利类资产可能仍有一定可持续性。30年国债目前已不到2.5%的收益率,而主流红利指数仍有4-5%的股息率。另外红利本身并不存在超额收益的概念,事实上我们只能说红利是一种BETA,适合认同这种风格的投资者,并不适合所有人,也不能断言这一风格未来会比其他风格表现的更强或更弱。
从监管层面上看,证监会近期明确提出要“进一步规范上市公司现金分红行为,鼓励和引导上市公司分红,完善常态化分红机制”,有助于提升红利类资产的长期投资价值,为投资者提供更加可预期的分红现金流,有助于提升上市公司的股东回报意识,理顺公司治理。同时上述政策也对掏空式的高比例分红亮了红牌,防止大股东侵害上市公司其他股东的权益。
3、新质生产力与AI
新质生产力是近一段时间中文语境中的热词,人工智能浪潮也仿佛将全世界置于巨变的前夜,人们一边热切期盼着增长新动能加速涌现,另一方面也对新技术对传统产业的冲击心存忧虑。环球同此凉热,基金经理如何看待其中的危与机?
问:您如何理解新质生产力及相关的投资机会?
邹欣:在我们的理解里,生产力革命不只是生产工具的升级迭代,也包括新生产要素的扩展、生产过程的再组织特别是对研发创新的侧重和组织方法、以及生产关系的适应性调整。过去几年的时间里,中国的制造业门类在进一步的丰富的同时,各个行业的研发费用规模和研发费用率持续提高,反映的是各行各业都在探索提高生产力,新质生产力绝不是仅仅局限在有限行业内的名词。
观察过往的两三百年全球主要经济体的发展过程,非资源型国家想要提高经济和社会福利水平,必须持续着力于生产的力的提高和解放。A股的公司大多数是制造业企业,经历了改革开放以来向世界快速的学习和人口红利逐渐消失之后,在未来的5-10年时间里,内生的创新和对生产力的挖掘可能是进一步产业升级一个非常重要甚至可能是第一的驱动力。因此,我们非常关注其中中国半导体制造和相关产业链的突破性机会、新的卫星通讯方式在民用领域的落地、AI技术在新材料发现领域的应用等等新的方向。
问:您如何理解AI对投资市场的影响?如何捕捉到相关变革带来的机会?
童兰:伴随AI领域的技术突破迭代及科技新基建的逐渐完善,技术在应用端的落地和对效率的改善等也开始逐渐渗透到终端的使用,对存量行业和增量需求的影响都会在不同方面渐次体现;对存量行业的影响可能体现在拉低了部分生产供给端的门槛,从而削弱了部分行业原本积累的相对竞争优势;但与此同时,创新带来的体验升级也会在激发释放出一些从0-1的增量需求,从而有希望带动一批新的产业链机会,而这些影响和机会,还是需要我们密切的跟踪和保持高度的敏感。
4、多资产、多策略
面对传统资产的波动性越来越大,“多资产、多策略”呼声渐起,量化策略引发破圈讨论,购金热情连绵不绝,资产配置的理念日渐深入人心。
问:您如何理解主动和量化相结合的策略?
张晓峰:我们认为纯数据驱动的量化投资虽然也很有效,但容易导向相关性数据挖掘,而忽略内在商业逻辑。根据个人经验,一些更符合商业逻辑的因子可能拥有更长的生命周期,比如质量、股息率之类。另一方面,不敢轻易评价主动投资,根据个人粗浅的理解,近年来主动投资往往基于自下而上的选股,有其合理性,但容易导致对某种行业或风格的暴露,此时通过量化适度控制一下风格暴露可能是有帮助的。
问:作为一位熟悉可转债的投资人,您如何理解转债对资产组合的价值?公募产品如何更好地回应投资人对多资产、多策略的诉求?
朱喆丰:可转债作为一种兼具股债性质的资产,在债券收益率愈发下行的背景下,在不承担更多信用风险的前提下有望获取更高收益率。目前市场上的混合型基金有条件进行大类资产配置,需要在尽量控制回撤的前提下,通过比较各类资产的性价比,给组合做加法。
责任编辑:石秀珍 SF183